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胡灵珊实行的是藏富于民的思路,华国的粮食税收比例,一直比其他地区的要低,朝廷征收的粮食数量非常的少,百姓手上的其余粮食,朝廷采取向百姓自愿收购的政策。
    有大量的粮食的百姓,愿意出售吗?
    很少很少。
    华夏的百姓,特别是农民,经历了太多的灾荒,祖祖辈辈的教训,就是要在家里多藏粮食,只有那满仓的粮食,才能给被饥荒吓怕了的农民一点点安全感。
    而这些有粮食的百姓,愿意在别人发生了灾荒的时候,拿出来救人吗?
    想的太美好了。
    越是听说被人灾荒,越是担心自己灾荒。
    多少大地主,宁可粮食放在仓库里发霉,也不愿意拿出来高价出售。
    这就是拥有鱼米之乡称号的江浙安徽的华国,一直处于粮食缺口,需要从国外进口的粮食的原因。
    胡灵珊一直以来的主要粮食进口,都是加拿大,和印度。
    可是如今,日美大战,英德大战,全世界到处都缺粮,加拿大的粮食要么去了英国,要么去了日美,根本不需要远道运到华夏。
    而印度,其实没有外界以为的这么多粮食。
    印度的库存粮食,早就大部分被英国调到了欧洲救急,而剩余的小部分,又被胡灵珊搬回了华夏,印度如今几乎没有库存粮食了。
    为什么胡灵珊要大摇大摆的把印度的粮食搬回浙江?
    那是被以讹传讹了。
    胡灵珊大摇大摆的运回来的,大部分都是香料,只有极少的粮食。
    在胡灵珊以及整个华国高层看来,印度目前略有富余的产量,正好可以填补华国本土的粮食缺口,不至于出现赤字和饥荒,只要熬个几年,迁移到印度和澳大利亚的人口多了,或者江浙安徽的荒地大幅度的开垦了,化肥产量能满足需求了,华国的粮食不但能自给自足,还会有巨大的富余。
    所以,在1910年的如今,胡灵珊,华国本土,乃至印度,真的没有太多的富余粮食,可以救济他人。
    但是,华夏百姓不这么看,胡灵珊一定是有粮食的,只是不肯出而已。
    “简直没人性!”
    “禽兽不如!”
    很多人报纸这么骂着。
    “姐姐,为什么他们都骂你,你为什么不解释?”胡灵嘉气鼓鼓的道,明明他们是真没有粮食,明明东南亚有的是粮食,只要去买,可以买到足够的粮食。
    为什么他们就不肯掏钱买,只是盯着华国百姓家里的存粮呢。
    胡灵珊微笑着捏捏胡灵嘉的脸,笑道:“在他们看来,华国老百姓家里的粮食,就该全部自愿捐出来,不自愿,就是没人性。
    朕更应该下旨要求所有人交出粮食,甚至派兵挨家挨户的搜索。
    一切都是为了救人,人命和人权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这些向往民主,希望共和,口口声声叫着人权物权法制的人,其实心里从来没有想过人权法治。
    他们总以为所有百姓的东西,都是属于国家,属于大义的。
    只要国家或者大义想要,百姓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须交出来。
    他们的嘴里说着反帝反专(制),其实心里只是用至高无上的‘国家大义’四字代替了至高无上的皇帝而已。
    朕可以向天下解释,华国的粮食都在哪里,但是,这只是把被媒体逼迫挟持辱骂威胁的对象,从朕,换成了朕的子民。
    朕是一国之君,受万民供奉,为何明知道这是错的,却要把责任推卸给朕的子民?
    朕的子民,未必有朕的脸皮厚,更未必有朕的无耻。
    朕不愿意拿粮食换名声,不愿意抢劫朕的子民来讨好外人,不愿意破坏朕的子民的幸福。
    非朕的子民,与朕何干?
    朕挤出多余的粮食,指出有粮食之处,朕已无愧于心。
    朕要建立的,是不用被任何大义挟持,做不愿意做的事情的世界。”
    非洲人民饿死冻死的无数,那些买车买房买高级化妆品的人,为什么就没有丝毫的内疚,同为人类,为什么就不能把这些都变成资源,救助非洲人民呢?
    因为那些人与自己无关。
    人的本性,从来就是如此。
    身为皇帝,更应该看清,只有自己的子民的幸福,才是皇帝的责任。
    湖北武汉。
    张之洞狂笑。
    “胡灵珊,你终于跳进了老夫的陷阱。”
    湖广的老大张之洞,掌握广州二十几年的张之洞,满清开眼看世界四大支柱之一的张之洞,怎么可能不知道东南亚有粮食?
    所有的悲情电报,都是张之洞的一个局。
    而胡灵珊果然毫无所觉的跳了进去。
    在发动最后的绝招前,张之洞敏锐的认识到,这陕西和河南的灾情,完全可以成为打击胡灵珊的工具。
    一举摧毁胡灵珊的条件,终于成熟了。
    正文 94.张之洞的神战
    男人如往常一样,准时的歇工, 回到了家, 脸上还带着微笑。
    女人却第一时间发现了异常:“孩子他爹, 出了什么事情?”
    男人的脸色立刻变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