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155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晶, 这些东西她应该喜欢。”
    耶律浚随口吩咐在一旁登记造册的官员。
    “除了这些漂亮的玩器, 还有儿子从汴京的书肆中淘来的书籍, 有欧阳修、范仲淹、临川王安石、眉州苏轼等人的文章诗词……”
    “那苏轼的诗与文都是很好的, 母后想必会喜欢。”
    “近来汴京书肆中的书册似有成本的大幅下降, 许多看似家境平常的百姓也能买得起书籍, 不像在我大辽……”
    耶律浚信口感慨, 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一旁自有书记官帮他记下来,作为书信,连同这些礼物,传递给辽国当今皇后,萧观音。
    这时,室外脚步声响起,耶律浚忽然惊起:“快收起,是萧阿鲁带来了。”
    他指的“快收起”,却并不是给萧观音准备的那些礼物,而是他自己的一身汉人衣冠。
    上次在长庆楼,他就是这样,穿着汉人衣冠,戴着幞头,走在街上,谁都道是一个风流倜傥的南朝小郎君……谁知却闹出了那样的事,最后需要萧阿鲁带来救场。
    可惜,在他的侍从来得及收东西之前,萧阿鲁带就快步进屋,眼神在屋内扫视一圈,自然不会放过太子为自己准备南朝衣冠。
    “见过太子殿下,”萧阿鲁带示意屋内其他人暂时出去,他要单独与耶律浚说几句。
    “殿下,四月初十同天节之后,殿下随臣一道回上京吧!”
    耶律浚沉着一张脸不说话,显然很有些抗拒。
    萧阿鲁带便踏上两步,小声开口:“看得出来,太子殿下,内心是仰慕南朝人物风流的。”
    耶律浚脸色一滞,马上变得狰狞。
    “我不是——”
    他怎么会仰慕南朝?
    他是辽国皇帝指定的继承人,即将接手一个强大的契丹。
    他自从出使宋国,就对宋人君臣处处挑衅,针锋相对,分毫不让。
    他怎么可能仰慕南朝?
    只是……正月十八那天在长庆楼上遇见的那个少年,劝他去见识见识上元灯火的繁华。他见识过了,那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繁华……不是辽国上京可以比的。
    耶律浚突然意识到,自己面对南朝人物时其实非常自卑,因此用斗气与挑衅以奋力掩饰。或许他的内心……并不觉得生在大辽的天家,是如何一件幸事。
    就像他的母后那样。
    ——大辽皇后,被皇帝亲口誉为“女中才子”的萧观音,也从来不觉得生在皇家是如何一件幸事。
    “耶鲁斡,”萧阿鲁带突然改用耶律浚的小名称呼这位太子,“仰慕南朝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千万不能被南朝繁华迷了眼,而忘了我大辽立朝的根本。”
    “这是老成之言。”
    耶律浚低下头,“谢过正使提点。”
    萧阿鲁带点点头,转身想要离去,忽然又想起了什么。
    “对了,今日南御苑那里,听闻响起数声巨响。据我们留在汴梁的探子来报,似乎是南朝君臣在试验什么威力强大的火器。”
    “南御苑……火器?”
    耶律浚一下子警醒,睁大了眼睛望着萧阿鲁带。
    “此前听说汴京城外东北二十里处的镇子附近,也时常听到类似的动静。或许太子殿下有兴趣去打探一番?”
    “这是当然的!”
    耶律浚回答。
    萧阿鲁带眼中闪过一丝狡猾:“耶鲁斡,一定要在同天节之前探个究竟,这样正好能及时离开汴梁。到时南朝君臣就算明知我们探听了他们的机密,也奈何不了我等!”
    *
    山阳镇里,军器监作坊的运转一切正常。
    “明顾问,”
    一名铜匠叫他:“您看看这些怎样,合不合您的心意?”
    他手上举着一只托盘,托盘中是一溜用黄铜制成的大大小小砝码。砝码上还镌刻有汉字标记:“一克”、“十克”、“二十克”、“五十克”……
    明远取了一枚砝码,上上下下仔细看过,觉得很满意。
    他没忘了问那名铜匠:“将镌刻标记时的铜消耗也考虑进去了吧?”
    铜匠点头:“按照明顾问所说的,是先制了一个完全标准的铜件,然后再制这个有标记的。这个镌刻了标记之后,犹比标准铜件略重一些,再将多余的铜质一点点锉去,直至和标准一样重,就成这个了。”
    明远点头赞道:“聪明!”
    他早就在心里盘算着,要专门制一套标准质量的砝码在军器监里,作为质量的标准度量。
    这项迫切需求源自于对吴坚工作的观察。
    吴坚刚刚从洛阳来时,身上藏了一套家传的配置黑~火~药的配方表。
    明远威逼利诱,好不容易从吴坚处把这份配方表套过来瞅了一眼,才发现,这张配方表上的“度量衡规格”十分粗放。绝大多数用来制成黑~火~药的成分都是用斤两标记的,还偶有个别材料标注着“适量”二字。
    这也正是为什么洛阳吴家能够长期垄断烟花的生产,手艺只能由父辈到子孙辈代代相传——毕竟这“适量”二字,必须通过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才能完全掌握。
    明远几乎当场绝倒,心想:说好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