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4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明远伸手,把那枚厚厚的牛皮纸信封从明高仁手中接过,自顾自把封着火漆的封皮拆开。
    “舅舅们都在凤翔府……”
    他随口回答,已经从信封中抽出一枚信笺,飞快扫了一眼。
    “嗯,我爹这么多年在外经商,总算能捎些钱财回家了。这信本来是想请叔叔和舅父们过来,让各位放心,也谢过各位多年‘照拂’的。”
    明家人听见,脸上难免热辣辣的——明远这一支一直在长安城里自生自灭,见过有谁‘照拂’来着?
    明高仁却脱口而出问道:“多少钱?你爹捎了多少钱回来?”
    他问出了声,才意识到自己的失态,四下里看看,发现明家人竟都是这么一副急切的表情,盯着明远手中信封的封皮,想知道这一支不受人待见的“穷亲戚”到底阔没阔,阔到了什么地步。
    “一千贯。”
    明远平静地转过身去,向舒氏娘子挥了挥手中的信封,重复了一遍。
    “阿娘,阿爹给咱捎来了一千贯……”
    竟有一千贯这么多?
    明家人一时都傻了眼,人人都盯着明远手中的信封。
    挤在门口的堂兄弟中甚至有人小声发问:“难道二伯真的给远哥捎钱了吗?”
    “瞎,要真捎钱给远哥也不会就这么一封信啊!”
    捎钱,至少得见着钱串子、银锭子,那些响当当、白花花的才对吧。
    一千贯……是铜钱那得多重啊,就算是银锭子,那也得好多了吧?
    明家人多半一辈子都从没见过一千两银子摆在一起是什么样子。
    因此不知是谁突然出声:“远哥这……真不是在空口白牙诓咱们吗?”
    “远哥,”五叔明高信憋了半天没出声,这时终于没忍住,“大家都姓明,真不必死要面子……”
    谁知明远根本没理会众人,从那只牛皮纸信封里取出了厚厚一叠纸。
    他像是刚才没向母亲完全解释清楚似的,举着手中的纸张,说:“阿爹给咱捎来了价值一千贯的盐钞4。”
    第4章 十万贯
    明家小院的灶间里,十二娘正守着一口铁锅,锅里炖着新鲜的羊肉和豆腐。
    羊肉的油脂香气混着豆香充斥了整个灶间,小姑娘抄起木勺,送到口边细细一尝,顿时被烫得直呵气,但又觉得勺里的汤汁简直鲜掉了眉毛,舍不得将木勺放下。
    “十二娘,别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没的烫着自己。”
    明远也一直待在热气腾腾的灶间里,看看炖菜的火候差不多了,才和十二娘一起,把这一大锅羊肉炖豆腐盛至一只陶盆里。十二娘又在盆中撒了一把自家在墙根种下的野葱,这一陶盆佳肴便是实打实的“色香味俱全”了。
    十二娘将陶盆小心翼翼地捧到正厅里,明远跟在她身后,感受着小姑娘的兴高采烈几乎朝外溢出来,唇角也禁不住微微扬起。
    妹妹明十二娘比明远小三岁。她原本是明远的伯父明高礼的幼女。大伯明高礼是明家唯一从军的,据说在军中已经得了个武职,但于十年前“殁于王事”,战死在陇西。
    大伯过世之后,丧仪一办完,伯母便麻溜地改嫁了——这个时代女性改嫁很寻常,而且有权带走所有陪嫁来的嫁妆。
    但年仅一岁的十二娘却成了麻烦,因为伯母的新夫家不肯再多养一个女孩。
    当时舒氏娘子的双眼已经有些视物不清了,但看十二娘幼小可怜,就收养了十二娘。在后来的十年里,明远和十二娘都是舒氏娘子一手拉扯大的。十二娘名义上是明远的堂妹,实际上和明远的亲妹妹没有差别。
    一想起这件事,明远心中就对母亲多出几分敬意——抚养毫无血缘的孤女,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十二娘将陶盆顿在八仙桌上,又托出一盘炊饼,也就是蒸熟的面饼,这是长安城里人家常吃的主食。
    明远去将母亲扶至桌边坐下,为她盛上一碗羊肉炖豆腐,又将炊饼送到她手边,舒氏娘子就斯斯文文地一口一口吃起饭食。
    舒氏给明家带来的规矩是“食不言寝不语”,所以餐桌上无人说话,只有明远和十二娘不约而同地发出畅快喝汤的唏哩呼噜声。
    舒氏娘子却似乎满怀心事,她吃的也不多,小半块炊饼就着汤水吃完,就放下了手中的汤勺,坐在桌边,默默“望着”明远兄妹两个。
    明远和十二娘都饿了,两人都是在长身体的时候。他们见到舒氏娘子不再动筷,便风卷残云一般,把剩下的食物统统吃完,连陶盆里的汤水也不剩。
    十二娘手脚麻利,迅速收拾了碗筷,送到灶间去。
    明远则伸手去扶舒氏娘子:“阿娘,去歇息吗?”
    舒氏娘子在灯下仰起脸,一对无神的眼睛向明远这边转过来:
    “远哥,你阿爹的信上,真……真的那么说吗?”
    舒氏娘子对此显然耿耿于怀。
    多年夫妻,她对明高义的了解要比明远深得多了。
    明远能轻松瞒过三叔五叔堂兄弟们,却骗不过自己母亲。
    明高义那封信里,确实是写明了,如果舒氏娘子愿意,可以随时改嫁他人,他愿意写“放妻书”放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