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臣(科举) 第105节(2/3)
位,社稷方才稳固。”
说到遗诏,殿内的哭声立刻便小了下去,尤其是皇子和嫔妃们,皆偷偷看向那托盘上的遗诏。
听他这样说,融景帝贴身大太监便擦了眼泪,将拂尘递给身边小太监,而后取了圣旨开始宣读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之七子,咨尔襄王,颖慧德重,深肖朕躬,袛承天序,授尔大位。念其年幼,命户部尚书钱庸为首辅托孤大臣,六部尚书相佐,众臣需虔奉遗诏,辅佐新君,协皇极之中,保国安民,恢先祖之弘烈,昭万世之永昌。”
听说融景帝传位给了襄亲王,众人皆讶然,尤其是成王,几乎立刻就暴怒了。
“你这太监好大的胆子!竟敢矫旨!”
成王起身一把揪住了那大太监的衣领,瞪着眼睛像是要杀人一般。
大太监被他揪着衣领威逼,脸上全是莫名与害怕,连声求饶道:“王爷言重了,小的哪有这个胆子敢篡改遗诏?您要不信可以看看这诏书上的字迹,这可是陛下亲笔所写。”
闻言,成王立刻将遗诏抢了过去,展开一看,顿时有如五雷轰顶。
这诏书的确是融景帝的字迹,上头盖了玉玺,是万万做不得假的。
前头他二哥三哥相斗的时候,成王一直蛰伏等待机会,等两人被父皇所厌弃,他的对手就只剩了端王一人,虽是对方一副笃定自己必然获胜的模样,但成王也一直未曾放弃过。
好容易王霄的事将他四哥也牵扯了进去,哪知最后竟让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捡了便宜!
这让他如何能甘心!
可他不甘心也没有办法,因为这遗诏的的确确写的是传位给七皇子襄亲王,更有数位辅政大臣在场见证,由不得他不接受。
圣旨顺着成王的手落到了地上,钱尚书赶紧上前将圣旨拾起,同时也展开看了看,见果真是融景帝笔记,又继续传给众位大臣。
等谢良臣也看完,众人便跪地朝新君叩拜,“臣等谨遵先帝遗诏,叩请吾皇登基。”
襄王显然也对自己突然被点为新君十分惊讶,还有点害怕,半天后才反应过来道:“诸位大人请起。”
张贵妃十分的高兴,脸上的笑几乎控制不住,要不是此刻融景帝刚驾崩,谢良臣真怕她笑出声来。
再去看角落里的冯公公,这太监倒是能沉得住气,脸上虽带了丝笑意,却也拿捏得刚刚好,至少乍一眼看过去,他整个人是悲伤难过的。
这圣旨的确是融景帝亲笔所写,只不过却是他早年哄张贵妃时的游戏之作。
后来他想起叫人收回时,冯太监便临摹着融景帝的笔记仿写了一份,然后再让贵妃当着融景帝的面烧了。
冯太监跟在张贵妃身边多年,对于融景帝的字迹早已十分熟悉,后来谢良臣点拨他以此法助襄王上位,他就更是刻苦勤练,笔迹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再加上圣旨是贵妃拿着展示,而后又烧掉的,融景帝见笔记一致,又是当面焚毁,心中便没有了顾虑。
唯一的难点是要盖玉玺。
为此,冯太监进一年多来都在小心的找融景帝贴身大太监的把柄,可惜对方谨慎,一直没找到。
不过大太监的把柄没找到,他身边的小徒弟小辫子却是一抓一大把。
至于换遗诏,因为不知道融景帝把遗诏藏在了什么地方,所以他们也是刚刚才趁机换的,至于带着“假遗诏”去换真遗诏的事,下手之人还是之前那个小太监。
这就叫灯下黑。
原本奉天殿的人日夜把守殿门看管极严,可是最后光明正大到了地方再换时,反而让人放松警惕,只要有那么几秒钟的时间能让跟过去的人转移注意力,那么此事就神不知鬼不觉了。
至于人选是七皇子,这就好说了,融景帝本就偏爱幼子,张贵妃家族势力单薄,他会选中幼子登基也不是不可能,
再加上新皇年纪小,还需众位大臣辅佐,所以对于此事,殿中的几位尚书也是乐见其成的。
尤其是钱尚书,他现在已经成了首辅大臣,可说是春风得意,立刻便表示要尽快处理大行皇帝的丧事,然后推新君继位。
上有先帝诏书,下有臣子拥护,很快,年幼的襄王便祭天登基了,定国号承平,同时各位大臣也都更进一步,有了封赏。
比如钱尚书除了翰林院学士的头衔之外,新皇还加封他为太傅,谢良臣则除了刑部尚书以及文渊阁大学士之外,新皇又封了他少保之职。
无论太傅也好,少保也好,都是虚职,一种荣誉称号而已,但是却能体现亲近之意。
不过新皇才刚登记,谢良臣与钱庸便开始政见不合。
第77章 人选
而两人政见不合之处, 正是在于新皇登基后的封赏上。
钱庸认为李皇后是嫡母,正该封为太后,谢良臣却道张贵妃乃是皇上生母, 亦该合太后之位,两宫太后当并立,只封号有别。
同封两宫太后,此事大融历代都未有过,因此钱庸极力反对,不过这次明显站在谢良臣这一边的人要更多。
原因也很简单, 再是嫡母又如何?皇帝到底不是李皇后亲生的,而且此刻已经登基,讨好张贵妃
说到遗诏,殿内的哭声立刻便小了下去,尤其是皇子和嫔妃们,皆偷偷看向那托盘上的遗诏。
听他这样说,融景帝贴身大太监便擦了眼泪,将拂尘递给身边小太监,而后取了圣旨开始宣读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之七子,咨尔襄王,颖慧德重,深肖朕躬,袛承天序,授尔大位。念其年幼,命户部尚书钱庸为首辅托孤大臣,六部尚书相佐,众臣需虔奉遗诏,辅佐新君,协皇极之中,保国安民,恢先祖之弘烈,昭万世之永昌。”
听说融景帝传位给了襄亲王,众人皆讶然,尤其是成王,几乎立刻就暴怒了。
“你这太监好大的胆子!竟敢矫旨!”
成王起身一把揪住了那大太监的衣领,瞪着眼睛像是要杀人一般。
大太监被他揪着衣领威逼,脸上全是莫名与害怕,连声求饶道:“王爷言重了,小的哪有这个胆子敢篡改遗诏?您要不信可以看看这诏书上的字迹,这可是陛下亲笔所写。”
闻言,成王立刻将遗诏抢了过去,展开一看,顿时有如五雷轰顶。
这诏书的确是融景帝的字迹,上头盖了玉玺,是万万做不得假的。
前头他二哥三哥相斗的时候,成王一直蛰伏等待机会,等两人被父皇所厌弃,他的对手就只剩了端王一人,虽是对方一副笃定自己必然获胜的模样,但成王也一直未曾放弃过。
好容易王霄的事将他四哥也牵扯了进去,哪知最后竟让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捡了便宜!
这让他如何能甘心!
可他不甘心也没有办法,因为这遗诏的的确确写的是传位给七皇子襄亲王,更有数位辅政大臣在场见证,由不得他不接受。
圣旨顺着成王的手落到了地上,钱尚书赶紧上前将圣旨拾起,同时也展开看了看,见果真是融景帝笔记,又继续传给众位大臣。
等谢良臣也看完,众人便跪地朝新君叩拜,“臣等谨遵先帝遗诏,叩请吾皇登基。”
襄王显然也对自己突然被点为新君十分惊讶,还有点害怕,半天后才反应过来道:“诸位大人请起。”
张贵妃十分的高兴,脸上的笑几乎控制不住,要不是此刻融景帝刚驾崩,谢良臣真怕她笑出声来。
再去看角落里的冯公公,这太监倒是能沉得住气,脸上虽带了丝笑意,却也拿捏得刚刚好,至少乍一眼看过去,他整个人是悲伤难过的。
这圣旨的确是融景帝亲笔所写,只不过却是他早年哄张贵妃时的游戏之作。
后来他想起叫人收回时,冯太监便临摹着融景帝的笔记仿写了一份,然后再让贵妃当着融景帝的面烧了。
冯太监跟在张贵妃身边多年,对于融景帝的字迹早已十分熟悉,后来谢良臣点拨他以此法助襄王上位,他就更是刻苦勤练,笔迹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再加上圣旨是贵妃拿着展示,而后又烧掉的,融景帝见笔记一致,又是当面焚毁,心中便没有了顾虑。
唯一的难点是要盖玉玺。
为此,冯太监进一年多来都在小心的找融景帝贴身大太监的把柄,可惜对方谨慎,一直没找到。
不过大太监的把柄没找到,他身边的小徒弟小辫子却是一抓一大把。
至于换遗诏,因为不知道融景帝把遗诏藏在了什么地方,所以他们也是刚刚才趁机换的,至于带着“假遗诏”去换真遗诏的事,下手之人还是之前那个小太监。
这就叫灯下黑。
原本奉天殿的人日夜把守殿门看管极严,可是最后光明正大到了地方再换时,反而让人放松警惕,只要有那么几秒钟的时间能让跟过去的人转移注意力,那么此事就神不知鬼不觉了。
至于人选是七皇子,这就好说了,融景帝本就偏爱幼子,张贵妃家族势力单薄,他会选中幼子登基也不是不可能,
再加上新皇年纪小,还需众位大臣辅佐,所以对于此事,殿中的几位尚书也是乐见其成的。
尤其是钱尚书,他现在已经成了首辅大臣,可说是春风得意,立刻便表示要尽快处理大行皇帝的丧事,然后推新君继位。
上有先帝诏书,下有臣子拥护,很快,年幼的襄王便祭天登基了,定国号承平,同时各位大臣也都更进一步,有了封赏。
比如钱尚书除了翰林院学士的头衔之外,新皇还加封他为太傅,谢良臣则除了刑部尚书以及文渊阁大学士之外,新皇又封了他少保之职。
无论太傅也好,少保也好,都是虚职,一种荣誉称号而已,但是却能体现亲近之意。
不过新皇才刚登记,谢良臣与钱庸便开始政见不合。
第77章 人选
而两人政见不合之处, 正是在于新皇登基后的封赏上。
钱庸认为李皇后是嫡母,正该封为太后,谢良臣却道张贵妃乃是皇上生母, 亦该合太后之位,两宫太后当并立,只封号有别。
同封两宫太后,此事大融历代都未有过,因此钱庸极力反对,不过这次明显站在谢良臣这一边的人要更多。
原因也很简单, 再是嫡母又如何?皇帝到底不是李皇后亲生的,而且此刻已经登基,讨好张贵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