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下岗在家待业。后来再度上岗,到西晋王朝的京城洛阳,担任撰写史书的史官。西晋统一天下,他开始撰写三国历史,完成《三国志》六十五卷。这本书优点很多,因而流传至今,列入正史“二十四史”,成为研究三国的首选史书。这部书是用文言文写成,不适合广大普通读者阅读。到了千年之后的元代末期,罗贯中使用当时的白话来改写。因为属于通俗化的推广,所以取名《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在韩国和日本,直接就叫《三国志》。
    既然罗贯中的书,号称是在对陈寿《三国志》进行通俗化的推广,那么要破解周瑜的人品究竟如何的谜团,直接去查《三国志》不就行了吗?好,彻查《三国志》,从头查到尾,得到如下两点结果:一、周瑜人品“两小无良”的具体情节,包括心眼小,容不下孔明;气量小,“三气周瑜”,他被活活气死;还有无良心,恩将仇报,孔明帮他草船借箭、七星坛借东风,他却派人杀孔明等等,这些在《三国志》中,全都没有记载。二、周瑜的死因,《周瑜传》中明确记载是在出差途中“病卒”。《鲁肃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中所记周瑜临终前给孙权的报告,也说是“道遇暴疾”,即途中突发急病。所以他的死与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
    再将搜索范围,扩大到与三国历史相关的所有现存其他史书,如范晔的《后汉书》、袁宏的《后汉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许嵩的《建康实录》等等,依然是同样的结果。
    查证的结果很清楚:《三国演义》中与周瑜人品心眼小、气量小、无良心等相关的情节描写,在传世的正规史书中,全都没有记载,纯属虚构,不可当真。既然纯属虚构,那么周瑜的人品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呢?
    我们依然还是从《三国志》来考察。陈寿《三国志》笔下的周瑜的人品,归纳起来是三个“大”:大方、大义、大度,可以称为“三大天王”。
    先看第一个大,大方。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人氏,当时的舒县,在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关于周瑜的籍贯,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在舒城县,这是有问题的。因为正史明确记载,东汉的庐江郡之下,只有舒县,而没有舒城县;舒城县最早出现,是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已经是周瑜去世五百多年之后才发生的事了。
    《周瑜传》中记载,他出身高官名门,家中极为富有,年轻时又“长壮有姿貌”,即身高体壮,外貌英俊。总之,他是典型的“高高富帅”一个,比现今大家说的“高富帅”,还多了一个高,高官名门的高。
    但是,当时这位高高富帅,在平时干些什么事儿呢?他并没有胡作非为到处干荒唐事,而是认认真真在干正经事。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虚岁才十六的周瑜,前往北面不远的寿县(今安徽省寿县),去拜访一位叫孙策的非凡人物。不料这一去,就与孙氏家族结下了不解之缘。
    孙策,字伯符,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富阳市)人氏,是孙权的大哥。当时他父亲孙坚,因为在中原讨伐董卓,就将家眷带到接近前方的寿县。周瑜与孙策一见面,彼此就觉得十分投缘。一是志趣相投,都有远大抱负;二是话语相投,双方都十六岁,孙策只大一个月,于是二人结为生死之交。在这里插一句,当时人们计算年龄,都是按照虚岁,而不是实岁来算,史书里面都是这样。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