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节(2/4)
话都说成那样,如今也该是如此的态度。
或许她每日都看着殷胥,感觉不出来,但俱泰却觉得这俩人毕竟是有点血缘关系,眉眼上有两三分的相似。
帐内这几个人的身份都有些让人感慨,殷胥目光短促的扫过言玉,却落在了旁边的郑翼身上。郑翼努力扯了扯嘴角,他微微启唇,想叫一声殿下,却像是呵了口气般没发出音来。
殷胥亲自下令屠了郑家在长安的满门老小,他就算没有直面那场面,又如何能叫得出“殿下”二字。殷胥不比崔季明,她面上不显内心还相当感性,而殷胥对待这些……他自打登上皇位就铁石心肠了,对待郑翼权作是招呼的点了点头。
若在场大家都不相熟,随便也就能开了头,如今场面却显得凝滞起来。殷胥眼睫动了动,率先,开口道:“你该知道的,我说是来议和的,却不可能真的坐在这儿签什么两国停战的文书。打到建康不过是时间问题,南周的将士还要接着领命去送死么?”
言玉直视他,没有说话。
殷胥的目光实在是澄澈的很,言玉想起从崔季明口中得到的关于他的评价,她并不完全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言玉本来似乎有准备好的说辞,却好似想了想,开口说了另一番话:“我很好奇,从利益方面来说,就算是世家各自抱团,但若是面对外界极其危急的局势,是应当能做到彼此联合的。以我而言,不可能信什么孟子之论,但自上古炎黄时期至今,对待困境做出联合,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他没有说出后面的诘问。那为何事情会衍化成这个样子。
殷胥也是一愣,这算是对治国之道、或者说是天下之道的探讨么?
俱泰还刚要把手中的卷轴拿出来,听见这话,微微收了手,他望向言玉。显然对面这个大半辈子都因为利益争斗而身陷囹圄的人,在内心质问过这些。
言玉或许觉得什么是否要议和,是否要投降都并不重要了,一切抵不过他这些日子缠绕心头的质问,他道:“不论是几年前虚弱的大邺也罢,如今你们强大起来了也罢,难道内部就没有争端么,就算没了世家还会有别的集团,你又能维持多少年呢?”
殷胥一开始有些吃惊,却忽然觉得是他自己之前也太瞧不上言玉了。
叛贼、复仇者、固执、短见等等,如果去贴上这样的标签,殷胥就是在贬低自己全力对付的敌人也在贬低自己。登上皇位的路或许充满了尔虞我诈,但真的坐在了皇位上,都想干出一番实事,但只是时运不允,局势已倾,努力万分却剥不开家国最深的伤疤,个人又无法预见未来的变化——从这个方面来讲,言玉有些像先帝。
殷胥心里头竟也平静下来,开口道:“遇到外界的压力会变得毫无理由的团结,是蛮荒时代的原则,只要是能吃饱穿暖死的不太惨,完全的团结便到此为止,这点你比我明白。然而,若为帝王,只能期待的是一定程度的团结,这一般来源于两个原因,外部条件依旧严苛,上层权威管制极严。说白了就是缺一不可,盛世之后最容易衰亡,便是因为只有后者;乱世无雄主只会不断分分合合,是因为只有前者。在我看来,前者后者,你都差了火候。”
他声音散开在帐内,音调轻轻的,绝算不上有力。
言玉却身子一震,目光直直望着他。
崔季明也是挑了挑眉毛,她想过无数的拔剑弩张,想过各种气死彼此的招式,却没想着殷胥十分严肃的讨论他对朝臣也甚少说的思索。
殷胥缓缓道来,他的情报虽然没有深入南周,但是得到的些许消息,虽不能让他知道拥兵多少,赋税多少,也算是能够让他分析出大概的境况。
言玉的上位,跟世家内战后的衰弱和不合作有极大的关系,他的实力强,却并不是完全凌驾于所有世家之上。当时南周几大世家各自占据几十州的位置,就算是衰弱,底气依然很足。他们手中残存的兵力财力,打不赢言玉,却仍然可以与言玉叫板,言玉看到大邺与南周之间的差距,急于统一急于富强,那时的大邺又比较有实力,言玉不敢引发全面战争击碎世家,也未必真的有能力击碎世家。
这也就是之后在两国对战期间世家几乎不联合的原因。
世家还算是有钱有兵,朝中也算有发言权,他们确实一定程度的团结了,却是为了在全面失败之后小打小闹的对付言玉。他们应该是在朝中相互隐瞒相互绑着做手脚,利用了南周朝廷早期的盲区搜刮了安身立命的资本。
世家愈发无所畏惧了。但他们一方面是也不想再互相打了,也想对付大邺了,另一方面是对称帝已经不抱希望,如今的权利他们感觉到了勉强地满足。于是没有人主动对付言玉,开始和他保持着若有若无的距离,为了维持这种自己也能敛财的状态,开始对言玉让步。
而世家中却有两小撮人不是这种态度。前者是年轻一代,比如郑翼,或许因为小辈的反抗和崔季明的背叛,世家的老一代和新一代之间有了隔膜,年轻一代被瞒了不少真相。比如郑翼这样的年轻一代,自以为世家衰落不堪,言玉手握重权,于是认为南周即将衍化为皇权至上,主动向言玉靠拢。
世家的老一代没有向他们说出真相
或许她每日都看着殷胥,感觉不出来,但俱泰却觉得这俩人毕竟是有点血缘关系,眉眼上有两三分的相似。
帐内这几个人的身份都有些让人感慨,殷胥目光短促的扫过言玉,却落在了旁边的郑翼身上。郑翼努力扯了扯嘴角,他微微启唇,想叫一声殿下,却像是呵了口气般没发出音来。
殷胥亲自下令屠了郑家在长安的满门老小,他就算没有直面那场面,又如何能叫得出“殿下”二字。殷胥不比崔季明,她面上不显内心还相当感性,而殷胥对待这些……他自打登上皇位就铁石心肠了,对待郑翼权作是招呼的点了点头。
若在场大家都不相熟,随便也就能开了头,如今场面却显得凝滞起来。殷胥眼睫动了动,率先,开口道:“你该知道的,我说是来议和的,却不可能真的坐在这儿签什么两国停战的文书。打到建康不过是时间问题,南周的将士还要接着领命去送死么?”
言玉直视他,没有说话。
殷胥的目光实在是澄澈的很,言玉想起从崔季明口中得到的关于他的评价,她并不完全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言玉本来似乎有准备好的说辞,却好似想了想,开口说了另一番话:“我很好奇,从利益方面来说,就算是世家各自抱团,但若是面对外界极其危急的局势,是应当能做到彼此联合的。以我而言,不可能信什么孟子之论,但自上古炎黄时期至今,对待困境做出联合,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他没有说出后面的诘问。那为何事情会衍化成这个样子。
殷胥也是一愣,这算是对治国之道、或者说是天下之道的探讨么?
俱泰还刚要把手中的卷轴拿出来,听见这话,微微收了手,他望向言玉。显然对面这个大半辈子都因为利益争斗而身陷囹圄的人,在内心质问过这些。
言玉或许觉得什么是否要议和,是否要投降都并不重要了,一切抵不过他这些日子缠绕心头的质问,他道:“不论是几年前虚弱的大邺也罢,如今你们强大起来了也罢,难道内部就没有争端么,就算没了世家还会有别的集团,你又能维持多少年呢?”
殷胥一开始有些吃惊,却忽然觉得是他自己之前也太瞧不上言玉了。
叛贼、复仇者、固执、短见等等,如果去贴上这样的标签,殷胥就是在贬低自己全力对付的敌人也在贬低自己。登上皇位的路或许充满了尔虞我诈,但真的坐在了皇位上,都想干出一番实事,但只是时运不允,局势已倾,努力万分却剥不开家国最深的伤疤,个人又无法预见未来的变化——从这个方面来讲,言玉有些像先帝。
殷胥心里头竟也平静下来,开口道:“遇到外界的压力会变得毫无理由的团结,是蛮荒时代的原则,只要是能吃饱穿暖死的不太惨,完全的团结便到此为止,这点你比我明白。然而,若为帝王,只能期待的是一定程度的团结,这一般来源于两个原因,外部条件依旧严苛,上层权威管制极严。说白了就是缺一不可,盛世之后最容易衰亡,便是因为只有后者;乱世无雄主只会不断分分合合,是因为只有前者。在我看来,前者后者,你都差了火候。”
他声音散开在帐内,音调轻轻的,绝算不上有力。
言玉却身子一震,目光直直望着他。
崔季明也是挑了挑眉毛,她想过无数的拔剑弩张,想过各种气死彼此的招式,却没想着殷胥十分严肃的讨论他对朝臣也甚少说的思索。
殷胥缓缓道来,他的情报虽然没有深入南周,但是得到的些许消息,虽不能让他知道拥兵多少,赋税多少,也算是能够让他分析出大概的境况。
言玉的上位,跟世家内战后的衰弱和不合作有极大的关系,他的实力强,却并不是完全凌驾于所有世家之上。当时南周几大世家各自占据几十州的位置,就算是衰弱,底气依然很足。他们手中残存的兵力财力,打不赢言玉,却仍然可以与言玉叫板,言玉看到大邺与南周之间的差距,急于统一急于富强,那时的大邺又比较有实力,言玉不敢引发全面战争击碎世家,也未必真的有能力击碎世家。
这也就是之后在两国对战期间世家几乎不联合的原因。
世家还算是有钱有兵,朝中也算有发言权,他们确实一定程度的团结了,却是为了在全面失败之后小打小闹的对付言玉。他们应该是在朝中相互隐瞒相互绑着做手脚,利用了南周朝廷早期的盲区搜刮了安身立命的资本。
世家愈发无所畏惧了。但他们一方面是也不想再互相打了,也想对付大邺了,另一方面是对称帝已经不抱希望,如今的权利他们感觉到了勉强地满足。于是没有人主动对付言玉,开始和他保持着若有若无的距离,为了维持这种自己也能敛财的状态,开始对言玉让步。
而世家中却有两小撮人不是这种态度。前者是年轻一代,比如郑翼,或许因为小辈的反抗和崔季明的背叛,世家的老一代和新一代之间有了隔膜,年轻一代被瞒了不少真相。比如郑翼这样的年轻一代,自以为世家衰落不堪,言玉手握重权,于是认为南周即将衍化为皇权至上,主动向言玉靠拢。
世家的老一代没有向他们说出真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