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他不肯和离 第111节(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是嘉禧帝特意交待的。此事不仅会在京中广而告之,还会刊登于邸报之上,发往各州县。
    待书吏们退出去忙,谢元简才让长随的服侍着换下朝服,端起茶盏啜上一口。
    左少尹摇头轻叹:“圣上这一招可真狠……即便太子这次求来了雨,可日后但凡哪里有灾,圣上必会再派太子前去祭祀,就总有能处置太子的时候。”
    右少尹看向谢元简,欲言又止地叫一声“府君”,犹豫片刻,终是开口道:“如今圣上年岁渐长……经此江南叛乱,宁西王想来已无什希望。可平川王昏庸无能,被遣走的肃王同样难当大任,往下的诸皇子也多骄纵蛮横……”
    谢元简却是一抬手,阻住他的话:“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没什么好说。我等……听命行事,不偏不倚即可。”
    他看着亲自挑选出的两位心腹副手,再次重复:“不偏不倚即可。”
    两位少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左少尹起身:“那下官去盯着书吏们写告示,免得他们没领会府君的意思,用词不当。”
    谢元简点头:“有劳。”
    随后,他又转向右少尹:“你昨日是不是摔断了一块玉佩?”
    右少尹一愣——什么玉佩,他没摔玉佩啊。
    谢元简提点道:“不如,拿去让邱家帮忙补一补,听闻他们做金镶玉的技法相当好。”
    右少尹脑子转过几转,恍然大悟:“啊……是的是的,摔断块好玉,扔了可惜,是该补补。既然衙中无事,那下官便偷个闲了。”
    说罢,他起身拱拱手,快步离去。
    谢元简再次举起茶盏啜饮一口,想起家中日渐活泼起来的小儿子,垂眸敛下深沉的目光。
    翌日,白殊骑上白马,与骑着黑马的谢煐并肩去往码头,身后跟着一同前往的薛明芳和贺兰父子。
    此次谢煐依然决定全程走水路。虽说中途会经过被叛军控制的淮南西路的南边、江南东路的西北边,但有泉州水师前来接应,倒是危险不大。不过,考虑到需要在江南各地辗转,这次便连众人习惯的坐骑也一并随船带过去。
    太子出行,码头附近暂时被封锁,谢元简还亲自带人在码头维持秩序。
    白殊和谢煐到时,东宫卫们正在往船上抬东西。这次嘉禧帝开口限定了五百人,因此只有三艘船。
    谢煐跳下马,又将白殊扶下来,目光扫过一旁等候上船的众官员——都是送去两浙东路署理民政的第一批官员。
    打头的还是个熟人——升任御使中丞的曹中丞。
    曹中丞上前给谢煐和白殊见礼:“此次又有幸与太子和楚溪侯同船。”
    白殊对他微微一笑:“先前几次宫宴,都不巧地未遇见曹中丞,现下我得补上一声‘恭喜中丞升职’。”
    曹中丞的话中带上点真诚:“多蒙楚溪侯拿出治疫良策,某也跟着沾光。”
    两边客套过几句,谢元简也上前来给谢煐二人见礼。
    只是,他还未开口,突然有衙役跑步过来,在他耳边低语。
    白殊目光一闪——这衙役也挺眼熟,是上回在永定坊坊门前查他和谢煐车的那一位。看起来,颇得谢元简重用。
    衙役退开,谢元简对两人道:“昨日,圣上下令在安阳各处贴出告示,表明太子与楚溪侯将前往江南祈雨一事。不少百姓得知之后,都连夜赶制祭幡,现下全聚在码头外。太子是否让他们派代表将祭幡送来?”
    白殊和谢煐俱是一愣,不由得对视一眼。
    祭幡是民间祭祀所用之物,每次祭祀中一人只能制一幡,幡上皆落有名讳以表虔诚之心。都说祭祀时用上的幡越多,越容易引起神明的注意,过来聆听祈求。
    谢煐略点过头:“百姓们有心,让人过来吧。”
    衙役跑出去传话,不一会儿,就领着十几个老人过来,每人手中都捧着一大捧祭幡。
    邱大师代表众人上前,对谢煐与白殊躬身:“太子与楚溪侯去救江南百姓,这些,是我们安阳百姓的心意。愿两位此行一切顺遂。”
    白殊赶忙上前相扶。
    谢煐召来东宫卫接幡,亦对这些老人拱手:“孤代江南百姓谢过诸位,也谢过每一位制幡之人。每条祭幡上的名字,孤都会令人记下。待江南度过此次难关,孤便令人刻碑记事,每个名字都会留在碑上。”
    刻碑留名,这是多大的荣耀!老人们顿时喜出望外,赶忙相互扶着回礼。
    曹中丞在旁看着那不计其数的祭幡,心头也禁不住涌起些热意。
    待老人们被衙役领走,一众官员也过来给谢煐和白殊见礼,方才依次登船。
    官船缓缓动起,码头上突然传出一阵阵的欢送声。
    站在甲板上的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衙役们连成一排站在岸边,身后是黑压压一片送别的百姓。
    白殊高举一边手对着岸上挥动,百姓们的呼喊声顿时更响,码头上空依稀回响着“太子殿下”“楚溪侯”“万事顺遂”“佑我大煜”等话。
    直到船慢慢驶远,白殊才放下手,转头看向身旁的谢煐,轻笑着问:“百姓们的期待,是否也算江山的重量?”
    谢煐牵起他的手,凝眸回视着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