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夫人与杀猪刀 第63节(2/3)
她刚合上院门,就见巷子里的什长带着官兵到了自家院门口。
本朝律法,民间都是以五户为伍,十户为什,征税、征兵都以这相邻的十户为单位,若有包庇者,十户连坐。
什长面色讪讪的,对着官兵将樊长玉家中的情况如实相告:“这便是这家的户主了,姓樊,叫长玉,她招赘了一个夫婿。”
官兵听说是招赘的,不由意外,一看只有樊长玉一人在外边,院门还闭得紧紧的,面上便已不太好看,喝道:“你夫婿呢?”
樊长玉抿紧唇角,这种时候她若说她跟言正已经和离了,而屋里的和离书言正又还没按指印,无疑不是把其余九户人家往火坑里推。
可若是让言正被带走,这于言正又是无妄之灾。
樊长玉思索再三,如实道:“他不在家中。”
那名官兵似乎已听惯了这套说辞,面色不善抬脚就要踹门,边上那个捧着文书的官兵约莫是识字的,已经在临安镇名册上找到了樊长玉的名册,忙叫住同伴:“慢着。”
他又仔细看了一眼名册,再瞧向樊长玉:“樊长玉是吧?”
樊长玉不卑不亢道:“正是民女。”
那名识字的官兵跟同伴道:“她夫婿已在征兵名册上了,想来是刚才在路上抓的那批人里就有她夫婿。”
樊长玉心口狂跳,忙问:“我夫婿已经被带走了?军爷你当真没看错?”
识字的官兵看了一眼名册道:“你夫婿不是叫言正?”
听到这个名字时,樊长玉最后一丝希翼也没有了。
她哑声道:“是我夫婿。”
什长带着官兵继续去下一户敲门,樊长玉手脚发凉蹲坐在了院门口。
以言正的功夫,他要走官兵是不可能拦下他的。
他读了那么多书,还精通律法,是怕连累那九户乡邻,才甘愿被官兵押走的吧?
樊长玉想到屋中桌上她备的那一堆东西,还有前不久二人的不欢而散,心口愈发闷闷的难受,不知是愧疚还是其他的。
她枯坐了片刻,忽而想起了什么似的,抬起头问那正在敲门的官兵:“军爷,我夫婿现在何处?我还能再见他一面吗?他是在外边被带走的,我想给他拿些东西。”
官兵看了樊长玉一眼,道:“路上抓的那批已经押往县城去了,正要跟着大军前往卢城,你现在赶去还能不能追的上,就不知道了。”
樊长玉一听,道了谢,把长宁和俞宝儿托付给邻家大娘后,冲进屋里拎起桌上那一包东西,又往里边塞了两包陈皮糖,急急忙忙就往县城去。
她嫌牛车慢,直接找人借了一匹马,赶去县城门口时,却还是晚了一步,县城里先征的那一批兵已经随驻军往卢城去了。
除了征兵名册上的人,闲杂人等依然不能轻易进出清平县。
雪下得极大,樊长玉拎着那一大包东西牵着马站在城门口处,望着城门孔洞外边延伸向远处的官道。
心口的地方闷得厉害,她牵着马一言不发往回走。
路上被人撞到,包袱里的东西散落一地,樊长玉沉默着一样一样捡起来,捡到那两包陈皮糖时,她捻起一颗放进了嘴里。
她想,还好没追上,买的这两包陈皮糖太酸了,不如之前的甜。
便是给言正了,他大抵也是不喜欢吃的。
收拾好东西,樊长玉把包袱挂到马鞍上时,却把头抵在了马鞍上好一会儿。
怎么是这样收场的呢?
她是恼他的,可是连一句道别的话都没说,他就被征兵抓走,她总觉得好像自己亏欠了他。
回镇上时,正好遇上第二批押着新征上来的兵卒往县城去的官兵。
亲眷们一路哭哭啼啼相送,被征兵征上去的人一个个也是眼眶通红,连声让自家人别再送了。
樊长玉发现一把年纪的赵木匠竟然也在人群里。
她没忍住喊:“赵叔,怎地你也要去卢城?”
赵木匠皱巴着一张老脸,嘴里发苦道:“怪老头子选错了行,年轻时当兽医,年老了当木匠,那些军爷说,我去军中,能给战马看病,还能造城防器械。”
官兵们拿着鞭子驱赶着人群快些走。
樊长玉怕赵木匠一把年纪光是赶路就累死在路上,稍作犹豫便道:“赵叔,你把这马牵去!”
官兵见樊长玉走近,本要驱赶,一听说她是要送马,立马睁只眼闭只眼了。
马可是好东西,能驮人又能驮货物,一旦遇上袭击,骑马跑得快指不定还能捡回一条命。
赵木匠推拒:“这马可金贵着呢,哪里使得?”
樊长玉把马的缰绳递给了赵木匠,“您带上吧,包袱里的东西是我给言正准备的,我没追上他,赵叔你若是去了卢城,见到言正,帮我把这些东西给他。”
赵木匠一听,也不在推拒,心中也替这对小夫妻难过,说:“你放心,只要我这把老骨头还活着,一定把东西给你送到。”
樊长玉目送赵木匠走远,才徒步走回了镇上,取了银子结了买马的钱。
去赵大娘家接长宁和俞宝儿时,赵大娘听樊长玉给赵木匠买了匹马,一面哭一面对樊长玉说着感激的话。
本朝律法,民间都是以五户为伍,十户为什,征税、征兵都以这相邻的十户为单位,若有包庇者,十户连坐。
什长面色讪讪的,对着官兵将樊长玉家中的情况如实相告:“这便是这家的户主了,姓樊,叫长玉,她招赘了一个夫婿。”
官兵听说是招赘的,不由意外,一看只有樊长玉一人在外边,院门还闭得紧紧的,面上便已不太好看,喝道:“你夫婿呢?”
樊长玉抿紧唇角,这种时候她若说她跟言正已经和离了,而屋里的和离书言正又还没按指印,无疑不是把其余九户人家往火坑里推。
可若是让言正被带走,这于言正又是无妄之灾。
樊长玉思索再三,如实道:“他不在家中。”
那名官兵似乎已听惯了这套说辞,面色不善抬脚就要踹门,边上那个捧着文书的官兵约莫是识字的,已经在临安镇名册上找到了樊长玉的名册,忙叫住同伴:“慢着。”
他又仔细看了一眼名册,再瞧向樊长玉:“樊长玉是吧?”
樊长玉不卑不亢道:“正是民女。”
那名识字的官兵跟同伴道:“她夫婿已在征兵名册上了,想来是刚才在路上抓的那批人里就有她夫婿。”
樊长玉心口狂跳,忙问:“我夫婿已经被带走了?军爷你当真没看错?”
识字的官兵看了一眼名册道:“你夫婿不是叫言正?”
听到这个名字时,樊长玉最后一丝希翼也没有了。
她哑声道:“是我夫婿。”
什长带着官兵继续去下一户敲门,樊长玉手脚发凉蹲坐在了院门口。
以言正的功夫,他要走官兵是不可能拦下他的。
他读了那么多书,还精通律法,是怕连累那九户乡邻,才甘愿被官兵押走的吧?
樊长玉想到屋中桌上她备的那一堆东西,还有前不久二人的不欢而散,心口愈发闷闷的难受,不知是愧疚还是其他的。
她枯坐了片刻,忽而想起了什么似的,抬起头问那正在敲门的官兵:“军爷,我夫婿现在何处?我还能再见他一面吗?他是在外边被带走的,我想给他拿些东西。”
官兵看了樊长玉一眼,道:“路上抓的那批已经押往县城去了,正要跟着大军前往卢城,你现在赶去还能不能追的上,就不知道了。”
樊长玉一听,道了谢,把长宁和俞宝儿托付给邻家大娘后,冲进屋里拎起桌上那一包东西,又往里边塞了两包陈皮糖,急急忙忙就往县城去。
她嫌牛车慢,直接找人借了一匹马,赶去县城门口时,却还是晚了一步,县城里先征的那一批兵已经随驻军往卢城去了。
除了征兵名册上的人,闲杂人等依然不能轻易进出清平县。
雪下得极大,樊长玉拎着那一大包东西牵着马站在城门口处,望着城门孔洞外边延伸向远处的官道。
心口的地方闷得厉害,她牵着马一言不发往回走。
路上被人撞到,包袱里的东西散落一地,樊长玉沉默着一样一样捡起来,捡到那两包陈皮糖时,她捻起一颗放进了嘴里。
她想,还好没追上,买的这两包陈皮糖太酸了,不如之前的甜。
便是给言正了,他大抵也是不喜欢吃的。
收拾好东西,樊长玉把包袱挂到马鞍上时,却把头抵在了马鞍上好一会儿。
怎么是这样收场的呢?
她是恼他的,可是连一句道别的话都没说,他就被征兵抓走,她总觉得好像自己亏欠了他。
回镇上时,正好遇上第二批押着新征上来的兵卒往县城去的官兵。
亲眷们一路哭哭啼啼相送,被征兵征上去的人一个个也是眼眶通红,连声让自家人别再送了。
樊长玉发现一把年纪的赵木匠竟然也在人群里。
她没忍住喊:“赵叔,怎地你也要去卢城?”
赵木匠皱巴着一张老脸,嘴里发苦道:“怪老头子选错了行,年轻时当兽医,年老了当木匠,那些军爷说,我去军中,能给战马看病,还能造城防器械。”
官兵们拿着鞭子驱赶着人群快些走。
樊长玉怕赵木匠一把年纪光是赶路就累死在路上,稍作犹豫便道:“赵叔,你把这马牵去!”
官兵见樊长玉走近,本要驱赶,一听说她是要送马,立马睁只眼闭只眼了。
马可是好东西,能驮人又能驮货物,一旦遇上袭击,骑马跑得快指不定还能捡回一条命。
赵木匠推拒:“这马可金贵着呢,哪里使得?”
樊长玉把马的缰绳递给了赵木匠,“您带上吧,包袱里的东西是我给言正准备的,我没追上他,赵叔你若是去了卢城,见到言正,帮我把这些东西给他。”
赵木匠一听,也不在推拒,心中也替这对小夫妻难过,说:“你放心,只要我这把老骨头还活着,一定把东西给你送到。”
樊长玉目送赵木匠走远,才徒步走回了镇上,取了银子结了买马的钱。
去赵大娘家接长宁和俞宝儿时,赵大娘听樊长玉给赵木匠买了匹马,一面哭一面对樊长玉说着感激的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