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262节(2/3)
很快,汴京便传出消息,朝廷正在制定“新闻报刊法”,作为要推出的一项新法内容。
“这定是与《汴梁日报》有关的。”
汴京百姓们大多这么认为。
人们也都纷纷传说:《汴梁日报》大概是有希望复刊了。
很快,这项名为“新闻报刊法”的新法内容就流传到了民间。
法条中只是规定了新闻报道必须真实,不得虚妄编造;广告亦需以诚实,不可过度宣传,也不可相互攻击拉踩。
至于时事方面,各家报刊不得妄议军国大事,尤其是边事与外交,不得对外泄露朝廷尚未正式发布的敕令与法条。
除此之外,都可以报道。
这大概就是吕惠卿的“补救”行为。他与《汴梁日报》过不去,不止犯了众怒,而且全无用处。
不得已,吕惠卿在制定新法时便不得不故作大方,以免全天下的士大夫加了他都要喷吐沫星子。
而“官交子可以用于上缴税赋”这一条,也由天子亲口应允,写进了交子务发行交子时颁布的条例里。
此条一出,金银钞引交易所的交子价格,终于再次悄然回归正常。
“新闻报刊法”的法条一出台,汴京百姓们便在翘首以盼,每天都有人前往日报编辑部和刻印作坊询问:“《汴梁日报》什么时候复刊啊?”
编辑部和刻印作坊每次都答:“快了,快了!”
百姓们又问:“需要我们出钱出力吗?”
《汴梁日报》:“……多谢!但这倒也不必。”
其实《汴梁日报》在停刊的这一段时间里,也没闲着,而是完成了一次设备的更新换代,另外增加了纸张的货源,并且加雇了一些人手。
在“新闻报刊法”正式向天下刊行的第二天,《汴梁日报》便复刊了。
与停刊时一样,《汴梁日报》要复刊的消息,也在一夜之间就传遍了整座都城。
日报的编辑与记者们走访了所有此前在报上刊载广告的商户,向他们一一确认是否愿意继续刊载广告。
没有人不愿意——毕竟在复刊的头一天,刊载的所有广告都是免费的。
当夜,刻印坊所在坊巷里灯火通明。
刻印工人们操持着刻印机械高速印出一份份报刊。坊巷外则有不少以往送报的年轻人天没亮就起来,在刻印坊门口等候那些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报纸递到他们手里,他们就会像以前那样,将这些报纸送往汴京城中密如蛛网般的大街小巷。
除了努力工作的人和等候着的人,还不时有人赶来,找到刻印坊的管事,手中挥舞着交子钱钞,大声道:“加印,加印!我们东家恭贺《汴梁日报》今日复刊,要赞助加印一万份,印好后直接送到川西瓦子来!”
刻印坊管事笑逐颜开地记下来,笑道:“好嘞!不过您要稍等一等,在您前面,还有八万份的加印!”
“八万份?”
川西瓦子来人有点傻眼。
但事实就是如此。
从子时起,丰乐楼、遇仙酒楼等七十二家正店所在的行会,城中各家瓦子、米市、炭行、肉铺、食店……都是直接拿了钱赶到刻印坊,要求《汴梁日报》加印。
各家都已安排了人手,等取到加印的报纸,便在汴京街头发送。
这名义上是“加印”,其实就是送钱。因为各家送来的钱,远远超过刻印坊加印的成本。
除了这些店家赞助的“加印”之外,通过原本渠道发售的《汴梁日报》一露面,便被抢购一空。
甚至还有汴京百姓在买下报纸的时候,往那些卖报送报的小儿郎手中多塞铜钱、塞包好铜钱的纸包,以此表示他们对这份报纸复刊的支持。
“可怜见的!”
一位妇人塞了一把铜钱给一个十多岁的送报少年。“这十几天里没一直营生,可苦了你了吧?”
那少年却一扬眉,摇头笑道:“不妨事的,办这报纸的东家一直有在周济我们,今天管事们还说今日报纸送完了要奖励我们呢!”
“不过还是多谢大婶啦!”
少年一扬手中的铜钱,笑着向远处跑去。
*
傍晚,吕惠卿与吕升卿兄弟两人从府衙出来。忽见一名报童上前,不管三七二十一,塞了一份报纸在吕升卿手中。
“《汴梁日报》嘞,今天刊行的《汴梁日报》嘞!”
吕升卿对“汴梁日报”这四个字简直是深恶痛绝,当下嫌恶地将报纸递回去,道:“竟然还要我自己掏钱买不成?”
谁知那报童又立即将报纸塞了回来,笑道:“不,是那边脚店的老板一起买下的,要我帮着送给路上的人。”
吕氏兄弟两人都感惊讶,往道边一看:
那只是一家规模不大的脚店,脚店的老板充当主厨,正在店中当街的一面操持着炭火灶,忙着烹饪。
就是这样看起来并不富裕的小商贩,竟然也如此大方,买下多份《汴梁日报》……送人?
眼看那报童捧着一叠报纸又去送报去了,吕升卿气白了脸。
吕惠卿脸上却流露出一片了然,甚至隐隐有些欢喜。
“我今日总算是体会到了明远用的利器有多么强大
“这定是与《汴梁日报》有关的。”
汴京百姓们大多这么认为。
人们也都纷纷传说:《汴梁日报》大概是有希望复刊了。
很快,这项名为“新闻报刊法”的新法内容就流传到了民间。
法条中只是规定了新闻报道必须真实,不得虚妄编造;广告亦需以诚实,不可过度宣传,也不可相互攻击拉踩。
至于时事方面,各家报刊不得妄议军国大事,尤其是边事与外交,不得对外泄露朝廷尚未正式发布的敕令与法条。
除此之外,都可以报道。
这大概就是吕惠卿的“补救”行为。他与《汴梁日报》过不去,不止犯了众怒,而且全无用处。
不得已,吕惠卿在制定新法时便不得不故作大方,以免全天下的士大夫加了他都要喷吐沫星子。
而“官交子可以用于上缴税赋”这一条,也由天子亲口应允,写进了交子务发行交子时颁布的条例里。
此条一出,金银钞引交易所的交子价格,终于再次悄然回归正常。
“新闻报刊法”的法条一出台,汴京百姓们便在翘首以盼,每天都有人前往日报编辑部和刻印作坊询问:“《汴梁日报》什么时候复刊啊?”
编辑部和刻印作坊每次都答:“快了,快了!”
百姓们又问:“需要我们出钱出力吗?”
《汴梁日报》:“……多谢!但这倒也不必。”
其实《汴梁日报》在停刊的这一段时间里,也没闲着,而是完成了一次设备的更新换代,另外增加了纸张的货源,并且加雇了一些人手。
在“新闻报刊法”正式向天下刊行的第二天,《汴梁日报》便复刊了。
与停刊时一样,《汴梁日报》要复刊的消息,也在一夜之间就传遍了整座都城。
日报的编辑与记者们走访了所有此前在报上刊载广告的商户,向他们一一确认是否愿意继续刊载广告。
没有人不愿意——毕竟在复刊的头一天,刊载的所有广告都是免费的。
当夜,刻印坊所在坊巷里灯火通明。
刻印工人们操持着刻印机械高速印出一份份报刊。坊巷外则有不少以往送报的年轻人天没亮就起来,在刻印坊门口等候那些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报纸递到他们手里,他们就会像以前那样,将这些报纸送往汴京城中密如蛛网般的大街小巷。
除了努力工作的人和等候着的人,还不时有人赶来,找到刻印坊的管事,手中挥舞着交子钱钞,大声道:“加印,加印!我们东家恭贺《汴梁日报》今日复刊,要赞助加印一万份,印好后直接送到川西瓦子来!”
刻印坊管事笑逐颜开地记下来,笑道:“好嘞!不过您要稍等一等,在您前面,还有八万份的加印!”
“八万份?”
川西瓦子来人有点傻眼。
但事实就是如此。
从子时起,丰乐楼、遇仙酒楼等七十二家正店所在的行会,城中各家瓦子、米市、炭行、肉铺、食店……都是直接拿了钱赶到刻印坊,要求《汴梁日报》加印。
各家都已安排了人手,等取到加印的报纸,便在汴京街头发送。
这名义上是“加印”,其实就是送钱。因为各家送来的钱,远远超过刻印坊加印的成本。
除了这些店家赞助的“加印”之外,通过原本渠道发售的《汴梁日报》一露面,便被抢购一空。
甚至还有汴京百姓在买下报纸的时候,往那些卖报送报的小儿郎手中多塞铜钱、塞包好铜钱的纸包,以此表示他们对这份报纸复刊的支持。
“可怜见的!”
一位妇人塞了一把铜钱给一个十多岁的送报少年。“这十几天里没一直营生,可苦了你了吧?”
那少年却一扬眉,摇头笑道:“不妨事的,办这报纸的东家一直有在周济我们,今天管事们还说今日报纸送完了要奖励我们呢!”
“不过还是多谢大婶啦!”
少年一扬手中的铜钱,笑着向远处跑去。
*
傍晚,吕惠卿与吕升卿兄弟两人从府衙出来。忽见一名报童上前,不管三七二十一,塞了一份报纸在吕升卿手中。
“《汴梁日报》嘞,今天刊行的《汴梁日报》嘞!”
吕升卿对“汴梁日报”这四个字简直是深恶痛绝,当下嫌恶地将报纸递回去,道:“竟然还要我自己掏钱买不成?”
谁知那报童又立即将报纸塞了回来,笑道:“不,是那边脚店的老板一起买下的,要我帮着送给路上的人。”
吕氏兄弟两人都感惊讶,往道边一看:
那只是一家规模不大的脚店,脚店的老板充当主厨,正在店中当街的一面操持着炭火灶,忙着烹饪。
就是这样看起来并不富裕的小商贩,竟然也如此大方,买下多份《汴梁日报》……送人?
眼看那报童捧着一叠报纸又去送报去了,吕升卿气白了脸。
吕惠卿脸上却流露出一片了然,甚至隐隐有些欢喜。
“我今日总算是体会到了明远用的利器有多么强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