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111节(2/3)
言,“今日真是跟着长见识了。”
“姐夫过誉了。”
乔允升整理方才所记文稿,同裴少淮确认了那几个机具的名称,言道:“你也省得你三姐的性子,她心中若有了想法,必定付诸于行……种棉花做纺织这件事,她是认真的,说是再考虑考虑,实际已经拿定了主意。”
乔允升也有自己的打算,他笑道:“我打算先帮她找到这些机具,再从江南请几位精通种棉、织布、染布各道工序的师傅来京城,来年春日在官庄里种上几十亩棉花试试,让她积累些经验,也免得她这段时日一直心心念念的。”从无到有,此事并不容易。
“要找织棉机具不难,津弟他们就在太仓州,姐夫只需修书一封,津弟自会办妥当,把师傅、机具送回来。”裴少淮建议道。
“好主意,差些把少津在太仓州这事给忘了。”乔允升有些不好意思,又说道,“今日叨扰内弟了,再次谢过内弟。”
乔允升总是这么谦逊有礼。这不是见外,而是乔允升性子本就如此。
裴少淮心想,在这样的世道里,三姐夫作为男子能够这样默默支持三姐的想法,实属难得。
默默支持不是什么都不做,三姐夫的做法更想一个“贤内助”。
兴许正是南平伯爵府这样一个特殊的府邸,让三姐可以免于应付琐事,所以她能看到更多,想得更远。
三姐和三姐夫回去了,但裴少淮思绪未断。
三姐想要撕开的这个口子,可能会给大庆的纺织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远见也是顺势而为。
……
苏州府城南邹府,还是荷花池上石亭里,又是一年暮春东风来,柳条依依,南居士老夫妇依旧一人看书一人作画。
变的是,春风所渡的少年郎已经入朝为官。
所幸的是,又有两名气正心明的青年,虚心来听邹阁老的教导。
这日,少津与言成带着两个小檀木盒,又来拜访南居士夫妇。
分别把两个木盒推到老人家跟前,少津保持神秘,笑道:“邹阁老、邹老夫人,这是大哥从京都专程送来的,不如现在打开看看。”
“我倒要看看状元郎准备了什么好物件,值得你们替他这般卖关子。”邹阁老笑呵呵道,顺势打开了盒子锁窍。
日光透过柳树枝,斑驳照在石桌上。
邹阁老看着整齐摆在盒中的五枚银币,一瞬便定住了,笑嘻嘻的神情顿住化为严肃,目光锁在银币上,喉结微微颤动。
邹老夫人没打开自己的盒子,凑过来看,只一眼也定住了。
这一套银币对他们而言意义非凡。
半晌,邹老夫人劝慰邹阁老道:“北客小友特意把银币送来,是想叫你高兴,不是叫你这样一言不发。”
“对对对……要高兴才对。”邹阁老抹抹眼,仔细读了裴少淮写给他的信,才抹干的眼又热泪盈眶,道,“好,真好……”朝廷很快就会发行这套银币。
他在朝时未竟的事业,北客小友走出了第一步。
又看那些精美的图案,邹老夫人言道:“这样细致的纹路,竟也能镌刻在银币上。”她越看越觉得“长河入海”像是她送裴少淮的那幅画,经过化简而成。
邹阁老同裴少津、徐言成说起往事,他言道:“我最是惭愧的一件事,便是身在户部尚书之位,却未能阻止朝廷大量印发宝钞。每多印一张宝钞,便等同于空手偷走一个百姓半年的收成,以至于朝廷失信于民,一贯宝钞只值几十文钱,甚至无人肯收肯用。”
宝钞几近沦为废纸。
他愧对他的官职。
等到朝廷稳定了,他也已入阁,邹阁老想要设法挽救朝廷宝钞,结果身陷党争,所提谏言不了了之。
所以当他看到新的银币才会那么激动。
邹阁老的目光落在裴少淮的信末——
“晚辈能够谏言成功,非晚辈见识何等独到,而是沿着南居先生曾经铺好的路,走完了最后一步。”
若非邹阁老在位时已经打好基础,岂会裴少淮一提铸币权,天子就同意了呢?
天时地利,裴少淮在恰好的时机,重提“旧事”,这份功劳不是他一个人的。
第116章
新银币正式发行,过程小有曲折,但总体是顺利的。
兵部会同顺天府衙,临时征用京都内的大小钱庄,又遴选精干小吏负责称量碎银、估量成色,按价给老百姓换成等额的新银币。
制造银币过程产生的火耗、消磨,皆由朝廷承担。
用裴少淮的方法制造银币,批量严控,产生的火耗并不多,远在一成之下。
因前期造势好,又无须承担火耗,百姓“有利可图”,所以京都百姓们热情高涨,各处钱庄的兑换窗口皆挤满了人,争先恐后要兑换新币。
兵部赶紧借调府衙衙差看管秩序,才顺畅了许多。
百姓拿到新银币,发现银币镌刻的图案比贴出来的样示,还要更精美几分。有人企图拿银币炒利,但随着朝廷加大发行量,这些歪心思不攻自破。
太仆寺押运新制银币南下,南直隶应天府亦同步发行新银币,江南之地素来富饶,所需要的钱币量比顺
“姐夫过誉了。”
乔允升整理方才所记文稿,同裴少淮确认了那几个机具的名称,言道:“你也省得你三姐的性子,她心中若有了想法,必定付诸于行……种棉花做纺织这件事,她是认真的,说是再考虑考虑,实际已经拿定了主意。”
乔允升也有自己的打算,他笑道:“我打算先帮她找到这些机具,再从江南请几位精通种棉、织布、染布各道工序的师傅来京城,来年春日在官庄里种上几十亩棉花试试,让她积累些经验,也免得她这段时日一直心心念念的。”从无到有,此事并不容易。
“要找织棉机具不难,津弟他们就在太仓州,姐夫只需修书一封,津弟自会办妥当,把师傅、机具送回来。”裴少淮建议道。
“好主意,差些把少津在太仓州这事给忘了。”乔允升有些不好意思,又说道,“今日叨扰内弟了,再次谢过内弟。”
乔允升总是这么谦逊有礼。这不是见外,而是乔允升性子本就如此。
裴少淮心想,在这样的世道里,三姐夫作为男子能够这样默默支持三姐的想法,实属难得。
默默支持不是什么都不做,三姐夫的做法更想一个“贤内助”。
兴许正是南平伯爵府这样一个特殊的府邸,让三姐可以免于应付琐事,所以她能看到更多,想得更远。
三姐和三姐夫回去了,但裴少淮思绪未断。
三姐想要撕开的这个口子,可能会给大庆的纺织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远见也是顺势而为。
……
苏州府城南邹府,还是荷花池上石亭里,又是一年暮春东风来,柳条依依,南居士老夫妇依旧一人看书一人作画。
变的是,春风所渡的少年郎已经入朝为官。
所幸的是,又有两名气正心明的青年,虚心来听邹阁老的教导。
这日,少津与言成带着两个小檀木盒,又来拜访南居士夫妇。
分别把两个木盒推到老人家跟前,少津保持神秘,笑道:“邹阁老、邹老夫人,这是大哥从京都专程送来的,不如现在打开看看。”
“我倒要看看状元郎准备了什么好物件,值得你们替他这般卖关子。”邹阁老笑呵呵道,顺势打开了盒子锁窍。
日光透过柳树枝,斑驳照在石桌上。
邹阁老看着整齐摆在盒中的五枚银币,一瞬便定住了,笑嘻嘻的神情顿住化为严肃,目光锁在银币上,喉结微微颤动。
邹老夫人没打开自己的盒子,凑过来看,只一眼也定住了。
这一套银币对他们而言意义非凡。
半晌,邹老夫人劝慰邹阁老道:“北客小友特意把银币送来,是想叫你高兴,不是叫你这样一言不发。”
“对对对……要高兴才对。”邹阁老抹抹眼,仔细读了裴少淮写给他的信,才抹干的眼又热泪盈眶,道,“好,真好……”朝廷很快就会发行这套银币。
他在朝时未竟的事业,北客小友走出了第一步。
又看那些精美的图案,邹老夫人言道:“这样细致的纹路,竟也能镌刻在银币上。”她越看越觉得“长河入海”像是她送裴少淮的那幅画,经过化简而成。
邹阁老同裴少津、徐言成说起往事,他言道:“我最是惭愧的一件事,便是身在户部尚书之位,却未能阻止朝廷大量印发宝钞。每多印一张宝钞,便等同于空手偷走一个百姓半年的收成,以至于朝廷失信于民,一贯宝钞只值几十文钱,甚至无人肯收肯用。”
宝钞几近沦为废纸。
他愧对他的官职。
等到朝廷稳定了,他也已入阁,邹阁老想要设法挽救朝廷宝钞,结果身陷党争,所提谏言不了了之。
所以当他看到新的银币才会那么激动。
邹阁老的目光落在裴少淮的信末——
“晚辈能够谏言成功,非晚辈见识何等独到,而是沿着南居先生曾经铺好的路,走完了最后一步。”
若非邹阁老在位时已经打好基础,岂会裴少淮一提铸币权,天子就同意了呢?
天时地利,裴少淮在恰好的时机,重提“旧事”,这份功劳不是他一个人的。
第116章
新银币正式发行,过程小有曲折,但总体是顺利的。
兵部会同顺天府衙,临时征用京都内的大小钱庄,又遴选精干小吏负责称量碎银、估量成色,按价给老百姓换成等额的新银币。
制造银币过程产生的火耗、消磨,皆由朝廷承担。
用裴少淮的方法制造银币,批量严控,产生的火耗并不多,远在一成之下。
因前期造势好,又无须承担火耗,百姓“有利可图”,所以京都百姓们热情高涨,各处钱庄的兑换窗口皆挤满了人,争先恐后要兑换新币。
兵部赶紧借调府衙衙差看管秩序,才顺畅了许多。
百姓拿到新银币,发现银币镌刻的图案比贴出来的样示,还要更精美几分。有人企图拿银币炒利,但随着朝廷加大发行量,这些歪心思不攻自破。
太仆寺押运新制银币南下,南直隶应天府亦同步发行新银币,江南之地素来富饶,所需要的钱币量比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