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182节(1/2)
“令尊……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
清顺最终给出这样一句评价:“从不为富贵所困。”
苏轼闻言便点头称赞:这位天真烂漫的苏子瞻自然认为明远的亲爹也是个数一数二的大富豪,“不为富贵所困”听上去就是个相当不错的品德。
而明远只能硬着头皮谢过清顺的消息。
在他看来,“从不为富贵所困”这句评价,既能指大富之人黜奢崇俭,食不二味,也可以指一个人……从来就没真正富过。
*
傍晚,夕阳在山,明远与苏轼乘坐游船,从宝严院返回杭州城,在钱塘门下船后,两人并肩徐行,返回杭州城中。
他们随意寻了一间酒楼,捡了靠窗的位置坐下,一面闲聊,一面随意嚼着酒博士先送来的五香芸豆。
忽听窗外鼓乐之声大作。明远赶紧探头出去看热闹。
只见酒楼前的河道已被事先腾清,原本一向在这里出没的运货小船一时全都不见了。
几条两丈宽,数丈长的驳船鱼贯驶入这条河道。驳船船首站着几名身穿兵甲的士兵,正耀武扬威地挺着胸。
明远微微皱起眉,因为这些驳船上悬挂的旗帜,看起来不是大宋的旗帜。除去那些着甲的士兵之外,还另有几人,穿着交领的锦缎长袍,戴着笠帽。装束与汉人相差不多,但明远本能地感觉他们不是汉人,应当只是大宋的藩属。
“这些是高丽使臣。”
苏轼嚼完了口中的五香豆,冲窗外瞥了一眼,开口道。
“高丽来向大宋朝贡了。”
第165章 千万贯
“是高丽来朝?”
明远坐在酒楼上问苏轼:“高丽是第一次向我大宋朝贡吗?”
苏轼点点头, 放下手中的酒盏,抬头看看明远的表情:“远之,我知你因何好奇。”
那是因为, 高丽与宋境之间, 没有直接接壤的土地。高丽是辽国的邻国。长久以来, 高丽因为担心触怒辽国,向来不曾向大宋朝贡。熙宁四年这是多年以来的头一回。
“这是……本朝愿意联合高丽,牵制辽国。”
明远一步步地推想。
“但若叫辽国知道了,岂不责难我大宋?”
苏轼望着面前认真思考的明远,露出狡黠的神色, 仿佛在说:迄今为止你说的都对。
“所以!”
明远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高丽朝贡走了杭州港。”
原本也可以走密州的港口。
但大宋与高丽都不希望那个“讨厌的邻居”知道他们之间的往来,因此高丽来朝见大宋天子,走了杭州港。
“另外就是, ”苏轼将他在朝报上看到的信息透露给明远做补充,“如今与高丽往来的海商, 以福建林氏船只最多, 规模最大。听说林氏与高丽王室甚至结有姻亲。这次高丽来朝,应当也有海商的功劳在里面。”
“嗯!”
明远点起了头, 对这个时空的海商更多了些认识——甚至能够影响一国的外交政策。
“不过,高丽使节来我大宋, 竟会带这么多使臣的吗?”
明远望着窗外运河上一条接着一条, 没完没了的船只。那些船只的船头上,大多站着一个个身穿吏员袍服的男人。从他们的装束来看, 更像是宋境的官吏, 但是从那鼻孔向天的架势看, 明远又很怀疑他们也是高丽人。
“那些不是高丽使臣。”
苏轼也看了一眼, 唇角的笑容转为讽刺。
“那些是使臣的押伴, 原来是本路的库管官。竟然一起跟着到杭州作威作福来了。”
明远吃惊不小:感情他看见的那些,眼高过顶,对同胞不假辞色的,竟然是本国人,是负责陪伴高丽使臣一路进京的“陪伴客使”。
“大约也是借着高丽首次朝贡的名头,觉得自己陪伴的是外国特使,因此看不起州郡官员。他们那腰板儿,要到了汴京,看见汴河上那座虹桥了,才能哈得下去。”
明远听见,便觉得苏轼挖苦起人来,也是相当的不留情面。
“不说这些无关之事了。”
待到酒楼跟前高丽使节的船只走完,苏轼便把话题岔开。
“明日府学放假,远之,你何不去接了端孺,然后上我这儿来,我们一起去逛逛杭州城里的瓦子!”
明远:对,逛瓦子也是一件要紧事。
他还惦记着要将京中朱家桥瓦子的一部分“新式杂剧”剧组请来,与当地的瓦子“切磋交流”呢。
话说杭州城就是《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故事的发生地之一,不知在这里上演《白娘子传奇》新式杂剧,效果会怎么样。
第二天明远去府学接了种师中放学,往苏轼所在的州府衙门这边过来。这时距离瓦子开演的时间尚早,连苏轼都还未下班。种师中却嚷着肚饿。
明远便与小师弟一起去了一家从食店,各自点了一碗蝌蚪粉1,坐在长条凳上,一边吃,一边消磨时光。
这家从食店就坐落在杭州城的驿馆对面,与驿馆隔着一条四五丈宽的运河。明远刚刚抵达杭州城时,曾经在这里住过好几天,不止地方熟悉,驿馆里里外
清顺最终给出这样一句评价:“从不为富贵所困。”
苏轼闻言便点头称赞:这位天真烂漫的苏子瞻自然认为明远的亲爹也是个数一数二的大富豪,“不为富贵所困”听上去就是个相当不错的品德。
而明远只能硬着头皮谢过清顺的消息。
在他看来,“从不为富贵所困”这句评价,既能指大富之人黜奢崇俭,食不二味,也可以指一个人……从来就没真正富过。
*
傍晚,夕阳在山,明远与苏轼乘坐游船,从宝严院返回杭州城,在钱塘门下船后,两人并肩徐行,返回杭州城中。
他们随意寻了一间酒楼,捡了靠窗的位置坐下,一面闲聊,一面随意嚼着酒博士先送来的五香芸豆。
忽听窗外鼓乐之声大作。明远赶紧探头出去看热闹。
只见酒楼前的河道已被事先腾清,原本一向在这里出没的运货小船一时全都不见了。
几条两丈宽,数丈长的驳船鱼贯驶入这条河道。驳船船首站着几名身穿兵甲的士兵,正耀武扬威地挺着胸。
明远微微皱起眉,因为这些驳船上悬挂的旗帜,看起来不是大宋的旗帜。除去那些着甲的士兵之外,还另有几人,穿着交领的锦缎长袍,戴着笠帽。装束与汉人相差不多,但明远本能地感觉他们不是汉人,应当只是大宋的藩属。
“这些是高丽使臣。”
苏轼嚼完了口中的五香豆,冲窗外瞥了一眼,开口道。
“高丽来向大宋朝贡了。”
第165章 千万贯
“是高丽来朝?”
明远坐在酒楼上问苏轼:“高丽是第一次向我大宋朝贡吗?”
苏轼点点头, 放下手中的酒盏,抬头看看明远的表情:“远之,我知你因何好奇。”
那是因为, 高丽与宋境之间, 没有直接接壤的土地。高丽是辽国的邻国。长久以来, 高丽因为担心触怒辽国,向来不曾向大宋朝贡。熙宁四年这是多年以来的头一回。
“这是……本朝愿意联合高丽,牵制辽国。”
明远一步步地推想。
“但若叫辽国知道了,岂不责难我大宋?”
苏轼望着面前认真思考的明远,露出狡黠的神色, 仿佛在说:迄今为止你说的都对。
“所以!”
明远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高丽朝贡走了杭州港。”
原本也可以走密州的港口。
但大宋与高丽都不希望那个“讨厌的邻居”知道他们之间的往来,因此高丽来朝见大宋天子,走了杭州港。
“另外就是, ”苏轼将他在朝报上看到的信息透露给明远做补充,“如今与高丽往来的海商, 以福建林氏船只最多, 规模最大。听说林氏与高丽王室甚至结有姻亲。这次高丽来朝,应当也有海商的功劳在里面。”
“嗯!”
明远点起了头, 对这个时空的海商更多了些认识——甚至能够影响一国的外交政策。
“不过,高丽使节来我大宋, 竟会带这么多使臣的吗?”
明远望着窗外运河上一条接着一条, 没完没了的船只。那些船只的船头上,大多站着一个个身穿吏员袍服的男人。从他们的装束来看, 更像是宋境的官吏, 但是从那鼻孔向天的架势看, 明远又很怀疑他们也是高丽人。
“那些不是高丽使臣。”
苏轼也看了一眼, 唇角的笑容转为讽刺。
“那些是使臣的押伴, 原来是本路的库管官。竟然一起跟着到杭州作威作福来了。”
明远吃惊不小:感情他看见的那些,眼高过顶,对同胞不假辞色的,竟然是本国人,是负责陪伴高丽使臣一路进京的“陪伴客使”。
“大约也是借着高丽首次朝贡的名头,觉得自己陪伴的是外国特使,因此看不起州郡官员。他们那腰板儿,要到了汴京,看见汴河上那座虹桥了,才能哈得下去。”
明远听见,便觉得苏轼挖苦起人来,也是相当的不留情面。
“不说这些无关之事了。”
待到酒楼跟前高丽使节的船只走完,苏轼便把话题岔开。
“明日府学放假,远之,你何不去接了端孺,然后上我这儿来,我们一起去逛逛杭州城里的瓦子!”
明远:对,逛瓦子也是一件要紧事。
他还惦记着要将京中朱家桥瓦子的一部分“新式杂剧”剧组请来,与当地的瓦子“切磋交流”呢。
话说杭州城就是《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故事的发生地之一,不知在这里上演《白娘子传奇》新式杂剧,效果会怎么样。
第二天明远去府学接了种师中放学,往苏轼所在的州府衙门这边过来。这时距离瓦子开演的时间尚早,连苏轼都还未下班。种师中却嚷着肚饿。
明远便与小师弟一起去了一家从食店,各自点了一碗蝌蚪粉1,坐在长条凳上,一边吃,一边消磨时光。
这家从食店就坐落在杭州城的驿馆对面,与驿馆隔着一条四五丈宽的运河。明远刚刚抵达杭州城时,曾经在这里住过好几天,不止地方熟悉,驿馆里里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