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59节(2/3)
长安那边,刻印坊有一名工匠叫祁真,有个姐妹嫁到了汴京一带。因为新添了外甥,家里老人便命祁真到汴京来探视。
但两地路途遥远,跑一趟不容易,祁真便和家里说了,要到汴京来投奔东主,在汴京打上一年工再回去。
祁真到了汴京,在牙人行会里寻行老一问,马上就问到了明远的消息,很快就寻了来。
明远当然巴不得祁真能在汴京。两下里一拍即合,便去官府里又订了契约,将祁真的工钱直接翻了一倍——毕竟这里物价也高。但祁真可以住在史尚已经找好的院子里,估计一年下来,祁真能赚的也不会少。
明远将毕文显留下的那两件毕昇遗物给祁真看过。
祁真完全惊呆了。
他是已经对“活字”有所了解的制版工匠,自然明白毕昇这一整套工具对提高制版的效率有多大的意义。
明远将毕昇留下的那两枚活字也交给祁真,问他的建议,是像毕昇那样制泥活字呢,还是一步到位,制铜活字或者铅活字。
祁真想了想,回答给出答案——先制泥活字,再制铜活字。
他的理由是,铸铜模需要用到泥活字,这边常用的泥活字做出来,就可以交给铜匠,先去铸铜字,铸出铜活字就一劳永逸,可以直接用来制版了。
另外,掌握泥活字的技巧也有好处。毕竟有时会遇到生僻字。这时制版工匠也不必等,直接刻一枚泥活字,制出来就可以用。
明远一听祁真说的,和他那些模糊的记忆完全能够相互印证。
他马上安排史尚去雇佣靠谱的铜匠,擅长雕刻的制陶匠,另外再采购铸铜活字和烧制泥活字需要的原材料。
再加上史尚已经事先在汴京城东找好了一处场地,周围设施齐全,距离城市内防火用的望楼和水井都很近,赁下的年租金在1000贯上下。
至此,明远在汴京城中的第一项大手笔投资总算是投出去了。
这间刻印坊前期投资特别大,尤其是铜活字的铸造。
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毕昇为何选用了泥活字,以及他的泥活字印刷术为何推广起来很慢——前期投入太大了,除非有明远这种不差钱的“天使投资人”在,没有谁能轻易将这样的刻印坊建起来。
明远大致算了一下他在这里的开销,第一年,连场地带人工带材料带赠给毕家的祭田,明远的花销在8000贯上下。往后每年作坊需要1000至2000贯的投入,视业务量决定。
当然了,他这刻印坊也会赚钱。只不过赚钱多少不在明远的考虑范围之内,他只需要把钱都花出去就行。
将整个计划与1127交流了一番,金牌系统相当激动地回复明远:
“我最最亲爱的宿主,这是印刷史上迈出的巨大一步,您这次可以获得的‘蝴蝶值’,可真是老多了。”
明远:“那我现在能换‘刀枪不入’卡”吗?
1127:“差不多了。”
明远:不错。
1127:“宿主,您会考虑使用‘百病不侵’卡吗?”
明远:“咦,这听起来不错!”
1127:“那您还需要继续努力哦。”
明远:……谢谢,再见!
*
那日苏轼与他在琼林苑匆匆一见,曾经提到过可以去“洗面汤”的小店去找他。
明远左右无事,那小店又离得近,明远便每天早上起床后溜达到那间店面里去梳洗,却一连好几天都没碰上苏轼。
明远便问店里的伙计,那位“脸特别长”的客官。
伙计们也都对苏轼那张长脸有印象,其中一人笑着告诉明远:“小郎君,那是位官人,只有旬休的时候会来。”
明远恍然大悟:北宋官员每十日有一天休假,叫做“旬休”。苏轼算起来也是个“上班族”,也就只有休假的日子才能到这小店里来,慢慢享受洗面、修脸、饮汤茶药。
他忙问明了旬休的确切日子,那天一大早便来到店里,慢慢等候苏轼。果然,没多久便见到苏轼穿着一身寻常的文士襕衫,趿着布鞋,睡眼惺忪地姗姗来迟。
两人一起刷牙漱口,濯水净面,然后各自点了汤茶药慢慢地品着,随意聊天。
苏轼听明远说他自己要建一间刻印坊的时候,也惊讶得睁圆了眼,反应与种建中如出一辙:“你为了不让苏某人因他人盗印而受损,便打算自己开一家刻印坊,刊印某的文字?”
明远向苏轼一拱手:“按照刻印的数量与苏公分润。此外若有新作,另有润笔之资奉上,苏公千万莫要推辞。”
“倒也不是为了钱……而是这一番心血……”
苏轼眼中浮现感动,看着明远,仿佛望着他天字头一号“粉丝”。
苏轼恼恨盗印,也并非为了他所得的润笔钱少了多少,而是因为盗印书籍的质量参差不齐。现在他听说明远宁可自己辛苦,也张罗出一家刻印作坊,来为苏轼刊印“正版书”,他便感动不已。
然而想起今日到这里与小友会面要聊的正事,苏轼长脸一红。
“说起来,某也真是惭愧啊!”
明远一听,兴致也来了:竟然有这么一回事?
但两地路途遥远,跑一趟不容易,祁真便和家里说了,要到汴京来投奔东主,在汴京打上一年工再回去。
祁真到了汴京,在牙人行会里寻行老一问,马上就问到了明远的消息,很快就寻了来。
明远当然巴不得祁真能在汴京。两下里一拍即合,便去官府里又订了契约,将祁真的工钱直接翻了一倍——毕竟这里物价也高。但祁真可以住在史尚已经找好的院子里,估计一年下来,祁真能赚的也不会少。
明远将毕文显留下的那两件毕昇遗物给祁真看过。
祁真完全惊呆了。
他是已经对“活字”有所了解的制版工匠,自然明白毕昇这一整套工具对提高制版的效率有多大的意义。
明远将毕昇留下的那两枚活字也交给祁真,问他的建议,是像毕昇那样制泥活字呢,还是一步到位,制铜活字或者铅活字。
祁真想了想,回答给出答案——先制泥活字,再制铜活字。
他的理由是,铸铜模需要用到泥活字,这边常用的泥活字做出来,就可以交给铜匠,先去铸铜字,铸出铜活字就一劳永逸,可以直接用来制版了。
另外,掌握泥活字的技巧也有好处。毕竟有时会遇到生僻字。这时制版工匠也不必等,直接刻一枚泥活字,制出来就可以用。
明远一听祁真说的,和他那些模糊的记忆完全能够相互印证。
他马上安排史尚去雇佣靠谱的铜匠,擅长雕刻的制陶匠,另外再采购铸铜活字和烧制泥活字需要的原材料。
再加上史尚已经事先在汴京城东找好了一处场地,周围设施齐全,距离城市内防火用的望楼和水井都很近,赁下的年租金在1000贯上下。
至此,明远在汴京城中的第一项大手笔投资总算是投出去了。
这间刻印坊前期投资特别大,尤其是铜活字的铸造。
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毕昇为何选用了泥活字,以及他的泥活字印刷术为何推广起来很慢——前期投入太大了,除非有明远这种不差钱的“天使投资人”在,没有谁能轻易将这样的刻印坊建起来。
明远大致算了一下他在这里的开销,第一年,连场地带人工带材料带赠给毕家的祭田,明远的花销在8000贯上下。往后每年作坊需要1000至2000贯的投入,视业务量决定。
当然了,他这刻印坊也会赚钱。只不过赚钱多少不在明远的考虑范围之内,他只需要把钱都花出去就行。
将整个计划与1127交流了一番,金牌系统相当激动地回复明远:
“我最最亲爱的宿主,这是印刷史上迈出的巨大一步,您这次可以获得的‘蝴蝶值’,可真是老多了。”
明远:“那我现在能换‘刀枪不入’卡”吗?
1127:“差不多了。”
明远:不错。
1127:“宿主,您会考虑使用‘百病不侵’卡吗?”
明远:“咦,这听起来不错!”
1127:“那您还需要继续努力哦。”
明远:……谢谢,再见!
*
那日苏轼与他在琼林苑匆匆一见,曾经提到过可以去“洗面汤”的小店去找他。
明远左右无事,那小店又离得近,明远便每天早上起床后溜达到那间店面里去梳洗,却一连好几天都没碰上苏轼。
明远便问店里的伙计,那位“脸特别长”的客官。
伙计们也都对苏轼那张长脸有印象,其中一人笑着告诉明远:“小郎君,那是位官人,只有旬休的时候会来。”
明远恍然大悟:北宋官员每十日有一天休假,叫做“旬休”。苏轼算起来也是个“上班族”,也就只有休假的日子才能到这小店里来,慢慢享受洗面、修脸、饮汤茶药。
他忙问明了旬休的确切日子,那天一大早便来到店里,慢慢等候苏轼。果然,没多久便见到苏轼穿着一身寻常的文士襕衫,趿着布鞋,睡眼惺忪地姗姗来迟。
两人一起刷牙漱口,濯水净面,然后各自点了汤茶药慢慢地品着,随意聊天。
苏轼听明远说他自己要建一间刻印坊的时候,也惊讶得睁圆了眼,反应与种建中如出一辙:“你为了不让苏某人因他人盗印而受损,便打算自己开一家刻印坊,刊印某的文字?”
明远向苏轼一拱手:“按照刻印的数量与苏公分润。此外若有新作,另有润笔之资奉上,苏公千万莫要推辞。”
“倒也不是为了钱……而是这一番心血……”
苏轼眼中浮现感动,看着明远,仿佛望着他天字头一号“粉丝”。
苏轼恼恨盗印,也并非为了他所得的润笔钱少了多少,而是因为盗印书籍的质量参差不齐。现在他听说明远宁可自己辛苦,也张罗出一家刻印作坊,来为苏轼刊印“正版书”,他便感动不已。
然而想起今日到这里与小友会面要聊的正事,苏轼长脸一红。
“说起来,某也真是惭愧啊!”
明远一听,兴致也来了:竟然有这么一回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