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109节(2/3)
诡计”的神态,言道:“此几枚银币美则美矣,却有专寻工匠精雕细琢之嫌,只为在早朝上出个风头,如此风气不可长也。”污蔑这几枚银币是特意雕琢给皇帝看的,言下之意是,宝泉局恐怕没有本事批量铸造或是锻造这样的银币。
周尚书又言道:“样币精美有何用?翻砂铸造后只怕还原不了其十之一二,届时岂不是叫朝廷空欢喜一场,还要蒙受白银损耗。若是安排匠人们一枚枚去雕琢,又要损耗多少人力,效率何其之低,只怕造福百姓不成,反倒加重徭役,民生哀嚎……古有何不食肉糜,今有雕币逐功绩,张尚书、裴给事中,铸造钱币可不是玩花样,也不是雕琢一枚两枚而已。”
最后这几句话说得尤为有底气,仿佛酝酿已久,终于有机会说出口。
仿佛一通话说得还不够,周尚书又临场添了几句,道:“隔行如隔山,工部宝源局铸造钱币多年,通晓诸多铸造手法优劣,而宝泉局设立不过月余,不得不叫人生疑。微臣恳请圣上三思,为稳妥起见,此事由工部宝源局负责为好。”又劝张令义道,“张尚书趁着圣上仁慈,及早认错为妙,若是后续银币粗制滥造,伤了国本,这可是大罪过。”
工部已经失了一个太仓州造船厂,这一回无论如何都不能错失铸币权。
有不少官员不懂铸币之道,听工部这么一说,也跟着有了几分怀疑。毕竟这么精美的银币,若说可以大批量铸造,确实不易让人相信。
工部来势汹汹,杨大人都不禁替女婿心生几分担忧。
却见廷前的张令义和裴少淮没有一丝紧张,反倒开始谦让起来。
“这事……张尚书来解释罢。”
“还是裴给事中来罢。”张令义道,“六部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裴少淮只得上前半步,道:“禀圣上,微臣有物件要呈堂,以示众人。”
“准。”
只见两个小官吃力抬着一个木箱,置于廷前,裴少淮动作利索,直接打开木箱——银光流离,钱币堆如小山。无需走近仔细端详,远远便能看到银币的质地,与托盘上的样币如出一辙。
裴少淮解释道:“此套银币为样币,朝廷未下旨前,臣等不敢擅自大量造制。此箱中装的,正是这两日造制的数百枚银币,请圣上过目,也请周尚书过目。”
不敢大量造制,所以只做了“区区”数百枚。
周尚书一张老脸通红,两手收进袖中,毕竟是上朝多年的老狐狸的,总不至于手足无措,听了皇帝几句不痛不痒的责怪后,讪讪退下了。
退下了一个尚书,后边还有许多前赴后继的官员顶上。
工科新上任的左给事中一上来便从箱中“顺走”了一枚一两的银币,走到廷前,举着银币说道:“白银质地轻软,最易磨损,宝泉局把钱币做得如此扁……”
他边用两手去掰银币,边说道:“只要这么轻轻一掰……这么轻轻一掰……呃,这么用力一掰。”只见这位瘦弱的都给事中渐渐使尽全力,也没能掰弯银币。
给事中讪讪笑笑,灵机一动,改口道:“百姓们这么用力一掰,就会发现这些银币确实都是货真价实的好银币,价值斐然,微臣赞成宝泉局负责制造银币。”
同属一科,他退下路过裴少淮身旁时,还夸了裴少淮一句。
裴少淮的目光复杂。
制造技艺、银币质地没有问题了,又有人开始拿银币背面图案做文章,言道:“朝廷发行之物,普天通用,意义非凡,宝泉局岂可独断专行,擅自定下银币纹案?依老臣之见,此事理应遵循祖制,祷告天地先皇,再循循设计。”
话一出,裴少淮心间不免一凛,是他疏忽了。
而张令义不急不躁,应道:“眼下只是呈样币而已,刘大人何须急着给人定罪名?”
皇帝再次拿起银币端详,开口道:“朕倒觉得这些图案都十分合适,饶有寓意。百姓丰收,大好山河,皇城庄严,刘爱卿觉得何处不合适,朕让宝泉局再改再呈就是,此等小事无需再在殿上商议了。”
这摆明了是要拉偏架呀。
楼阁老站出来提醒皇帝,道:“请圣上公允听谏,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总归在皇帝看来不是什么大事,此事便不了了之。
正如张令义所言,此币为样币而已,可以再改。
宝泉局造币有功,皇帝欲论功行赏,张令义却禀道:“陛下,凡事总要事情做完,才好论功行赏,眼下宝泉局不过才迈出一步,臣等实在不敢邀功。”
又建议道:“造币之后还要发布流通,臣以为,不若等银币真正流通于市,再去计较此事更合事宜,亦更能服人。”
裴少淮样样都好,唯独一样——太过年轻,初入朝堂。
眼下赏赐给高给低了都不好,还易受其他臣子抨击。
等三两年后,银币流通,裴少淮正值考满,提一提官职正正好。
……
退朝后,乾清宫御书房里,张令义和裴少淮被皇帝召见。
皇帝自然是为了夸赞他们一番,顺带了解些其他情况。
皇帝先问张令义:“此造币技艺是兵部所创,还是如何?”
“陛下折煞老臣
周尚书又言道:“样币精美有何用?翻砂铸造后只怕还原不了其十之一二,届时岂不是叫朝廷空欢喜一场,还要蒙受白银损耗。若是安排匠人们一枚枚去雕琢,又要损耗多少人力,效率何其之低,只怕造福百姓不成,反倒加重徭役,民生哀嚎……古有何不食肉糜,今有雕币逐功绩,张尚书、裴给事中,铸造钱币可不是玩花样,也不是雕琢一枚两枚而已。”
最后这几句话说得尤为有底气,仿佛酝酿已久,终于有机会说出口。
仿佛一通话说得还不够,周尚书又临场添了几句,道:“隔行如隔山,工部宝源局铸造钱币多年,通晓诸多铸造手法优劣,而宝泉局设立不过月余,不得不叫人生疑。微臣恳请圣上三思,为稳妥起见,此事由工部宝源局负责为好。”又劝张令义道,“张尚书趁着圣上仁慈,及早认错为妙,若是后续银币粗制滥造,伤了国本,这可是大罪过。”
工部已经失了一个太仓州造船厂,这一回无论如何都不能错失铸币权。
有不少官员不懂铸币之道,听工部这么一说,也跟着有了几分怀疑。毕竟这么精美的银币,若说可以大批量铸造,确实不易让人相信。
工部来势汹汹,杨大人都不禁替女婿心生几分担忧。
却见廷前的张令义和裴少淮没有一丝紧张,反倒开始谦让起来。
“这事……张尚书来解释罢。”
“还是裴给事中来罢。”张令义道,“六部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裴少淮只得上前半步,道:“禀圣上,微臣有物件要呈堂,以示众人。”
“准。”
只见两个小官吃力抬着一个木箱,置于廷前,裴少淮动作利索,直接打开木箱——银光流离,钱币堆如小山。无需走近仔细端详,远远便能看到银币的质地,与托盘上的样币如出一辙。
裴少淮解释道:“此套银币为样币,朝廷未下旨前,臣等不敢擅自大量造制。此箱中装的,正是这两日造制的数百枚银币,请圣上过目,也请周尚书过目。”
不敢大量造制,所以只做了“区区”数百枚。
周尚书一张老脸通红,两手收进袖中,毕竟是上朝多年的老狐狸的,总不至于手足无措,听了皇帝几句不痛不痒的责怪后,讪讪退下了。
退下了一个尚书,后边还有许多前赴后继的官员顶上。
工科新上任的左给事中一上来便从箱中“顺走”了一枚一两的银币,走到廷前,举着银币说道:“白银质地轻软,最易磨损,宝泉局把钱币做得如此扁……”
他边用两手去掰银币,边说道:“只要这么轻轻一掰……这么轻轻一掰……呃,这么用力一掰。”只见这位瘦弱的都给事中渐渐使尽全力,也没能掰弯银币。
给事中讪讪笑笑,灵机一动,改口道:“百姓们这么用力一掰,就会发现这些银币确实都是货真价实的好银币,价值斐然,微臣赞成宝泉局负责制造银币。”
同属一科,他退下路过裴少淮身旁时,还夸了裴少淮一句。
裴少淮的目光复杂。
制造技艺、银币质地没有问题了,又有人开始拿银币背面图案做文章,言道:“朝廷发行之物,普天通用,意义非凡,宝泉局岂可独断专行,擅自定下银币纹案?依老臣之见,此事理应遵循祖制,祷告天地先皇,再循循设计。”
话一出,裴少淮心间不免一凛,是他疏忽了。
而张令义不急不躁,应道:“眼下只是呈样币而已,刘大人何须急着给人定罪名?”
皇帝再次拿起银币端详,开口道:“朕倒觉得这些图案都十分合适,饶有寓意。百姓丰收,大好山河,皇城庄严,刘爱卿觉得何处不合适,朕让宝泉局再改再呈就是,此等小事无需再在殿上商议了。”
这摆明了是要拉偏架呀。
楼阁老站出来提醒皇帝,道:“请圣上公允听谏,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总归在皇帝看来不是什么大事,此事便不了了之。
正如张令义所言,此币为样币而已,可以再改。
宝泉局造币有功,皇帝欲论功行赏,张令义却禀道:“陛下,凡事总要事情做完,才好论功行赏,眼下宝泉局不过才迈出一步,臣等实在不敢邀功。”
又建议道:“造币之后还要发布流通,臣以为,不若等银币真正流通于市,再去计较此事更合事宜,亦更能服人。”
裴少淮样样都好,唯独一样——太过年轻,初入朝堂。
眼下赏赐给高给低了都不好,还易受其他臣子抨击。
等三两年后,银币流通,裴少淮正值考满,提一提官职正正好。
……
退朝后,乾清宫御书房里,张令义和裴少淮被皇帝召见。
皇帝自然是为了夸赞他们一番,顺带了解些其他情况。
皇帝先问张令义:“此造币技艺是兵部所创,还是如何?”
“陛下折煞老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