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节(1/4)
然而既然都已经说了,到这时候再想隐瞒也迟了。就是他不说,老爷子知道他住在哪里,直接上门便是,跟去摊子上照顾生意并无分别。
“她在正阳街旁边摆了个摊子,从前专卖卤肉,现在添了许多东西。不过你若要去看,只问胭脂卤肉就是,那一条街上的人都知道。”他无奈的道。
老爷子不乐意了,“谁说我要去看?”
“不去看,你问得这般细致做什么。”赵瑾之根本不信,又道,“见了人,也不必提我。赵姑娘如今尚无婚嫁之念,您心里有个数,别叫她为难。”
“她姓赵?”赵训微微皱眉,“这就有些麻烦了。”
几代乱世下来,同姓不婚这种规矩民间已经不太讲究,但世家大族里,却还是严守的。虽然赵训一直觉得自家这么几口人,算不上世族,但既然在京城,在朝中,就不得不谨守这些规矩。御史台的言官,是连朝臣今日腰间挂的荷包是否合制都能写出一本奏折的,何况还是这种礼之大体。
赵瑾之点头,“不过我问过了,她祖籍在京畿一带,与咱们家没什么关系。”
赵训道,“即便如此,但言官总有话说。”
赵瑾之一笑,“我又不是文臣,一个粗人,哪里耐烦这许多规矩?”
赵训眼睛一瞪,“你倒是一推二五六,到时候他们就要来找我了!说我管教无方、家门不幸,要我来处置此事。”
“祖父与他们打交道多年,想来经验丰富,自然也只能请您老人家多担待了。”赵瑾之笑眯眯的道。如今在朝的这些官员,几乎都是赵训的晚辈,论起引经据典舌战群儒,他会怕谁?
赵训哼了一声,自己也撑不住笑了,“到时候,只怕又是一番热闹。只别吓着你那位赵姑娘才是。”
“这您就不必担忧了。”赵瑾之说,“这点风吹草动,她还不放在眼里。”
“这么厉害?”
“这话我也只能同祖父说了,以赵姑娘之能,成了婚只怕反而是限制了她。我心里也有些拿不准,既怕委屈了她,又怕压不住她。”赵瑾之叹了一口气,脸上终于露出几分属于青年人的羞涩和茫然。
清薇是好,就是太好了,才让他觉得会拿不住。
“压住?”赵训不屑的看了孙子一眼,“你何曾见我压制过你祖母,你父亲压制过你母亲?别听外头那些人胡吹瞎扯,俗话说,妻贤夫祸少,她既有这样的能力,自然也能帮得上你,何必压制?”
到底是年轻气盛,等成了婚自然就会知道了,这怕老婆的男人,才是能成大事的男人!那些庸俗凡人,怎么会懂?
赵瑾之并不知道祖父心里的话,闻言颇为赞同的点头。倘若清薇会为了谁收敛锋芒,她便也就不是赵清薇了。何况在这些事情上,她想必也有自己的想法,并不是赵瑾之自己能说了算的,多想也无益。
现在最要紧的,是要如何把人娶回家。余者往后再想不迟。
祖孙二人又说了一会儿话,那边就有人过来,说是酒菜都已经齐备了,问是送过来,还是到饭厅那边去用。
赵训想了想,对赵瑾之道,“既来了,也陪你二叔和三叔喝几杯。就摆在那边吧。”
“是。”赵瑾之应了,扶着赵训起身,又问,“怎么三叔也在?”
他这位三叔的情况有些复杂,从血缘上看,是嫡亲的三叔,但从身份上看,却只能称为堂叔。
当年老爷子还没发迹之前,家里有个兄弟。只是那时到处都在打仗,百姓民不聊生,这个兄弟未及长大,便夭折了。赵训和弟弟感情极好,这弟弟夭亡时才十来岁,自然没有子嗣,无人祭祀,因此成婚之后,便和夫人商议,将小儿子过继给了弟弟,承继香火。
老夫人做出这个决定之后,到底心疼儿子,当时曾与老爷子约定过,老三这就算是分出去了,他们这一房的东西,按理是没有他的份的,所以就将老太太自己的东西都给了他。
老三赵定勉成婚之后便从赵家搬了出去,逢年过节才有往来。赵瑾之回来是大事,但也不至于大到三叔一家齐齐过来迎接的地步。所以心里不免有些疑惑。
赵训摇头,“你在邱家折腾的好事,你二婶回来之后,闹了好一阵子。这一回你三叔三婶也是她叫来的,怕是想闹起来的时候找个帮衬的。”
“三叔也就来了?”
“怕是想来看看风向。他不为自己打算,总要为孩子们着想。再说还有你三婶。”老爷子说到这些,不免有些烦躁,“你二叔这些年颇不容易,他是个明白人,你看他份上,你二婶那边,也多担待些。”
要说遗憾,赵训一生最遗憾的,自然是长子早逝。但若说可惜,他最可惜的,却是这个次子。
赵定方不聪明,但如果说别人有十分聪明,能用出来六分,那他就是有七分聪明,却七分都用上了。赵训的可惜就可惜在这里,以赵定方的心性和能力,若能在领悟上再多一分,不要多,只要一分,他的八分也就能比得上旁人十分,赵家也就没什么可担忧的了。偏偏聪明这种东西是天生的,怪不得他。
“您放心,我心里都有数。”赵瑾之道。
祖孙两个出了院子,赵训又道,“你二叔的意思,
“她在正阳街旁边摆了个摊子,从前专卖卤肉,现在添了许多东西。不过你若要去看,只问胭脂卤肉就是,那一条街上的人都知道。”他无奈的道。
老爷子不乐意了,“谁说我要去看?”
“不去看,你问得这般细致做什么。”赵瑾之根本不信,又道,“见了人,也不必提我。赵姑娘如今尚无婚嫁之念,您心里有个数,别叫她为难。”
“她姓赵?”赵训微微皱眉,“这就有些麻烦了。”
几代乱世下来,同姓不婚这种规矩民间已经不太讲究,但世家大族里,却还是严守的。虽然赵训一直觉得自家这么几口人,算不上世族,但既然在京城,在朝中,就不得不谨守这些规矩。御史台的言官,是连朝臣今日腰间挂的荷包是否合制都能写出一本奏折的,何况还是这种礼之大体。
赵瑾之点头,“不过我问过了,她祖籍在京畿一带,与咱们家没什么关系。”
赵训道,“即便如此,但言官总有话说。”
赵瑾之一笑,“我又不是文臣,一个粗人,哪里耐烦这许多规矩?”
赵训眼睛一瞪,“你倒是一推二五六,到时候他们就要来找我了!说我管教无方、家门不幸,要我来处置此事。”
“祖父与他们打交道多年,想来经验丰富,自然也只能请您老人家多担待了。”赵瑾之笑眯眯的道。如今在朝的这些官员,几乎都是赵训的晚辈,论起引经据典舌战群儒,他会怕谁?
赵训哼了一声,自己也撑不住笑了,“到时候,只怕又是一番热闹。只别吓着你那位赵姑娘才是。”
“这您就不必担忧了。”赵瑾之说,“这点风吹草动,她还不放在眼里。”
“这么厉害?”
“这话我也只能同祖父说了,以赵姑娘之能,成了婚只怕反而是限制了她。我心里也有些拿不准,既怕委屈了她,又怕压不住她。”赵瑾之叹了一口气,脸上终于露出几分属于青年人的羞涩和茫然。
清薇是好,就是太好了,才让他觉得会拿不住。
“压住?”赵训不屑的看了孙子一眼,“你何曾见我压制过你祖母,你父亲压制过你母亲?别听外头那些人胡吹瞎扯,俗话说,妻贤夫祸少,她既有这样的能力,自然也能帮得上你,何必压制?”
到底是年轻气盛,等成了婚自然就会知道了,这怕老婆的男人,才是能成大事的男人!那些庸俗凡人,怎么会懂?
赵瑾之并不知道祖父心里的话,闻言颇为赞同的点头。倘若清薇会为了谁收敛锋芒,她便也就不是赵清薇了。何况在这些事情上,她想必也有自己的想法,并不是赵瑾之自己能说了算的,多想也无益。
现在最要紧的,是要如何把人娶回家。余者往后再想不迟。
祖孙二人又说了一会儿话,那边就有人过来,说是酒菜都已经齐备了,问是送过来,还是到饭厅那边去用。
赵训想了想,对赵瑾之道,“既来了,也陪你二叔和三叔喝几杯。就摆在那边吧。”
“是。”赵瑾之应了,扶着赵训起身,又问,“怎么三叔也在?”
他这位三叔的情况有些复杂,从血缘上看,是嫡亲的三叔,但从身份上看,却只能称为堂叔。
当年老爷子还没发迹之前,家里有个兄弟。只是那时到处都在打仗,百姓民不聊生,这个兄弟未及长大,便夭折了。赵训和弟弟感情极好,这弟弟夭亡时才十来岁,自然没有子嗣,无人祭祀,因此成婚之后,便和夫人商议,将小儿子过继给了弟弟,承继香火。
老夫人做出这个决定之后,到底心疼儿子,当时曾与老爷子约定过,老三这就算是分出去了,他们这一房的东西,按理是没有他的份的,所以就将老太太自己的东西都给了他。
老三赵定勉成婚之后便从赵家搬了出去,逢年过节才有往来。赵瑾之回来是大事,但也不至于大到三叔一家齐齐过来迎接的地步。所以心里不免有些疑惑。
赵训摇头,“你在邱家折腾的好事,你二婶回来之后,闹了好一阵子。这一回你三叔三婶也是她叫来的,怕是想闹起来的时候找个帮衬的。”
“三叔也就来了?”
“怕是想来看看风向。他不为自己打算,总要为孩子们着想。再说还有你三婶。”老爷子说到这些,不免有些烦躁,“你二叔这些年颇不容易,他是个明白人,你看他份上,你二婶那边,也多担待些。”
要说遗憾,赵训一生最遗憾的,自然是长子早逝。但若说可惜,他最可惜的,却是这个次子。
赵定方不聪明,但如果说别人有十分聪明,能用出来六分,那他就是有七分聪明,却七分都用上了。赵训的可惜就可惜在这里,以赵定方的心性和能力,若能在领悟上再多一分,不要多,只要一分,他的八分也就能比得上旁人十分,赵家也就没什么可担忧的了。偏偏聪明这种东西是天生的,怪不得他。
“您放心,我心里都有数。”赵瑾之道。
祖孙两个出了院子,赵训又道,“你二叔的意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