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两口儿(种田) 第100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芦花笑:“这回不放心的是你们吧?银子已到手, 我可就撒手不管了。”
    张德顺哈哈大笑:“管,要管的!你不管, 我下半年卖什么呀?”
    芦花东张西望, 好奇地打听,“德顺爷,我一直有些好奇, 你们对外报的笋干收购价是二十多个铜板一斤, 那么你们卖出去多少钱一斤呢?”
    张德顺挺喜欢芦花,听她问起,便引着她在店中参观, 一壁神秘地笑了下,道:“翻个番不成问题。如果是卖到北方或者是江浙这些沿海地方,还能再翻两番。”
    芦花暗暗将帐一算,登时咂舌不已:“翻番再翻番又翻番, 就算按二十文钱一斤的底价算, 那岂不是要卖到一百六十文钱一斤?”
    “呵呵, 很多吗?”张德顺冲她比划了两根手指头, 面有得色,“宝盛隆的干笋,最贵卖过二两银子一斤。”
    “什么?!这怎么可能啊?”
    “怎么不可能?芦花,你可别小看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啊,应季的时候,它遍地都是,的确不值几个钱。可是过了季节,哪儿找去?贵人们想吃了怎么办?且不说时节的问题,只说竹子这东西主要还是在南方栽种,像漠北、西僵和东南沿海那些地方的人,他们别说吃笋了,就是见都未见过笋子!”
    “有句话讲---物以稀为贵。东西不论是错时而卖,还是南边的东西运到北边,西僵的东西运到东海,因为稀有,从而受到大家的喜欢,成为抢手货,价钱上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芦花听得醍醐灌顶。
    就想起了岭南的荔枝川渝没有,海南的椰子北方没有,没有的地方,人们往往要花费当地价格几倍的钱购买。更远些的,中国的茶叶、瓷器和丝绸不远万里运到海外,外国人喜欢得不得了,都成了皇家贡品,一般平民百姓有钱还不一定买得到。
    宝盛隆干货行,说白了,就是赚一个货品的地域差价和时节差价。
    回到郁齐书租住的小院,一个人也没有。
    郁齐书一早就去了县学上课,清箫则上街去采买要给她带回去的东西,老田和阿庆嫂夫妻俩出门找人给她修骡车了---她那破车被郁齐书嫌弃得不行,因为要给她带东西回去,怕骡车路上颠散架就麻烦了,郁齐书要老田将车子加固,顺便装个木箱子在上面方便搁放东西。
    芦花回屋中收拾。
    其实也没什么好收拾的,她来的时候连个包袱也没背,心急火燎地赶着骡车就来了,便在屋中这里摸摸,那里翻翻,想看看能不能为郁齐书做点什么,缝缝补补的也好,在他身边留下自己的气息和痕迹。
    一别半年,昨晚芦花同郁齐书说了很久的话,得知他才来县学的时候,高天达将他丢给县学的山长后便没再管他了。
    郁齐书被聘为县学的讲书,可说是讲书,一开始他并无书可讲。
    县学是官办书院,因此在此学习的学子目的就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他们每日所学便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儒家经典。而上课的方式并非芦花这个时代以老师为主导,他们则主要依靠自学和讨论,老师存在的目的只是解惑。年纪小的学生,向老师请教会积极些,但是年纪大的学生,特别是那种科考落榜生,有可能年纪比老师还大,老师便已是可有可无了。
    郁齐书这位讲书,便被山长分配来带“高考复读生”。
    那时候郁齐书的身份并未被详细介绍,只说他因罪辞官。学生们看他年纪不大,比自己还轻,便不大将他放在眼里。郁齐书坐在讲台上,学生们在下面自己学习、讨论,没谁去向他请教,他无所事事,着实坐了一段时间的冷板凳。
    过了两月有余,郁齐书一反常态。
    正好三年一度的科考在即,他便开了两堂历年真题解题思路课,竟意外地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他是往届高考状元,年纪轻轻就能中状元,必有一套自己专研出来的学习手段,这回借着分析往年真题该如何解题、破题,如数分享给学生,这对于那些主要靠自学的学生而言,是闻所未闻的做题思路,茅塞顿开。
    有学生不服的,课堂上同他展开激烈争辩,更有其他老师加入,郁齐书舌战群儒,驳得众人偃旗息鼓,由此打开了名声。
    郁齐书顺势就开了自己设计的针对科举考试的复习课程,帮助学生应对科考,大受欢迎。
    他还出了几套试卷,卷子名字取得弹眼落睛,叫什么“科考模拟试卷”、“春试押题预测卷”、“秋试冲刺卷”---完全将芦花这个世界教培届的精髓抓来即用,由此又打开了他的财富密码。
    据说每次试卷他只出二十份,以至于卷子引起众学子疯抢,价钱都炒到了二两银子一份。
    还有那不是他的学生,错过了课程,私下慕名找来,高薪求教,郁齐书便叫清箫找了这一处小院,就为了方便课余时间给学生们补课。
    芦花听闻,佩服得五体投地,“你这不就是开校外培训班的节奏吗?”
    郁齐书看着芦花眸光潋滟,“芦花,这都是你带给我的好运气。”
    芦花拨弄着手里的二十两银子,这是昨晚郁齐书给她的,两人憧憬着不久的将来就能存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