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力能扛鼎 第136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向:母后那儿好好的午膳不吃,跑出来受这罪。
    第131章
    工部衙署在崇义坊,向东横跨过宣阳坊,就到东市了。
    二殿下在闭目休息,他略仰着脸靠在车壁上,唇色如红蜜蜡,唇缝与人中成一个细长的雨滴型,透着点单薄的秀致,跟他整个人的气质不一样。
    他的马车上放着类似u型枕的硬枕头,可以挂在脖子上,丝绸面沁凉凉的,不捂汗。
    唐荼荼暗戳戳欣赏了片刻,摸了摸自己荷包里的银子。
    摸着一张小面银票,她低头飞快一瞧,是十两的,大概够请他吃饭了,所谓吃人嘴软,不能回回蹭人家的酒菜了。
    二殿下是讲究人,唐荼荼和他吃过几回饭了,这位殿下没有“一桌摆十八个菜,尝一口扔一盘”的毛病,菜式花样却不少。影卫大概是把楼里所有招牌菜全点了一遍,在后厨监督着厨子做完,再充分发挥摆盘美学。
    四样凉素菜摆一盘,凉荤菜摆一盘,热炒以掌心大的小碗装,瓜果蜜酿、果饯点心,全摆得秀致又精巧。
    鱼肉剔去了骨,四喜干果摆成朵朵梅花,鲍汁豆腐叠成宝塔状,松茸鹿筋绿是绿、黄是黄,盘沿上连滴菜汁也不见。
    酒楼特色菜都一样不漏地尝着了,剩下的也没浪费,全由影卫吃了。
    他是既挑拣口欲,又珍惜物力。
    放以前,唐荼荼连坐在大堂里点仨菜都有点肉疼,眼下觉得花十两请二殿下吃这么一顿饭,也挺值当的。
    果然兜里有钱就开始祸祸了,她痛心疾首,暗自忏悔三秒钟,才提起筷子来。
    主食是一瓷盆剔尖面,唐家的厨嬷嬷不会做这个,唐荼荼没尝过,咬了一口,觉得这面劲道弹口,浇头味道也不错,多挑了一筷子。
    晏少昰留意到了,抬了抬眼皮,似不经意问:“你唐家祖籍山西,三晋人爱吃面食,你是哪儿人?也是三晋人么?”
    唐荼荼筷尖一顿,意识到他这是问自己,上辈子的自己。
    她回想了好久,才拢出一个说法。
    “我们那时候,家乡和地域观念不是很重。我爷爷奶奶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父母早年随工作落户在浙江,后来环境恶劣了,沿海灾害频发,全家便往内陆迁。”
    “我自己吧,出生在妈妈的故乡安徽,早年读的是寄宿学校,在浙江念书。后来天灾来了,大量人口向中部六省迁,全国调籍时将我户口落在了山西,之后就一直留在晋省基地了,也算是半个山西人吧。”
    时空的差异,横亘在他二人之间相差的一千年里。
    晏少昰每个字都听懂了,照旧理解得失了准头。
    他不知后世有长着钢铁翅膀的大鸟,一日内能驮着人绕着中国兜个圈,只从唐荼荼几句话里听出了家人分离、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悲苦。
    心湖起了微澜,他执起公筷,给唐荼荼夹了两片鱼。
    可惜二殿下不是什么和善人,给人夹菜也没能显得亲切热络,弄得唐荼荼受宠若惊,捧着碗去接了这两片鱼:“您客气了!”
    晏少昰默了默:“不必敬称。”
    唐荼荼又“好嘞”一声应住了。
    大概是她“好嘞”的声调跟方才上菜的小二太像了,听着更不是滋味儿。晏少昰这回沉默了更久,半晌才续上话:“你,惯吃哪一菜系口味?”
    他没瞧出来。
    唐荼荼:“都行,我不挑。”
    她吃了好几年的白米饭、脱水蔬菜,物种大灭绝时,蔬菜几乎绝了种,后来的都是农学院改良品种。各种味道合成剂像药丸子一样装在真空盒里,拆开充水一泡,就是调味料,能尝遍世界各种菜系的味道,速食又快手,味道也还凑合,总比白米饭好得多。
    晏少昰:果然,没吃过什么好东西。
    他不再开口。
    雅间门挡住大堂的嘈闹,两人安静又自在地吃完了这顿饭。
    饭过半,他才拎出两句正经事来。
    “调你入工部是去当智囊的,不是当杂役的,七品虽低微,也够支使些杂役——我跟左右侍郎知会过了,你要做什么费事的活儿,拿我私印去找侍郎大人,让他给你派人,别在抹灰扫地的碎催事儿上耽误工夫。”
    唐荼荼笑起来:“劳动不分贵贱,扫帚划拉两下的事儿……行行,我听殿下的,以后多摆摆官威好吧?”
    二殿下眉头这才松开,又问她舆图还有多久才能讲完。
    唐荼荼:“我把理论写出来了,裴先生说要拿回家琢磨。做烫样模型不是我强项,砖窑瓷窑师傅都比我强,等组装沙盘的时候才用得着我,最近应该不会很忙。”
    晏少昰点头,接着道:“你在围场画的那手翻书,皇兄让他底下的幕僚琢磨过了,成事儿快,书里能画万事万物,如若推行开,于国于民大有裨益——可几个钱帐管家算来算去,手翻书还是得走雕版印刷的路子,花耗财力甚巨,只有父皇点头才能行。”
    唐荼荼坐直了:“殿下的意思是?”
    “咱们挑个大典,做几套手翻书献进宫里去。今年大节剩得不多了:九九重阳、十一月十八冬至,再有,就是腊八和除夕了——你看看什么时候能做出来,需要多少画匠,我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