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第七章 新人出征(上)(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四卷第七章新人出征(上)
    震怒的女皇派人召集包括丞相孙麟阁、枢密大臣刘卿飒、国防大臣陌力抟、财政大臣钱多多以及灭兽将军蒙渊在内的朝中重臣前来皇宫议事。经过一天一夜的紧急磋商,女皇陈雪连续发布了好几道圣谕,陈雪首先要求财政大臣钱多多协助帝师孙麟阁做好万龙城受灾百姓的安置工作,从国库里拨出专款用于购置万龙城紧缺的物资诸如粮食食盐等免费发送或者低价出售给受灾百姓,也可以允许受灾百姓赊欠以后偿还;其次,枢密大臣代表朝廷前往万龙城慰问受灾百姓,为了表示官府剿灭水莽的决心,刘卿飒会一直待在万龙城,直到水莽被灭为止;最后一条,灭兽将军蒙渊立即持女皇陈雪的手谕调兵遣将剿灭危害人间的水莽。
    蒙渊不敢怠慢,内阁会议一结束,连休息一下的心都没有,就利用传送阵火速赶往万龙城。在随后的三四年功夫里,蒙渊和水莽斗智斗勇,最后在一条水莽的必经之路设伏把水莽击成重伤,重伤的水莽留下了数十具官兵的尸体以及重伤濒死的灭兽将军蒙渊后逃窜回万龙山隐秘起来。
    在蒙渊奉旨剿灭水莽没多久,朝中发生了几件重大的人事变动,拥有丞相帝师等等一系列重大头衔的朝中首席大臣孙麟阁以自己年老体衰为由告老还乡,根据孙麟阁的建议以及平时的表现,枢密大臣刘卿飒被女皇陈雪任命为新一任丞相。成为丞相的刘卿飒不可能长时间滞留万龙城,朝中还有一大堆事务等着他处理,这时十三王爷陈士林自告奋勇代替离任的刘卿飒镇守万龙城。
    水莽被击退四五天后,万龙城几个胆大的捕蛇者尝试着重入万龙山捕蛇,当他们深入万龙山,抵达水莽最常袭击捕蛇者的地带时,居然安然无事,这还不算,因为两三年没有被捕蛇者骚扰,很多难得一见的珍稀毒蛇扩大了它们的巡游范围,正好被这几个捕蛇者逮个正着,活捉了好几条千金难求的活体毒蛇。
    这几人在万龙山安然无事以及捡了个大便宜的消息迅速在万龙山传播开来,众多的捕蛇者不顾蒙渊临走时留下的多观察一段时间的劝告,一窝蜂的涌入万龙山捕蛇。刚开始的时侯,龙游云还派人劝说捕蛇者稍安勿躁,后来见上山的人越来越多而且都没有遇到水莽,因水莽袭击而面临巨大财政压力的龙游云马上派人恢复了万龙山山脚下的官方设施,为了迅速填补几年累计下来的亏空,龙游云挑选精兵强将组成了官方的捕蛇队伍,也上山捕蛇,对龙游云这种“抢生意”的做法,没有人提出反对,反正万龙山地域辽阔,山上的蛇海了去了,即使加上官方的捕蛇队伍,对广袤的万龙山而言,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在随后几个月的时间里,万龙山的捕蛇事业迅速进入了高峰期,众多捕蛇者长时间的压抑像洪水找到宣泄口一样喷涌而出,普通人抱着斗不过水莽就找小蛇出气的思想,疯了一样捕猎大大小小的蛇类,就连最普通的只能用于食用的花蛇都不放过,由此万龙城的捕蛇事业进入一个黄金季节,在万龙山山脚下一夜间冒出一个庞大的集贸市场,而在万龙城大小餐馆内最受欢迎的食谱多多少少都和蛇有些关系。
    正当人们兴高采烈的报仇雪恨的时候,深入万龙山山脉的的一个捕蛇队伍解家三兄弟带回来一个惊人的消息,解家兄弟在追踪一条名叫翡翠烙铁头的剧毒蛇的时候,无意间和逃窜到万龙山养伤的水莽不期而遇,事先人们一直以为水莽已经毙命深山,不可能再次肆虐万龙城,可是解家兄弟的消息打碎了人们的梦想。有关水莽依然存活的消息立即被惊魂失措的捕蛇者上报给了万龙城城主龙游云,鉴于水莽曾经给本城带来的灾难,龙游云被迫再次下达了封山令。
    龙游云详细的询问了和水莽遭遇的具体情况,龙游云和他的幕僚一致断定水莽的伤势很重,一时半会是好不了了。龙游云想起一句古话“趁他病要他命”,于是重金招募了一只捕莽大队,灭杀水莽。当这支捕莽大队在解家兄弟的带领下来到上次遇到水莽的地方时,水莽已经不翼而飞,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了。捕蛇大队在万龙山搜寻了一个多月一无所获,只好撤回到万龙城。
    面对这种局面,龙游云没日没夜的睡不好觉,他除了继续封山外,又派得力的干将骑着骏马在距万龙山五六百米的地方巡逻。此外,龙游云拿出府库中所剩不多的官银聘请了几个号称有降龙伏虎之力的大仙壮士之类的人物镇守城头。
    不等龙游云布置妥当,该死的水莽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雪上加霜的是,水莽明显比上次狂暴许多,蒙渊对它的重创已经深深地激怒了它,水莽一出现,所有外围的人员迅速的缩回到万龙城,城门被厚重的门扇封上,后面又用数十块四五百斤的巨石堵上。刚做完这一切,水莽就出现在万龙城城外,望着水莽庞大的身躯,血红的蛇信,恶魔一样深邃的眼神,龙游云花高价聘请来的几位高手当即晕倒在城墙上,其中的一个更是失神摔下城墙,跌到城外。水莽不客气的就在众人面前上演了一出大吞活人的重头戏。
    大仙凄厉的惨叫声,因为被水莽勒住而骨骼破碎发出的嘎巴声像丧钟一样回荡在城头上的龙游云等人耳边。龙游云气的浑身发抖,面色铁青,恨不能啖其肉喝其血,忠于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