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节(3/4)
什么?”
赵瑾之将食盒放在桌上,将里面的东西端出来摆好。
素白的盘子底用胡萝卜和葱丝雕成凤凰的形状,因为浸了料酒而微微泛红的的油炸蝗虫摆在上面,周围点缀着蝴蝶形状的胡萝卜和青红椒,看上去颜色亮丽,带着一股油炸出的焦香,引人食欲。
赵瑾之道,“我这道菜,名叫飞黄(蝗)腾达。”
作者有话要说: 继续突然的加更_(:3ゝ∠)_
第59章 百鸟朝凰
讨论了一下午蝗虫如何防治的赵定方对黄这个字已经十分敏感, 闻言立刻抬头去看桌上的菜。
赵训眼神微闪, 捋了捋胡子, 问, “是清薇做的?”
赵瑾之点头,取出筷子分给二人,“这飞蝗还是我下午亲自去抓的, 您二位尝尝味道,给个建议?”
赵定方还在犹豫,赵训已经接过筷子,夹起一只送入口中, 点头道, “香、脆、鲜, 味道不错。加上还有这么好的名字和意头,想来不少人都会对这道菜感兴趣。”
时人不吃蝗虫,不过是没有先例。要说蝗虫长得吓人,螃蟹也未见得好到哪里去, 却也是人人交口称赞的美味。所以, 只要运作的方式得当, 要让这道菜成为所谓“名吃”,让普通人生出兴趣, 主动去吃, 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
尤其还取了个这么好的名字。飞黄腾达,便冲着这么好的意头,也值得尝一尝。
赵定方本来还有些犹疑, 听到父亲这么说,才下了筷子。然后意外的发现,只要不去想这虫子的模样,单把它看作一道菜来评价,滋味确实不错。于是中肯的评价道,“入口爽脆,回味也香,用来佐酒或是零嘴,打发时间是极好的。京城里那些小的茶楼酒肆之中,多的是叫上一碟油炸花生、一壶茶酒,便能坐上一下午的闲汉,这蝗虫比花生米还便宜些。”
而且越是这种闲汉,反倒对飞黄腾达这种不切实际的事情充满幻想,好像自己多有能耐,只是少了机遇,只是机遇来时自己没有看上,否则早就如何如何。
他们都只评价这道菜推广的可能,但实际上,则是赞同了赵瑾之藏在这道菜之后的用意:让百姓们乐意且主动的去食用蝗虫,如此一来,不但能多出一道菜,还能最大限度的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让他们去抓捕蝗虫。
要想好蝗虫灾害的防治办法,上书给皇帝,在朝堂上讨论通过,最后再往下颁行政令,送到各州……这中间间隔的时间太长了。就算朝廷能特事特办,加急处理,至少也需要半个月左右。更别提他们都对廷议的结果并不乐观,恐怕绝大多数官员只会觉得小题大做,根本不愿意同意如此荒唐的提议。
若是如此,朝堂上必然会有一段争执的时间,最后才能得出结论。但时间都浪费在了这上头,等朝廷反应过来时,就迟了。
所以在朝廷还没有动作之时,从民间发动群众是最好的办法。而捕食蝗虫的事,是清薇想出来的推广办法。
当然,光是他们说好还不够。赵瑾之道,“这等美味,虽然出自乡里,也当敬呈御览,让陛下也品尝一番。”
如果虞景也能夸一个好字,那可能都不要他们做什么,民间就会争相效仿了。还有哪些想要讨好皇帝的权贵之家,也会命令下面的人捕捉蝗虫送上来。这样一来,影响更大,效率更高。
不过,皇帝的菜谱都是有数的,偶尔品尝一下民间小食也就罢了,但蝗虫这种东西,若真的送到御前,恐怕御史弹劾的奏章立刻就能堆满长安宫。
——有些人在做实事上没什么作为,抓人小辫子这上头倒是造诣颇深。而且他们不管时势、不管会造成什么结果,越是位高权重,他们盯得越紧,因为这些人每一个都可能成为一名御史的晋身之阶,一旦将一位宰辅级别的大臣踩下去,那么哪怕他只是七品御史,也能立刻声名大噪、青云直上。
这就是言官,绝大多数做实事的大臣看不上他们,却又不得不忌惮他们。所以大部分进入尚书阁的重臣,为了能让自己的政令施行得更顺利,多少都会跟御史台有些往来,一些势大的宰相甚至能够直接掌控御史台。不过这很容易为皇帝所忌讳,大家都不会做得太明显。
赵定方的上位有些特殊,等于是站在了所有文官的对立面。所以从他进入尚书阁之后,几乎每天都有弹劾他的奏折送到长安宫。御史们见了他只会找茬,连一句好话都不会说,更别提是拉拢关系了。
后来虞景的强势倒是让一部分人有了忌惮,开始转变态度。但他们能够改变对皇帝的态度,不代表就能放过赵定方了。或者说正因为在虞景那里失利,就更要在赵定方这里找回来。于是弹劾他的奏折变得更多。
现在赵定方要是将这蝗虫呈给皇帝品尝,弹劾都是轻的,说不定立刻就有御史认为这是侮辱皇帝,主辱臣死,要撞柱自尽了。不管死不死,他们的士林声誉会变得更好,至于赵定方,自然就成了佞幸权臣。
这种影响不光是当下,很有可能还会影响到往后的名声。所以对赵家而言,一旦决定这样做,损失的会是更多的东西。
但赵定方几乎没有犹豫的道,“明日我就将这道菜呈上去。”
赵瑾之将食盒放在桌上,将里面的东西端出来摆好。
素白的盘子底用胡萝卜和葱丝雕成凤凰的形状,因为浸了料酒而微微泛红的的油炸蝗虫摆在上面,周围点缀着蝴蝶形状的胡萝卜和青红椒,看上去颜色亮丽,带着一股油炸出的焦香,引人食欲。
赵瑾之道,“我这道菜,名叫飞黄(蝗)腾达。”
作者有话要说: 继续突然的加更_(:3ゝ∠)_
第59章 百鸟朝凰
讨论了一下午蝗虫如何防治的赵定方对黄这个字已经十分敏感, 闻言立刻抬头去看桌上的菜。
赵训眼神微闪, 捋了捋胡子, 问, “是清薇做的?”
赵瑾之点头,取出筷子分给二人,“这飞蝗还是我下午亲自去抓的, 您二位尝尝味道,给个建议?”
赵定方还在犹豫,赵训已经接过筷子,夹起一只送入口中, 点头道, “香、脆、鲜, 味道不错。加上还有这么好的名字和意头,想来不少人都会对这道菜感兴趣。”
时人不吃蝗虫,不过是没有先例。要说蝗虫长得吓人,螃蟹也未见得好到哪里去, 却也是人人交口称赞的美味。所以, 只要运作的方式得当, 要让这道菜成为所谓“名吃”,让普通人生出兴趣, 主动去吃, 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
尤其还取了个这么好的名字。飞黄腾达,便冲着这么好的意头,也值得尝一尝。
赵定方本来还有些犹疑, 听到父亲这么说,才下了筷子。然后意外的发现,只要不去想这虫子的模样,单把它看作一道菜来评价,滋味确实不错。于是中肯的评价道,“入口爽脆,回味也香,用来佐酒或是零嘴,打发时间是极好的。京城里那些小的茶楼酒肆之中,多的是叫上一碟油炸花生、一壶茶酒,便能坐上一下午的闲汉,这蝗虫比花生米还便宜些。”
而且越是这种闲汉,反倒对飞黄腾达这种不切实际的事情充满幻想,好像自己多有能耐,只是少了机遇,只是机遇来时自己没有看上,否则早就如何如何。
他们都只评价这道菜推广的可能,但实际上,则是赞同了赵瑾之藏在这道菜之后的用意:让百姓们乐意且主动的去食用蝗虫,如此一来,不但能多出一道菜,还能最大限度的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让他们去抓捕蝗虫。
要想好蝗虫灾害的防治办法,上书给皇帝,在朝堂上讨论通过,最后再往下颁行政令,送到各州……这中间间隔的时间太长了。就算朝廷能特事特办,加急处理,至少也需要半个月左右。更别提他们都对廷议的结果并不乐观,恐怕绝大多数官员只会觉得小题大做,根本不愿意同意如此荒唐的提议。
若是如此,朝堂上必然会有一段争执的时间,最后才能得出结论。但时间都浪费在了这上头,等朝廷反应过来时,就迟了。
所以在朝廷还没有动作之时,从民间发动群众是最好的办法。而捕食蝗虫的事,是清薇想出来的推广办法。
当然,光是他们说好还不够。赵瑾之道,“这等美味,虽然出自乡里,也当敬呈御览,让陛下也品尝一番。”
如果虞景也能夸一个好字,那可能都不要他们做什么,民间就会争相效仿了。还有哪些想要讨好皇帝的权贵之家,也会命令下面的人捕捉蝗虫送上来。这样一来,影响更大,效率更高。
不过,皇帝的菜谱都是有数的,偶尔品尝一下民间小食也就罢了,但蝗虫这种东西,若真的送到御前,恐怕御史弹劾的奏章立刻就能堆满长安宫。
——有些人在做实事上没什么作为,抓人小辫子这上头倒是造诣颇深。而且他们不管时势、不管会造成什么结果,越是位高权重,他们盯得越紧,因为这些人每一个都可能成为一名御史的晋身之阶,一旦将一位宰辅级别的大臣踩下去,那么哪怕他只是七品御史,也能立刻声名大噪、青云直上。
这就是言官,绝大多数做实事的大臣看不上他们,却又不得不忌惮他们。所以大部分进入尚书阁的重臣,为了能让自己的政令施行得更顺利,多少都会跟御史台有些往来,一些势大的宰相甚至能够直接掌控御史台。不过这很容易为皇帝所忌讳,大家都不会做得太明显。
赵定方的上位有些特殊,等于是站在了所有文官的对立面。所以从他进入尚书阁之后,几乎每天都有弹劾他的奏折送到长安宫。御史们见了他只会找茬,连一句好话都不会说,更别提是拉拢关系了。
后来虞景的强势倒是让一部分人有了忌惮,开始转变态度。但他们能够改变对皇帝的态度,不代表就能放过赵定方了。或者说正因为在虞景那里失利,就更要在赵定方这里找回来。于是弹劾他的奏折变得更多。
现在赵定方要是将这蝗虫呈给皇帝品尝,弹劾都是轻的,说不定立刻就有御史认为这是侮辱皇帝,主辱臣死,要撞柱自尽了。不管死不死,他们的士林声誉会变得更好,至于赵定方,自然就成了佞幸权臣。
这种影响不光是当下,很有可能还会影响到往后的名声。所以对赵家而言,一旦决定这样做,损失的会是更多的东西。
但赵定方几乎没有犹豫的道,“明日我就将这道菜呈上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