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12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五日都未必能散掉。
    好不容易让林氏洗得彻底了,淮哥儿换上一身青玉色的直裰衣袍,头戴上儒巾,已是小小读书郎。
    淮哥儿被带至祠堂,见到了津弟,走近一闻,亦是一股“读书人的味”,想必也被刷得不轻,淮哥儿心里顿时平衡了不少。
    “听说读书人每日都要朝沐。”淮哥儿低声打趣道。
    “大兄可别吓唬我。”看来津哥儿亦不喜一大早被人拎起来一顿搓,又道,“咱们父亲身上可没这股味,可见是大兄唬我的。”
    若是有,那股味,掩都掩不住。
    随后祖父裴璞来了,带着两个孙子祭拜祖先,无非是祷告先人,说,今日两个后辈开蒙了,祈祷祖先保佑他们步步高升,诸如此类。
    从祠堂出来,天已大亮,裴父已请接老学究归来,简单寒暄之后,开蒙礼开始。
    孔夫子画像高挂,八仙桌上已然焚香,几样少不了的“点心”被端上来——
    先是细细长长的粽子,形如毛笔,称之为笔粽,谐音“必中”。
    再是方方正正的粽子,形如官印,称之为印粽,祈祷高中当官。
    最后是定胜糕,旗开得胜,糕与粽相配,即为“高中”。
    裴少淮心中暗笑,世人为了读书科考,取个好兆头,可算是把谐音梗玩得明明白白了。
    张学究执起朱笔,依次在淮哥儿、津哥儿额间一点,留下朱色,此为开智,再带着两个小童向孔夫子行礼,念道:“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淮津两兄弟稚声跟着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礼成。
    事后,张学究对裴家人道:“景川伯这两个孙子,语出不凡,都是读书的好料子。”
    一家人欢喜之时,两兄弟却在底下商量着——
    “大兄,你说这些奇奇怪怪的粽子能不能吃?”
    “那笔粽若是加些碱水,再沾上蜂蜜,或许味道不错。”
    第13章
    淮津两兄弟既已正式开蒙,若还单靠祖父、父亲来教习,显然力有不足,况且,裴秉元又要忙着备考来年秋闱了。
    伯爵府几经严选,为兄弟二人请了两位塾师——葛夫子与曹夫子。
    葛夫子是个和蔼的小老头,年将六十,身无功名,但写得一手好字,书写姿势、指腕用力、笔尖技法,皆有自己的一套心得,他仿得颜氏、柳氏[1]两派的笔法,已有七八成相像,馆阁体亦写得极好。
    虽只是仿,但教淮津两兄弟写字,确是够了。
    相比之下,曹夫子的性子要清高许多,不苟言笑,他是位老廉生,数十载未能中举,才当了夫子。因教过许多富贵人家的孩童,在京都城里,小有名气。
    每日,两位夫子轮换着,葛夫子教识字写字,曹夫子教读书习文。
    ……
    授课的第一日,葛夫子先考校了两兄弟,发现兄弟二人已经认得《千字文》《朱子小学》里所有的字,惊喜又诧异,乐呵呵道:“不得了不得了,小小年纪几乎把字认全,往后不可限量矣。”
    于是,开始教他们如何执笔。
    “写字时,细末之处在于指,笔划行进在于腕,工整平稳在于肘,是以,指、腕、肘各处,配合得当,用劲得当,方可写出好字。[2]”
    光是练习执笔姿势,悬腕、悬肘,就叫两兄弟吃了好些苦头。
    裴少淮前世用惯硬笔,纠正执笔姿势尤为费劲,一个不小心,就会原形毕露,他只好不停放空思绪,从头再来。他知晓,若想科考一道上有所建树,练一手好字是必不可少的。
    津哥儿亦十分刻苦,端笔端得额间冒汗,只要夫子不喊停,他便咬牙坚挺着。
    “每一个字里头,以你们之见,甚么最重要?”葛夫子问。
    裴少淮前世并未专门练过书法,自然不懂,只能照着自己的理解回答,道:“学生以为是笔划,一笔一划方成字。”
    “你呢?”
    津哥儿应道:“我同大兄想的一样,从一笔一划入手,由简到难。”
    “非也。”葛夫子耐心解释道,“若将字比作房屋,这一笔一划就好比是屋子的木梁,不管是多好的木材,若是搭建不当,一推便倒,并不牢固。是以,写字,最重要的是掌握其结构。笔划只能成形,结构才能成美。”
    后边的课堂里,葛夫子又细细跟他们介绍了各类字形的结构。
    两兄弟恍然大悟。
    至于选择甚么样的字帖来仿练,葛夫子亦有自己的见解。他道:“读书人追求科考,馆阁体圆润端正,笔劲内敛,最适合考场内书写,于是深受读书人追捧,这本无错。……只不过,以我之见,倒不急于一开始就以馆阁体为帖,限制了自己,你们若是将腕力、技法练好了,日后想写馆阁体,不过水到渠成的事。”
    葛夫子是见两个小子颇有天赋,才说了这样的话。毕竟,换了那不善写字的,规规矩矩练馆阁体,是最有效率的。
    每次课堂结束,葛夫子都会给兄弟二人一张纸,右下角盖有葛夫子的章,他道:“今日让你们回去练的字,你们要练好了,才能誊在这张纸上,仅此一张,不得涂改,下次课堂交给我。若是敢敷衍,叫我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