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九章 句容马(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持技术上领先,最保险的做法就是五年就换一批,实力不济也要做到十年换一批或者进行局部的改装升级,至少超过十年甚至十五年的,那根本不用去打了。
    帝国海军对主力军舰的服役年限虽然没有强行规定,但是从造舰计划上也可以大体看得出来,基本上主力舰是一年一艘,按照这个速度,如果保持战舰在一线舰队的服役年限在十年的话,那么就可以保持一支十艘主力舰的决战舰队。
    主力舰是预定从1867年开始以一年一艘的速度开工,而次一等的战舰则是没有这么多的条条框框,因为其他战舰的吨位都比较小,帝国的多家船厂都有数千吨规模的船坞,上海造船厂,青岛海军造船厂,广州造船厂、天津造船厂都有数千吨级的船坞。
    同时次一等的战舰怎么造,造多少海军内部也有不小的分歧,一方面是技术进步非常快,同时帝国海军现存的主力舰也都是数千吨级别的铁甲舰,今后再造太多的话也是浪费,或者说是会挤压万吨铁甲舰以及港口等基础建设的经费。
    目前为止,帝国海军拥有五艘盘古级铁甲舰,三艘炎帝级铁甲舰,前者吨位两千四百吨,后者是四千吨,同时这些战舰都是清一色拆除了风帆,航速上是保持在十二节到十三节之间,续航距离为两千海里左右,舰炮以一百五十毫米的舰炮为主力。
    尽管以未来几年的技术去看,这两款战舰已经是相当落后,为啥?因为1866年以后,帝国海军开建的主力战舰,包括一艘近海铁甲舰,清一色是两百五十毫米的舰炮为主炮,只是吨位大小不同,配属的数量不同而已,同时装甲厚度也是进行了升级。
    但是这八艘铁甲舰放在这里,自然不可能只用几年就扔,更别说炎帝级的三号舰,即黄帝号在1857年的一月份刚进行试航,这会都还没正式进入现役呢。
    然后在建的还有两艘,分别是天吴号、夸父号。
    如此算起来,这两千吨到六千吨之间的铁甲舰,就有十艘之多了,这个数量已经不算少了。
    如果未来万吨铁甲舰的数量不增加上去的话,这些几千吨的铁甲舰数量多了意义也不大,两者的数量得有一个比例的匹配,配合使用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除了数量问题,海军还对这些几千吨的铁甲舰的一些设计还有用途产生了分歧,有人想要火力和装甲更强大,吨位限制可以放更大一些,比如说七千吨左右,到时候直接和万吨铁甲舰一起参加舰队决战,哪怕是数量少一些,哪怕是远洋适航性差一些也无所谓。
    但是这个观点也是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建造这种小一号的决战性铁甲舰,其价格至少也得一百五十万圆起步,这个价格还不如再加几十万建造万吨以上的铁甲舰呢。
    也有人认为应该建造吨位适中,即三千吨左右,但是强调远洋适航性以及续航距离,主要用于外海作战,维护帝国的海外利益。
    还有人认为要建造吨位大一些的近海铁甲舰,航速慢一些,适航性差一些无所谓,火力要够猛,装甲要够厚,奠定的小船抗大炮,到时候再来一场珠江口海战的话,就能够占据更大的战术优势。
    还有人认为保持现有的五六千吨级别的铁甲舰就不错,虽然各方面看上去比较中庸,但是是啥都能干,舰队决战勉强也能够上,适航和续航能力也勉强可以,价钱虽然略贵,但是也就只有万吨铁甲舰的一半。
    如果说万吨铁甲舰以及那些一千多吨的快速侦察舰是得到了海军内部的一致认同,那么对于那些两千吨到八千吨之间的中大型铁甲舰,海军内部就是有着诸多分歧了,因此五年计划通过后,订购第三艘万吨铁甲舰的确定了下来,再增订两艘快速侦察舰的计划定了下来,再增订一批内河,近海小型铁甲舰的计划也确定了下来,唯独两千吨到八千吨的中大型铁甲舰没有确定计划。
    对于海军内部的这些争论,林哲往往是不直接插手处理的,怎么说了,他前世又不是研究近代海军发展的,他除了知道一个战列舰外,对早期铁甲舰的了解相当有限,一时半会的他也是难以确定,所以除了在万吨铁甲舰上给出了自己的部分意见外,其他方面他更多的是提一些指导性意见。
    一些具体的细节他就不怎么参与了。
    海军自己要继续讨论,那么林哲也不催着,这四国条约刚签半年呢,帝国一时半会的也和英国人打不起来,有的是时间让海军内部慢慢讨论。
    相对于海战战舰的设计以及战术的讨论,陆军方面的发展就简单多了,陆军没有和海军那么复杂,武器就两样,枪支和大炮。
    枪支的话,陆军早就开始服役1864年型林德步枪了,这是一款后装线膛击针步枪,并采用的是金属子弹。
    同时也是全球首支大规模服役,发射金属子弹的后装线膛击针步枪。
    此外陆军早就试验了加特林机枪,只是早期的加特林机枪存在诸多问题,这两年一直在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一直到1866年的时候,才开始小批量服役。
    最先装备机枪的并不是皇家陆军,而是近卫军,林哲特地在第一近卫师里设立了一个机枪营,配属了十六门的加特林,当林哲前往观摩演习的时候,这个机枪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