不良臣(科举) 第92节(1/3)
甚至这笔钱他现在也能拿出来,只不过反正对方又不收利息,既然杜通判能在过去趁着职务便利肥了自己腰包,那么出点利息钱,就当他为百姓做好事了。
事情敲定后,杜通判很快便开始主持起了矿山的项目,而且因为前期资金投入都要自己扛,所以他无比的用心。
有他看着那边,又有谢明章适时的指导,谢良臣便腾出手来处理安平县的事。
陈县令已经派人前来告知,称他地里的番薯藤已经育成,只要知州大人下令,他便着人送来。
谢良臣没让他送来州府衙门,而是直接派了四个衙役下去,他们都是之前跟着陈县令学过番薯扦插种植的。
他让他们直接带着东西去另外四个县,且传令各县县令务必分配每村,且各村都需至少种上一垄。
陈县令之前推广种植,都是以劝说为主,谢良臣知道人的观念有时候是很难改过来的,所以干脆直接下命令。
反正一垄地又不多,此刻麦子已收,反正地空着也是空着,就算村民们抵触,各村的村长为了完成任务也会照办。
至于结果,反正等冬天收获之后他们就会真香了。
除了番薯,谢良臣也叫人去街上买来了之前看见的玉米。
这些玉米不是今年新出的,而是去年留的老玉米,他打算等秋收时再多收一点,然后将种子派发下去,也让百姓们点种。
除此之外,谢良臣还发现钦州百姓喜欢种甘蔗,只是砍甘蔗以及榨糖十分麻烦,以及最后熬了糖后也找不到更好的销路,所以大家种的不算多,主要还是种水稻。
可是就像前头说的,钦州飓风多发,百姓们不仅房屋容易被大风吹倒,而且地里的庄稼就更容易遭殃,所以只种水稻肯定不行。
按他的想法,百姓们可在靠近海边的地方多种些甘蔗,一来甘蔗坚韧,不容易如禾苗一样倒伏,再就是经济价值也更高,毕竟不管是粗糖还是红糖,只要是糖,卖得都不算便宜,至少比大米贵多了。
不过要想让钦州百姓们多种甘蔗,而不要把全年的生计都赌在水稻上,显然这就不是他能强令对方执行的问题了,得他们自己愿意才行,至少要找到就近的买家。
于是谢良臣便让州府的文书将全州上下主要的制糖的作坊主都找了来,询问他们对于生产方面有什么问题,以为是否有意愿扩大生产。
坊主们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官,见谢良臣身着浅绯的官服坐在上首,便是他笑容再和煦,众人也都战战兢兢。
毕竟破家的县令,灭门的知府,知州大人便是他们这里的最高长官,职位形同知府,一个不好,便也是灭门之祸。
谢良臣见他们紧张,干脆起身去后头换了常服过来,同时也不再只问生产经营的情况,而是问起榨糖的工具来。
等听说他们都是用石辘,也就是带着方孔的双排石碾子的时候,便从工匠的角度与他们讨论,是否可以改进榨糖的法子,让效率更高,毕竟现在主要拉石辘的基本就是靠牛、驴或者人力。
见他问的都是制糖榨糖的事,一点也没提其他,众人放下心来,渐渐也有人回上两句,要么提意见,要么道难处。
更有那胆子大的,见手边茶几上摆着一种他们从没见过的“点心”,因为闻着实在香甜,没忍住捻了一颗来吃。
然后就是“咔呲”一声响。
这声音实在突兀,发出声音的人一下脸就红了,然后又唰的一下变得惨白,似乎因为自己的失礼而十分惶恐。
其他的坊主也有点吓到了,一些人立刻噤了声,另一些人则在偷看谢良臣的脸色。
见他们如此,谢良臣就跟没发现气氛尴尬一样,而是也伸手拈了粒裹糖的爆米花放进嘴里,“咔呲咔呲”吃得香甜。
“大家不妨尝尝这用玉米爆的米花,味道很是不错。”
买了玉米回来的当天,谢良臣就试着用这东西来爆了米花出来,一吃之下竟然还不错,只是用的是菜籽油,所以带着点菜籽油的香味,不甚完美,等以后换了葵花油出来了,他再换了油试试。
见知州大人都“咔呲咔呲”的吃着米花,态度很是亲和,各位坊主也放松下来,不再紧张,开始讨论制糖的事情。
一场谈话下来,谢良臣也算明白了众位糖坊主的意思,他们主要面临的问题主要为两个,一是供应的甘蔗货源不稳定,二就是找不到太好的渠道也就是转卖的市场。
至于压榨的工具和人手,只要最重要的两个问题解决了,那都不是事儿。
作者有话说:
第67章 成果
谢良臣一连数天都在找各行各业的商户们谈话, 总体感觉就是他们的组织性不够,几乎都是在小打小闹,所以才会无法形成竞争力。
对此他提出的建议是可以成立商会组织, 同时还写信联系了他大哥,看能不能帮着开拓一下市场。
凡事开头难,只要有了引路的人,后来的事也就一顺百顺了。
钦州已经开始热火朝天的修路了,因为只需要铺上碎石再倾倒泥浆抹平就行,所以路修得很快。
与此同时, 钦州普通百姓们也开始了忙碌的秋收。
事情敲定后,杜通判很快便开始主持起了矿山的项目,而且因为前期资金投入都要自己扛,所以他无比的用心。
有他看着那边,又有谢明章适时的指导,谢良臣便腾出手来处理安平县的事。
陈县令已经派人前来告知,称他地里的番薯藤已经育成,只要知州大人下令,他便着人送来。
谢良臣没让他送来州府衙门,而是直接派了四个衙役下去,他们都是之前跟着陈县令学过番薯扦插种植的。
他让他们直接带着东西去另外四个县,且传令各县县令务必分配每村,且各村都需至少种上一垄。
陈县令之前推广种植,都是以劝说为主,谢良臣知道人的观念有时候是很难改过来的,所以干脆直接下命令。
反正一垄地又不多,此刻麦子已收,反正地空着也是空着,就算村民们抵触,各村的村长为了完成任务也会照办。
至于结果,反正等冬天收获之后他们就会真香了。
除了番薯,谢良臣也叫人去街上买来了之前看见的玉米。
这些玉米不是今年新出的,而是去年留的老玉米,他打算等秋收时再多收一点,然后将种子派发下去,也让百姓们点种。
除此之外,谢良臣还发现钦州百姓喜欢种甘蔗,只是砍甘蔗以及榨糖十分麻烦,以及最后熬了糖后也找不到更好的销路,所以大家种的不算多,主要还是种水稻。
可是就像前头说的,钦州飓风多发,百姓们不仅房屋容易被大风吹倒,而且地里的庄稼就更容易遭殃,所以只种水稻肯定不行。
按他的想法,百姓们可在靠近海边的地方多种些甘蔗,一来甘蔗坚韧,不容易如禾苗一样倒伏,再就是经济价值也更高,毕竟不管是粗糖还是红糖,只要是糖,卖得都不算便宜,至少比大米贵多了。
不过要想让钦州百姓们多种甘蔗,而不要把全年的生计都赌在水稻上,显然这就不是他能强令对方执行的问题了,得他们自己愿意才行,至少要找到就近的买家。
于是谢良臣便让州府的文书将全州上下主要的制糖的作坊主都找了来,询问他们对于生产方面有什么问题,以为是否有意愿扩大生产。
坊主们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官,见谢良臣身着浅绯的官服坐在上首,便是他笑容再和煦,众人也都战战兢兢。
毕竟破家的县令,灭门的知府,知州大人便是他们这里的最高长官,职位形同知府,一个不好,便也是灭门之祸。
谢良臣见他们紧张,干脆起身去后头换了常服过来,同时也不再只问生产经营的情况,而是问起榨糖的工具来。
等听说他们都是用石辘,也就是带着方孔的双排石碾子的时候,便从工匠的角度与他们讨论,是否可以改进榨糖的法子,让效率更高,毕竟现在主要拉石辘的基本就是靠牛、驴或者人力。
见他问的都是制糖榨糖的事,一点也没提其他,众人放下心来,渐渐也有人回上两句,要么提意见,要么道难处。
更有那胆子大的,见手边茶几上摆着一种他们从没见过的“点心”,因为闻着实在香甜,没忍住捻了一颗来吃。
然后就是“咔呲”一声响。
这声音实在突兀,发出声音的人一下脸就红了,然后又唰的一下变得惨白,似乎因为自己的失礼而十分惶恐。
其他的坊主也有点吓到了,一些人立刻噤了声,另一些人则在偷看谢良臣的脸色。
见他们如此,谢良臣就跟没发现气氛尴尬一样,而是也伸手拈了粒裹糖的爆米花放进嘴里,“咔呲咔呲”吃得香甜。
“大家不妨尝尝这用玉米爆的米花,味道很是不错。”
买了玉米回来的当天,谢良臣就试着用这东西来爆了米花出来,一吃之下竟然还不错,只是用的是菜籽油,所以带着点菜籽油的香味,不甚完美,等以后换了葵花油出来了,他再换了油试试。
见知州大人都“咔呲咔呲”的吃着米花,态度很是亲和,各位坊主也放松下来,不再紧张,开始讨论制糖的事情。
一场谈话下来,谢良臣也算明白了众位糖坊主的意思,他们主要面临的问题主要为两个,一是供应的甘蔗货源不稳定,二就是找不到太好的渠道也就是转卖的市场。
至于压榨的工具和人手,只要最重要的两个问题解决了,那都不是事儿。
作者有话说:
第67章 成果
谢良臣一连数天都在找各行各业的商户们谈话, 总体感觉就是他们的组织性不够,几乎都是在小打小闹,所以才会无法形成竞争力。
对此他提出的建议是可以成立商会组织, 同时还写信联系了他大哥,看能不能帮着开拓一下市场。
凡事开头难,只要有了引路的人,后来的事也就一顺百顺了。
钦州已经开始热火朝天的修路了,因为只需要铺上碎石再倾倒泥浆抹平就行,所以路修得很快。
与此同时, 钦州普通百姓们也开始了忙碌的秋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