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二章 帝大系(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贵州大学的开办,也是刚好赶上了林哲进行大朝会演讲的时机,趁着教育强国的圣训,贵州大学的开办引起了比正常时期更大的轰动,至少在官方看来,贵州大学的开办就是对教育强国的圣训最好的回应。
    而贵州大学的开办,也不仅仅是贵阳地方或者贵州省府的功劳,也许对于贵州省本身而来,是他们这些地方官员把这所大学才争取回来的,但是对于整个帝国而言,这所大学的开办,主要还是内阁教育部的劳动成果。
    贵州大学的成功开办,代表着教育部在高等教育上的发展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当代大学和不是和后世那样,随便某个山沟乡镇都有一所某某大学,当代帝国的大学以及高等师范学校那可是相当的稀罕,全国也没有多少,而要开办一所综合性大学,更是困难无比。
    有时候办学资金都是小事,更关键的是缺乏足够多,并且的素质过硬的老师!
    那些基础教育体系的老师们,可以由那些初等师范学校的老师担任,然而到了高等中学以后,对老师的要求就比较高了,初等师范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根本不足以担任。
    通常而言,高等中学的老师,其骨干老师通常是国内大学的毕业生,而一些要求不怎么高的课程,则是勉强可以由高等中学毕业的人才担任。
    但是到了高等师范学校和综合性大学后,对老师的要求就更高了。
    早年帝国的大学老师,相当多一部分都是外聘的洋人,恩,直到现在,帝国的诸多大学里头依旧有大量的洋人老师,其次则是这些年这些大学自身培养的老师了,也即使所谓的留校任教。
    但是怎么说呢,虽然当代帝国里,老师的社会地位以及收入都比较高,一个大学的普通讲师,其年薪基本可以达到千圆以上,如果是教授的话,薪资就更高了。
    为什么薪资这么高?这一方面是早年这些教授很多都是去欧洲招募的,薪资标准基本是按照英国那边的价格给,此外这些大学可是要和官府以及那些大企业争夺人才啊。
    现在很多上了大学的大学生们,他们的首选之路就是为官,其次是进入那些大企业任职,至于留校当老师,虽然身份比较清贵,但说实话论起发展前途来,还是不如在政府或者大企业,尤其是对于那些文科生而言,基本个个都是奔着当官去的!
    因此也就造成了一种现象,那就是大学毕业生里,理科生留校任教的比例是比较大,进入企业的人数也比较多。但是文科生的话,基本都跑去从政去了。
    这让教育部那边是相当尴尬,不过也还好,文科生对于帝国而言,并不缺乏,能够说之乎者也的传统人才,随手一抓都一大把,这些上了大学的文科生和传统书生相比,其实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不外乎就是视野会更开阔一些,懂得一些科学技术的基本常识而已。
    这些人才对于一个统治阶层而言,自然是非常重要,这些高素质的文科生从政后,将会给让帝国的官员的整体素质上升,要不然的话,帝国教育部干嘛要培养这些对工业革命没啥直接帮助的文科生啊。
    清一色培养理科生多好!
    一个国家要完成工业革命,奠定强国富民的基础,虽然说那些乱七八糟的主义啊,哲学理论什么的很重要,但是真正的根基并不是这些,真正的根基是科学知识,而从人才角度上来说,理科生才是工业化的基础。
    当然了,有人会说,欧洲的工业化,是因为有了十四世纪的文艺复兴,但是这种理论显然是那些艺术家们的自吹自擂,欧洲的工业化是靠着枪支大炮才完成的,就算是要在几百年前找个人或者事件进行感谢,他们也得感谢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感谢蒙古人打到了欧洲,把火药带了过去。
    要不然的话,靠着莎士比亚的罗密欧和朱丽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但丁的神曲,再给欧洲一万年也完成不了工业化。
    这种论调就好像说共和国在二十世纪后期的改革开放是李白和杜浦的功劳一样!
    因此纯粹从工业化的角度而言,文科生是没啥用处的,但是如果从广义的角度去看,文科生也是不可或缺的。
    为什么?因为统治阶层的官员都是从这些人里产生的。
    要不然你去翻翻那些官员的履历,看看有几个是理工出身的!
    而这些也可以从帝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看的出来,凡是报考历史、国文、外文之类学科的学生,毕业后大多都是跑去参加国家雇员考试的,而那些学习物理化学什么的学生,毕业后要么留校任教从事研究,要么跑去那些大企业从事研究,就算有去从政的,大多也是去一些专业机构,比如矿务司,铁路司这些。
    由于这两种学生的差别比较大,帝国也是区别对待!
    怎么区别对待,具体下来就是奖学金制度了。
    帝国里上高等中学开始,学费就极度高昂,远远超过寻常家庭的承受能力,而到了大学阶段,学费以及其他各项杂费加起来,一年得好几百圆,别说普通家庭了,就算是那些高收入阶层都是难以为继。
    在当代,一年有个五百圆薪资的话,那就是妥妥的高收入阶层,在企业里至少也是中层管理,要么是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