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226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沿海边防,甚至配备武器与人力,建立水军,都是有希望实现的。
    而且如果能立下功勋,那也是蔡京的政绩,对他只有好处。
    但是,蔡京不这样做,也没人会说他。
    所以这其实还是明远出于自身利益,请蔡京出面帮忙,礼下于人那是必须的。
    苏轼见到明远这副表情,当即拍拍胸脯:“远之,这个包在我身上,我去为你牵线搭桥去!”
    隔日,苏轼就递了短笺通知明远,已经帮他约好了和蔡京面见的时间地点:就在当晚,望湖楼。
    当天晚上,明远赶到望湖楼的时候,蔡京已经到了。
    两人的位置不在閤子里,而是在望湖楼二楼的一个角落。他们身畔便是敞开的玻璃长窗,风从湖山而来,带着轻微的水汽,轻拂去夏日傍晚的那一点点燥气。
    明远低头一看,只见桌面上摆着两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杯,杯中盛着金色醇厚的液体——他认得那是“甘蔗酒露”。
    在汴京流行了两个春秋之后,如今甘蔗酒露在杭州也渐渐能买到了。
    而蔡京此刻,手边就放着这样两杯甘蔗酒露。他正扬起头望着明远,唇角挂着他那招牌式的雍容微笑。
    只是这副微笑,搭配眼前的情景,就只能说明一件事:蔡京的字典里,根本没有“原谅”两个字。
    如果明远想要与蔡京谈合作,那么,就必须向蔡京表露出自己的“诚意”才行。
    “元长兄,”
    明远深吸一口气,向蔡京笑着拱手。他在心里为自己打气:千古第一奸臣,也一定是有可以用来拿捏的弱点的。
    蔡京根本未起身,而是很随意地挥挥手:“远之,坐!”
    仿佛他们一直都是如初遇时的那般好友,他们之间从未生过芥蒂。
    “在子瞻公那里将远之的来意听了个大概,只是还想再与远之确认一下。”
    两人坐定之后,蔡京大大方方地开口。
    “远之,你需要京为你做什么?”
    他说得既温煦又体贴,但是口气之中还是隐隐在提醒——
    明远,直说吧,直说你是来求我的。
    明远刷的一声把手中的折扇打开扇了扇,笑着说了三个字。
    “木兰陂——”
    蔡京的脸色马上变了,直起身,不再靠着椅背,而是向前微倾,用认真的眼光紧紧盯着明远,看了片刻,才柔声问:“远之,你刚才说什么?”
    明远再次重复:“我听说,元长兄有心要为家乡消除水患,修建木兰陂。”
    人都说,欲取先予。
    而木兰陂,是他唯一想到的,可以“予”蔡京的好处。
    第211章 千万贯
    明远闲来无事, 回忆他在本时空时对蔡京的了解,除了“奸臣”、“字好看”之外, 印象中蔡京唯一做过的一件好事, 就是为家乡主持修建了木兰陂。
    蔡京的家乡是福建莆田,那里有一条害河名叫“木兰溪”,发源于笔架山, 汇聚了360多条的溪涧之水,流经仙游莆田,最后出三江口, 入兴化湾。
    这条木兰溪的上下游落差巨大,上游来水时水流迅速, 下游地势平坦因此排水较慢, 因此极易引发洪涝灾害。
    此外, 这木兰溪入海处地势平坦,海潮能溯溪而上七八十里,经常能够涌至仙游林陂, 因此溪水日常咸淡不分,平时无法灌溉农田, 而洪水泛滥时又盐卤滔天, 导致莆田的数万顷田地“只生莆草,不长禾苗”,于是才会被人称作“莆田”1。
    对于这条害河,两岸百姓早就盼望着能兴修水利,堰溪为陂, 以阻挡海潮, 再利用溪流, 将大片盐卤地改造成为适合耕种的良田。
    当地人第一次尝试修筑木兰陂是在治平元年, 也就是七年前。由钱氏女钱四娘选址在木兰溪将军岩驻陂。
    据说当时木兰陂刚刚筑成,各村各家正在摆酒庆贺的时候,上游洪水突至,眨眼间便冲垮了刚刚筑起的木兰陂。钱四娘含恨投水自尽。
    后来在熙宁元年,当地人重新选址,再次筑陂,但同样选址不当,筑起的木兰陂没过多久就被海潮冲垮。
    这木兰陂早已成了当地人心头一桩大恨事,蔡京在莆田长大,过去洪水泛滥,盐卤滔天的情形他曾亲眼目睹。但凡对家乡还有分毫香火之情,便不可能对明远提出的建议视若无睹。
    果然,蔡京转头望向望湖楼上的酒博士,淡然道:“我这位小友不善饮酒,且先来一盏茶——清茶。”
    如今杭州人也开始饮用完整叶片沏泡的清茶,这种饮茶方式据说最早是从海事茶馆传出来的,胜在方便。所以酒楼里渐渐开始专门供应这一类的饮品。望湖楼也是一样。
    明远见蔡京不再拿“甘蔗酒露”说事,知道自己的计策已经奏效了,顿时轻轻地舒出一口气。
    “远之,关于木兰陂,你有何建言,但说无妨。”
    待到酒博士给明远重新上了新茶,蔡京望着明远的脸色十分凝重端肃,认真地开口请教。
    “元长兄,令乡里要修建木兰陂,有三个难点。”
    明远伸出三枚手指。
    “选址,负责营造的人选,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