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后,太子能听到我的心声 第154节(2/3)
新装也不用棉花之类,还听太子妃说毛衣,用羊毛就挺好,这让胤礽又多了些想法。
蒙古部落时刻觊觎着大清入主中原,如果不是打不过,从噶尔丹开始,就该冲击他们边境线了。
噶尔丹作乱,别说是漠西,就连是世代与大清皇室联姻的科尔沁都悄咪咪的联络了噶尔丹。
相对于联姻,他们更愿意恢复曾经成吉思汗时期的荣光。
胤礽在折腾了这许久,才终于将所谓的毛衣和鹅毛、鸭毛大衣给折腾出来,穿上去……哦,也不对,现在大热天呢,穿上去的都是傻子。
只是摸着……看起来就挺舒服,也不知道是不是很暖和。
先安置在一边,索额图派人禀告,粮食快成熟了。
胤礽第一时间就去禀告康熙,纵使不知道真假,但这种喜事儿,还是想第一时间跟自己皇阿玛分享。
这么想的同时,在乾清宫里面对康熙的时候,也是这么说了出来。
听着胤礽这话之后的康熙满是欣慰,胤礽去搜集所谓的高产量农作物的事情,康熙也是知道的,还筹办了什么研究什么水稻,他不懂,但也没阻止。
粮食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农耕社会的帝皇都知道。
别说是帝皇,就是百姓官员们都明白,所以,在胤礽要找什么擅长耕田的老农时,康熙还帮忙找了,还要那种会写字的那种,要记录什么什么……实验来着,反正就是很麻烦。
康熙任由胤礽折腾,在背地里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老父亲。
听着胤礽在收成的这会儿,还能够特地前来找自己一同前往,恨不得将这个喜讯第一时间跟自己这个老父亲说,康熙怎么可能不高兴?
都说天家无父子,简直胡说八道,他跟保成之间的感情,肯定比前朝朱元璋与其太子朱标的好。
“好,好,一起去。”康熙要出门,那自然不可能像胤礽那般仅是带几个人,最起码在暗地里还有不少人暗中保护着。
两人出发时,因为怀着激动与紧张的期待情绪,康熙也没有去找其他皇阿哥一同前往。
索额图在看到皇上也来时,满是激动的上前请安,这一次,皇上定然会嘉奖自己,说不得,自己就可以重返朝堂了。
听着索额图这个心声的胤礽想了一下,是不是还有其他的事情需要叔公去做?重返朝堂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叔公你还是将心思放在自己两个儿子身上吧。
“嗯。”康熙对于索额图的激动没有半点儿的放在心上,更多的是放到了即将要看到的粮食身上,一块块的农田,自然也有农户帮忙种植。
因为此时的粮食作物还没有被宣传出去,并不需要重兵把守着,只是这会儿人倒是不少,毕竟一会儿粮食还得有人挖出来。
如土豆、番薯一类种在地里,他们这些没干过农活的人,自然容易将粮食给弄坏,还请了不少农户过来帮忙。
还有人带了称过来,也不知道能种多少,像皇上跟太子两人这么期待的站在田边,或许……有四石?
再多的,他们就不敢想象了。
就好像现代社会,有人跟你说你的水稻今年亩产能到五万斤,这不是屁话吗?想疯了吧?
从土豆这块田开始,农户一个个的用锄头挖,一锄头下去,然后……一条土豆苗上面一串的土豆被挖了上来。
看着这么大块头的土豆,还这么多个,康熙立马出声,“别用锄头,用手挖,用手挖……”
这,这……“去,去叫户部尚书……六部尚书都叫过来。”
一根苗能占据多少位置?关键是这么多,最起码有六七个,上面那一颗颗的枯了苗的位置间隔不大,这么说来,这一亩地……
立即就起身,过去,用手挖,可不能够破坏了这么大块头的粮食。
“皇阿玛,有小锄头呢……”特地打造的,怎么能够这么没有……点儿皇上的格调呢?
被叫来的六部尚书还有些懵,这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要去庄子?
若不是经常在乾清宫看见的小太监,还以为是在撒谎呢。
等他们到来时,这一块田上,堆满了土豆,农户们都傻眼了,虽然他们帮忙种植,但不知里面产量。
马铃薯本种植在高寒地区,如内蒙,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普及,于18世纪中期才在京津地区广泛种植。(源于搜狗资料)
也就是说,大抵在乾隆年间才被广泛普及,一开始并未成为主粮区,专供于宫廷的外藩食物。
上层的人并没有关注到这个农作物的产量,除非是真的出了什么意外,比如吃死了人,才会让人关注到。
几位尚书看着满满的一堆又一堆的马铃薯,“这些,都是这一亩多左右的地,种出来的粮食吗?”
六部为户部、吏部、礼部、刑部、工部、兵部;户部主管民政部和财政部,但户部尚书可不负责管理民生民政,负责管理收钱和拨款。
这不,已经有人去称了,一个个都有人记录,一边称,一边脸上笑得开心。
记录相加起来,康熙就在那儿看着,转过头问向了胤礽,“这事儿,保成做得好。”
“皇阿玛,这些都是前往西洋之人带回来的高产
蒙古部落时刻觊觎着大清入主中原,如果不是打不过,从噶尔丹开始,就该冲击他们边境线了。
噶尔丹作乱,别说是漠西,就连是世代与大清皇室联姻的科尔沁都悄咪咪的联络了噶尔丹。
相对于联姻,他们更愿意恢复曾经成吉思汗时期的荣光。
胤礽在折腾了这许久,才终于将所谓的毛衣和鹅毛、鸭毛大衣给折腾出来,穿上去……哦,也不对,现在大热天呢,穿上去的都是傻子。
只是摸着……看起来就挺舒服,也不知道是不是很暖和。
先安置在一边,索额图派人禀告,粮食快成熟了。
胤礽第一时间就去禀告康熙,纵使不知道真假,但这种喜事儿,还是想第一时间跟自己皇阿玛分享。
这么想的同时,在乾清宫里面对康熙的时候,也是这么说了出来。
听着胤礽这话之后的康熙满是欣慰,胤礽去搜集所谓的高产量农作物的事情,康熙也是知道的,还筹办了什么研究什么水稻,他不懂,但也没阻止。
粮食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农耕社会的帝皇都知道。
别说是帝皇,就是百姓官员们都明白,所以,在胤礽要找什么擅长耕田的老农时,康熙还帮忙找了,还要那种会写字的那种,要记录什么什么……实验来着,反正就是很麻烦。
康熙任由胤礽折腾,在背地里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老父亲。
听着胤礽在收成的这会儿,还能够特地前来找自己一同前往,恨不得将这个喜讯第一时间跟自己这个老父亲说,康熙怎么可能不高兴?
都说天家无父子,简直胡说八道,他跟保成之间的感情,肯定比前朝朱元璋与其太子朱标的好。
“好,好,一起去。”康熙要出门,那自然不可能像胤礽那般仅是带几个人,最起码在暗地里还有不少人暗中保护着。
两人出发时,因为怀着激动与紧张的期待情绪,康熙也没有去找其他皇阿哥一同前往。
索额图在看到皇上也来时,满是激动的上前请安,这一次,皇上定然会嘉奖自己,说不得,自己就可以重返朝堂了。
听着索额图这个心声的胤礽想了一下,是不是还有其他的事情需要叔公去做?重返朝堂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叔公你还是将心思放在自己两个儿子身上吧。
“嗯。”康熙对于索额图的激动没有半点儿的放在心上,更多的是放到了即将要看到的粮食身上,一块块的农田,自然也有农户帮忙种植。
因为此时的粮食作物还没有被宣传出去,并不需要重兵把守着,只是这会儿人倒是不少,毕竟一会儿粮食还得有人挖出来。
如土豆、番薯一类种在地里,他们这些没干过农活的人,自然容易将粮食给弄坏,还请了不少农户过来帮忙。
还有人带了称过来,也不知道能种多少,像皇上跟太子两人这么期待的站在田边,或许……有四石?
再多的,他们就不敢想象了。
就好像现代社会,有人跟你说你的水稻今年亩产能到五万斤,这不是屁话吗?想疯了吧?
从土豆这块田开始,农户一个个的用锄头挖,一锄头下去,然后……一条土豆苗上面一串的土豆被挖了上来。
看着这么大块头的土豆,还这么多个,康熙立马出声,“别用锄头,用手挖,用手挖……”
这,这……“去,去叫户部尚书……六部尚书都叫过来。”
一根苗能占据多少位置?关键是这么多,最起码有六七个,上面那一颗颗的枯了苗的位置间隔不大,这么说来,这一亩地……
立即就起身,过去,用手挖,可不能够破坏了这么大块头的粮食。
“皇阿玛,有小锄头呢……”特地打造的,怎么能够这么没有……点儿皇上的格调呢?
被叫来的六部尚书还有些懵,这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要去庄子?
若不是经常在乾清宫看见的小太监,还以为是在撒谎呢。
等他们到来时,这一块田上,堆满了土豆,农户们都傻眼了,虽然他们帮忙种植,但不知里面产量。
马铃薯本种植在高寒地区,如内蒙,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普及,于18世纪中期才在京津地区广泛种植。(源于搜狗资料)
也就是说,大抵在乾隆年间才被广泛普及,一开始并未成为主粮区,专供于宫廷的外藩食物。
上层的人并没有关注到这个农作物的产量,除非是真的出了什么意外,比如吃死了人,才会让人关注到。
几位尚书看着满满的一堆又一堆的马铃薯,“这些,都是这一亩多左右的地,种出来的粮食吗?”
六部为户部、吏部、礼部、刑部、工部、兵部;户部主管民政部和财政部,但户部尚书可不负责管理民生民政,负责管理收钱和拨款。
这不,已经有人去称了,一个个都有人记录,一边称,一边脸上笑得开心。
记录相加起来,康熙就在那儿看着,转过头问向了胤礽,“这事儿,保成做得好。”
“皇阿玛,这些都是前往西洋之人带回来的高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