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节(2/4)
况李穆还给船行带来了现成的生意——不说有他参股的那些波斯商行,只他自己南下运粮北上贩马的生意,就足够船行撑过创业的初期了——因此,李穆毫不客气地在其中占了七成的股份。
船行成立后,李穆却并没有坐等分红。七月份,在船行的第一笔红利下来后,他拿名下十分之一的股权换了一间制书坊和一间造纸坊(当时阿愁还不知道,她拿来裹眉笔的那种宣纸,便是这家纸行里的出品)。九月的时候,制书坊刚刚有赢利,他又用三分之一的股份,换了间制笔作坊。除此之外,他名下还有一间金银作坊,一间铁器作坊、铜作坊,以及一间琉璃作坊,还有一些首饰作坊。
不过,在来年将近年底时,李穆便将那些看似没什么关联的首饰作坊和铜器铁器作坊都给顶了出去。换来的钱,他又拉了一些波斯商人和其他人共同参股,合伙开了大唐第一家银镜作坊——好吧,阿愁没开金手指,李穆开了。他做出了镜子……
(当然,就跟阿愁的那支眉笔一样,李穆的水银镜也不是像小说里写的那样,随便折腾一下就能出来的。后来阿愁才知道,他为什么会弄来那么多看似不相干的作坊。原来他一直都是有的放矢的,那些作坊里或有制镜用得着的秘方,或有相关的制作工艺……)
李穆做这些事的时候,很是注意了“保密”二字。除了那些农庄全都公开记在他的名下之外,不管是他参股的海外生意,还是漕帮的行船生意,或者其他各色各样的店铺,全都挂在了他奶娘家那三个奶哥哥的名头下。又因从那三人很容易就查到他的身上,他还命那三人各自又找了打掩护的掌柜对外挂了名号。因此,一时间,虽然广陵城里有很多人都知道王府的二十七郎君置办了一些田乡庄铺,却是少有人知道,他名下的产业到底已经到了一个什么规模。
等到来年的三月里,李穆和阿愁合伙开的那间脂粉铺子开张时,田家三兄弟凑在一处给李穆报了一回账,却是惊得三兄弟都傻了眼。平常三人各忙各的,这竟还是头一回知道,他家小郎名下竟已经有这诸许多的产业了……
而更为恐怖的是,初起时,他家小郎竟是连一文钱都没有投进去……
李穆创业后的头一年,当他拔田种花时,曾有许多人笑话他“附庸风雅”,“不知民间疾苦”。等到第二年,李穆试制出香精香油香水,阿愁那里还制出了玫瑰水、丝瓜水等新鲜玩意后,仅只这明面上放着的农庄,就足以叫他挤开那十七郎,一跃成为王府小郎中最有钱的小郎君了。
那些不知道真相的,只当这一切都是宜嘉夫人在后面掌控着。而李穆虽然没有全盘告诉宜嘉夫人他所有的生意,却也告诉了个大概的。知道真相的宜嘉夫人,在托回险些掉到地上的下巴后,立时就毫无保留地把她名下所有产业全都交到了李穆的手上。
当然,紧紧跟上的,还有产业虽然不如宜嘉夫人丰厚,依旧还是“略有薄产”的英太太和洪白两位姑姑。以及,京里某位在宜嘉夫人这里托管了一批财物的贵人……
第八十一章·花间集
又是一年三月三。
城外的风筝飞满天时, 那西凤大街上的一间店铺外, 漫天飞舞的则是鞭炮炸响过后的红纸屑。
等纸屑散尽, 路边捂着耳朵看热闹的行人这才看清这间店的名字——只见那黑漆油亮的门头店招上, 以金漆写着三个古朴的篆字:花间集。
有些读书人见了, 便笑道:“这不是前朝诗集之名吗?难道这是一家书店?”
又有认出落款的, 则纷纷议论道:“是宜嘉夫人提的字呢。”
待众人看到店门处迎宾的,一律都是花样年纪的女伙计时, 大家这才知道, 原来这是一家新开张的脂粉铺子。
大唐百姓自来爱看个热闹, 何况门口招徕生意的女侍们都热情地招呼着——便是不买, 也当是捧个人场了。
而进到店中, 叫众人感觉惊奇的是, 这店里迎门处,竟是没有其他店铺中隔开客人的宽大柜台, 甚至那柜台只小小一角, 缩在墙角里,看着像是单为结账而存在的一般。
不大的店堂里,却是沿墙设着一圈货架。其他脂粉铺子里轻易不会让客人碰的各色胭脂水粉,竟就这么大敞着盖子, 公然陈列在四周的架子上。倒是空着的店堂里,四处散置着一些桌椅茶几, 以供人坐下慢慢挑选那些香膏胭脂。
见有客人进来,那原本垂手立于架子旁的女侍们便会凑上前来低声询问需求。如果客人同意,她们还会打开那些看着就极精致的小瓷瓶小瓷盒, 挖出其中的油膏香脂给客人试用。
这原也没什么惊奇之处,直到有人发现墙边的架子上,放着两种不同的笔状物。
有识货的,顿时便惊呼了起来,“这不是隔壁玉笔阁所出的墨笔吗?!”
这玉笔阁,是紧临着花间集隔壁的一间专营各色毛笔的铺子。其店中新出的一款笔,却是大唐从没有过的,竟是不用墨汁就能写出字来。虽然写出来的字没有毛笔写出来的那般锋回路转,可因携带方便,很是轰动了一时。甚至去年岁供时,宜嘉夫人直接将此物作为贡品献进宫去,因此得了宫中好一笔赏赐。
船行成立后,李穆却并没有坐等分红。七月份,在船行的第一笔红利下来后,他拿名下十分之一的股权换了一间制书坊和一间造纸坊(当时阿愁还不知道,她拿来裹眉笔的那种宣纸,便是这家纸行里的出品)。九月的时候,制书坊刚刚有赢利,他又用三分之一的股份,换了间制笔作坊。除此之外,他名下还有一间金银作坊,一间铁器作坊、铜作坊,以及一间琉璃作坊,还有一些首饰作坊。
不过,在来年将近年底时,李穆便将那些看似没什么关联的首饰作坊和铜器铁器作坊都给顶了出去。换来的钱,他又拉了一些波斯商人和其他人共同参股,合伙开了大唐第一家银镜作坊——好吧,阿愁没开金手指,李穆开了。他做出了镜子……
(当然,就跟阿愁的那支眉笔一样,李穆的水银镜也不是像小说里写的那样,随便折腾一下就能出来的。后来阿愁才知道,他为什么会弄来那么多看似不相干的作坊。原来他一直都是有的放矢的,那些作坊里或有制镜用得着的秘方,或有相关的制作工艺……)
李穆做这些事的时候,很是注意了“保密”二字。除了那些农庄全都公开记在他的名下之外,不管是他参股的海外生意,还是漕帮的行船生意,或者其他各色各样的店铺,全都挂在了他奶娘家那三个奶哥哥的名头下。又因从那三人很容易就查到他的身上,他还命那三人各自又找了打掩护的掌柜对外挂了名号。因此,一时间,虽然广陵城里有很多人都知道王府的二十七郎君置办了一些田乡庄铺,却是少有人知道,他名下的产业到底已经到了一个什么规模。
等到来年的三月里,李穆和阿愁合伙开的那间脂粉铺子开张时,田家三兄弟凑在一处给李穆报了一回账,却是惊得三兄弟都傻了眼。平常三人各忙各的,这竟还是头一回知道,他家小郎名下竟已经有这诸许多的产业了……
而更为恐怖的是,初起时,他家小郎竟是连一文钱都没有投进去……
李穆创业后的头一年,当他拔田种花时,曾有许多人笑话他“附庸风雅”,“不知民间疾苦”。等到第二年,李穆试制出香精香油香水,阿愁那里还制出了玫瑰水、丝瓜水等新鲜玩意后,仅只这明面上放着的农庄,就足以叫他挤开那十七郎,一跃成为王府小郎中最有钱的小郎君了。
那些不知道真相的,只当这一切都是宜嘉夫人在后面掌控着。而李穆虽然没有全盘告诉宜嘉夫人他所有的生意,却也告诉了个大概的。知道真相的宜嘉夫人,在托回险些掉到地上的下巴后,立时就毫无保留地把她名下所有产业全都交到了李穆的手上。
当然,紧紧跟上的,还有产业虽然不如宜嘉夫人丰厚,依旧还是“略有薄产”的英太太和洪白两位姑姑。以及,京里某位在宜嘉夫人这里托管了一批财物的贵人……
第八十一章·花间集
又是一年三月三。
城外的风筝飞满天时, 那西凤大街上的一间店铺外, 漫天飞舞的则是鞭炮炸响过后的红纸屑。
等纸屑散尽, 路边捂着耳朵看热闹的行人这才看清这间店的名字——只见那黑漆油亮的门头店招上, 以金漆写着三个古朴的篆字:花间集。
有些读书人见了, 便笑道:“这不是前朝诗集之名吗?难道这是一家书店?”
又有认出落款的, 则纷纷议论道:“是宜嘉夫人提的字呢。”
待众人看到店门处迎宾的,一律都是花样年纪的女伙计时, 大家这才知道, 原来这是一家新开张的脂粉铺子。
大唐百姓自来爱看个热闹, 何况门口招徕生意的女侍们都热情地招呼着——便是不买, 也当是捧个人场了。
而进到店中, 叫众人感觉惊奇的是, 这店里迎门处,竟是没有其他店铺中隔开客人的宽大柜台, 甚至那柜台只小小一角, 缩在墙角里,看着像是单为结账而存在的一般。
不大的店堂里,却是沿墙设着一圈货架。其他脂粉铺子里轻易不会让客人碰的各色胭脂水粉,竟就这么大敞着盖子, 公然陈列在四周的架子上。倒是空着的店堂里,四处散置着一些桌椅茶几, 以供人坐下慢慢挑选那些香膏胭脂。
见有客人进来,那原本垂手立于架子旁的女侍们便会凑上前来低声询问需求。如果客人同意,她们还会打开那些看着就极精致的小瓷瓶小瓷盒, 挖出其中的油膏香脂给客人试用。
这原也没什么惊奇之处,直到有人发现墙边的架子上,放着两种不同的笔状物。
有识货的,顿时便惊呼了起来,“这不是隔壁玉笔阁所出的墨笔吗?!”
这玉笔阁,是紧临着花间集隔壁的一间专营各色毛笔的铺子。其店中新出的一款笔,却是大唐从没有过的,竟是不用墨汁就能写出字来。虽然写出来的字没有毛笔写出来的那般锋回路转,可因携带方便,很是轰动了一时。甚至去年岁供时,宜嘉夫人直接将此物作为贡品献进宫去,因此得了宫中好一笔赏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