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后模拟器 第100节(3/3)
,会持续多久。比较轻的两三四个月还好,严重的三年大旱都有……安临不禁在心里计算起宣国现在各地储备的粮食和国库,能够撑多久。
作者有话说:
第139章
邑台郡、鹤县。岚台三地中, 有农人望着万里无云的天空,眼中暗含忧愁与担忧,“这天哟, 也该下雨了。”
任何一个地方降雨不对,绝对是当地的农人最先察觉,只不过他们即便察觉了也做不了什么, 只能祈祷接下来的日子里尽快下雨,免得旱灾来临。
而琼安,日头西移,本来都已经到了各部门下值回家吃饭的时间,却因为皇帝的一个召见,六部尚书以及户部侍郎都重新整理了官服, 匆匆入宫觐见。
安临在议事房见到了几个重臣,直接就先问了几位尚书, “诸部门可有察觉到邑台郡与相邻两县四月得雨尺寸的异常?”
宣国对灾害的管理, 涉及到的并不单单只是一个部门的监管不力,而且大大小小的相关部门都包含在里面,下面各县呈交上来的跟各县情况有关的奏折,并不单单只是呈到她这里, 在户部也会有存档, 所以户部理应也该察觉到这情况才对。
其他尚书都是一脸‘邑台郡得雨尺寸有什么异常’的疑惑表现,户部尚书回想了一下, 连忙说, “回陛下,今日户部整理确有发现得雨尺寸的异常, 不过四月上寸余, 四月中肤寸, 其中差距较小,还不能确定是雨讯延误还是旱灾将至,故臣未曾上禀陛下,往年如此偏差也是有的,还需四月末雨讯送到才能确定。”
已经用模拟器看过那几个地方的安临当然知道他们还未送到的四月末雨讯如何,看样子并无降过雨的痕迹,得雨尺寸应该也不及肤寸。
在这一件事上倒是没有人出大错,只是路途上送信慢有信息差的问题,所以安临也没有责怪户部尚书上报不及,只是手按在得雨尺寸表上,“邑台郡及左右二县四月末得雨不及中上,恐有旱灾,今日回去后,六部皆应做好抗灾准备,准备好其余各县可以调配的粮食。”
有谛听这个神出鬼没的组织在,其余大臣也没有疑惑安临为什么还没等奏折送到就知道那些地方得雨如何,纷纷应下。
纪尚书则是在忧虑有可能到来的旱灾之际,想到了别的东西,神色担忧,“陛下登基第三年就出现旱灾,若是有不臣之徒,恐怕会借题发挥,应做好防备才是。”
安临听老肩巨滑表面岳丈的话,觉得也不无道理,就说,“此时由礼部预备便是。”
“臣遵旨。”
之后,安临与一众重臣在议事房商议了很久,从日头西移商议到夜幕沉沉。
荒政和救灾都是个涉及极广的大工程,从报荒到检覆、粮食问题和仓储,安缉流民和卫生防疫、社会救济和具体灾害具体分析*,这些都是差不多要所有部门都行动起来出力的,安临决不允许在这种时候有哪个部门拖后腿。
好在在场的重臣都是比较靠谱的,一夜商议后安临已经对国库可以支撑多久的灾害有了数,就是老臣年纪大了精神不济,属于不可抗力,才商议到半夜就撑不住了,不然安临可以直接在今天就把前期的预防灾害都给安排完然后落实下去。
因此在送走老臣们后,安临回到书房想了想,抽出纸拟了一则召令。
召还在照州的杨盛杨爱卿回琼安述职。
杨盛在照州的这么段时间,照州的问题解决了有一半左右,现在照州可以说势若水火。因为并不是所有士族都有那些重要的传承,跟崔家一样重视学说传承,或者说有这些传承的一般也就是那种大士族,而其余的中士族和小士族,则一般只是一朝考上功名后跨越了阶级,然后慢慢衍生成出士族,顶多就是家族子弟都有读书,但是传承什么的就没有了。
作者有话说:
第139章
邑台郡、鹤县。岚台三地中, 有农人望着万里无云的天空,眼中暗含忧愁与担忧,“这天哟, 也该下雨了。”
任何一个地方降雨不对,绝对是当地的农人最先察觉,只不过他们即便察觉了也做不了什么, 只能祈祷接下来的日子里尽快下雨,免得旱灾来临。
而琼安,日头西移,本来都已经到了各部门下值回家吃饭的时间,却因为皇帝的一个召见,六部尚书以及户部侍郎都重新整理了官服, 匆匆入宫觐见。
安临在议事房见到了几个重臣,直接就先问了几位尚书, “诸部门可有察觉到邑台郡与相邻两县四月得雨尺寸的异常?”
宣国对灾害的管理, 涉及到的并不单单只是一个部门的监管不力,而且大大小小的相关部门都包含在里面,下面各县呈交上来的跟各县情况有关的奏折,并不单单只是呈到她这里, 在户部也会有存档, 所以户部理应也该察觉到这情况才对。
其他尚书都是一脸‘邑台郡得雨尺寸有什么异常’的疑惑表现,户部尚书回想了一下, 连忙说, “回陛下,今日户部整理确有发现得雨尺寸的异常, 不过四月上寸余, 四月中肤寸, 其中差距较小,还不能确定是雨讯延误还是旱灾将至,故臣未曾上禀陛下,往年如此偏差也是有的,还需四月末雨讯送到才能确定。”
已经用模拟器看过那几个地方的安临当然知道他们还未送到的四月末雨讯如何,看样子并无降过雨的痕迹,得雨尺寸应该也不及肤寸。
在这一件事上倒是没有人出大错,只是路途上送信慢有信息差的问题,所以安临也没有责怪户部尚书上报不及,只是手按在得雨尺寸表上,“邑台郡及左右二县四月末得雨不及中上,恐有旱灾,今日回去后,六部皆应做好抗灾准备,准备好其余各县可以调配的粮食。”
有谛听这个神出鬼没的组织在,其余大臣也没有疑惑安临为什么还没等奏折送到就知道那些地方得雨如何,纷纷应下。
纪尚书则是在忧虑有可能到来的旱灾之际,想到了别的东西,神色担忧,“陛下登基第三年就出现旱灾,若是有不臣之徒,恐怕会借题发挥,应做好防备才是。”
安临听老肩巨滑表面岳丈的话,觉得也不无道理,就说,“此时由礼部预备便是。”
“臣遵旨。”
之后,安临与一众重臣在议事房商议了很久,从日头西移商议到夜幕沉沉。
荒政和救灾都是个涉及极广的大工程,从报荒到检覆、粮食问题和仓储,安缉流民和卫生防疫、社会救济和具体灾害具体分析*,这些都是差不多要所有部门都行动起来出力的,安临决不允许在这种时候有哪个部门拖后腿。
好在在场的重臣都是比较靠谱的,一夜商议后安临已经对国库可以支撑多久的灾害有了数,就是老臣年纪大了精神不济,属于不可抗力,才商议到半夜就撑不住了,不然安临可以直接在今天就把前期的预防灾害都给安排完然后落实下去。
因此在送走老臣们后,安临回到书房想了想,抽出纸拟了一则召令。
召还在照州的杨盛杨爱卿回琼安述职。
杨盛在照州的这么段时间,照州的问题解决了有一半左右,现在照州可以说势若水火。因为并不是所有士族都有那些重要的传承,跟崔家一样重视学说传承,或者说有这些传承的一般也就是那种大士族,而其余的中士族和小士族,则一般只是一朝考上功名后跨越了阶级,然后慢慢衍生成出士族,顶多就是家族子弟都有读书,但是传承什么的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