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二章 工业井喷(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些就读的学生们要想脱颖而出,基本都得需要一颗聪明绝顶的脑袋,老师水平有限教不了你,你就得自学,如果自学学不了,那么就别指望能够考上大学了。
    这年岁里,能够考上帝国大学和江南大学的学子们,个个都是学霸,这些学生的水平在报考大学之前,基本上就已经超越了之前教授他们的老师,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从全国那么多考试里脱颖而出。
    因此目前状态下的那些帝国大学、江南大学的学生们是和后世的大学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混日子上几年学的人基本没有。
    这种经营教育制度下,等到直隶大学、南广大学、上海大学以及数所高等师范学校顺利开办,并顺利提供毕业生的时候,以后每年都可以为帝国供应数千名各类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子,这些人普遍会进入官场。
    毕竟数千年来学子读书就是为了当官!
    不过也有一部分会进入工商界,尚有一部分会留在教育、学术界里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
    这些学子也成为了帝国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不过每年要提供数千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现在还太早,因为如今直隶大学、南广大学、上海大学都还处于筹办期,首期招生会是在今年的夏季,而等这三所大学的首批学生毕业,那都得四年以后了。
    也就是说,未来的这三四年里,帝国的大学生依旧只有帝国大学和江南大学这两所大学的学生。
    此外还有几所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以及比较特殊的上海工商学校的学生。
    未来数年内,帝国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高等人才还是比较稀少的。
    不过现在高端人才少了不代表帝国就会停下发展的脚步。
    事实上,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主持负责帝国发展,尤其是工商业发展的还是一些半路出家的人才,他们并没有接受正规的新式教育,但是他们好学,同时很多干脆本身都是工商业出身的。
    要知道早年林哲的幕府里,众多幕僚们基本都是从工商界里招募,还有一些南洋地区的华人。
    他们兴许不知道怎么炼钢铁,但是他们却是知道钢铁行业的重要性,以及支持钢铁行业的发展。
    比如郭龙云,他就是帝国发展工商业的代表人物,但是你要说他多懂得纺织、钢铁这些行业也是不对的,因为他压根就不懂这些。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大力扶持纺织和钢铁业的发展。
    这一点对于官员而言尤为重要。
    人嘛,不可能是全才,对于一个官员来说,你是不是懂得一些具体行业的知识其实并不重要,你只需要知道那些行业是需要支持的,那些行业是需要发展的就已经足够了。
    帝国很多新派官员里,其实都是这种人,说起发展工商业里头头是道,但是你让他说具体怎么筹办一个钢铁厂或者纺纱厂那是肯定要抓瞎的,但是这并不会妨碍组织部给他们一个善于实业的评价。
    因为怎么办厂那是商人们需要考虑的事,具体技术是技术人员需要考虑的事,对于官员而言,推出各种政策吸引商人们办厂才是他们所需要考虑的事。
    所以你可以看到一个满口之乎者也,句句不离圣人的传统儒家科举出身的官员们大谈特谈如何发展工商业。
    进入1862年 后的帝国,兴办工商已经成为了帝国的主要施政方阵,也是官员们最容易出政绩的一个突破方向,所以你可以看到凡是有些条件的地方州府都是积极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这种情况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通商港口里更是如此,大量的工厂再各个通商港口城市里建立了起来,然后依靠地理优势发展经济。
    1862年,对于帝国的工商业而言,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年份!
    仅仅是1862年的第一季度,全国范围内申请设立的各类企业就高达四百多家,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
    其中新增了三十五家煤矿,六家铁矿,一座金矿,此外尚有设计零件制造,维修等业务的机械产业六家。
    同时纺织业依旧是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新增纺纱,织布,印染等棉纺企业三十六家。
    生丝行业倒是增长速度不快,只有一家生丝企业建立,但是这家设立在南通的蒸汽缫丝厂的注册资金就高达五百万,由此可以看出帝国的生丝行业的资本集中有多么厉害。
    如今帝国的生丝行业有朝着资本密集化,甚至垄断化的步伐前进,由于一些规模庞大的生丝厂商有着各种优势,一些投资小的生丝厂商基本上很难生存下去,往往会被那些大型生丝企业收购吞并。
    如此也就导致了,生丝行业里的新建工厂虽然速度缓慢了下来,但是基本上只有有人敢涉足投资生丝行业,那基本都是带着至少好几百万资金入场的,要不然很有可能被那些大资本吞的一干二净。
    尤其是在上海这边,能够涉足生丝产业的都是一些大型资本,皇室产业的上海纺织公司就不说了,其他的一些生丝企业基本也都是一些资本巨无霸,背后里基本都站着外资银行、本土的一些传统钱庄或者新式银行,还有就是一些传统的富豪家族,资产少说也有好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
    现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