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2/9)
少将。刘备还当过州一级的行政长官,也就是豫州牧,相当于省部级。随从的关羽,当过偏将军,大体相当于中校;张飞,当过中郎将,相当于少校。
最后还有资历,孔明完全没有从政的工作经验,而刘备已经在官场打拼二十多年了。
如果两人在年龄、地位和资历上大体相当,“三顾草庐”就不会令孔明产生非同寻常的感动作用。只有当受访者的年龄、地位和资历都大大低于来访者时,登门三次才会产生心潮澎湃的动人效果。请问,一个正部级的少将,带着一个中校和一个少校,一连三次去拜访一个毫无工作经验的草根农村青年,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呢?
事实上,从诸葛亮的行文来看,最先强调的就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两句,也就是两者间悬殊的差距;在这之后,才简短提到来访的次数“三顾”。可见他本人心中最受打动的原因,首先还在于刘备没有计较年龄、地位和资历的差距,其次才是来访次数的频繁。因为两者的悬殊差距,属于内在的质量;而拜访的次数,只是外在的数量。内在的质量是主要因素,外在的数量是次要因素。后世说到诸葛亮的被打动,大都只把眼光聚焦在次要因素的数量上,很少注意到主要因素的质量。为何不注意质量?因为质量浓缩在“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两个字当中,而卑鄙这个词汇,现今的含义又发生了巨大变化,变成了品德上的负面评价,于是就把人们的眼睛遮挡住了。今天在这里,算是从人性观察的角度来颠覆一番从而正本清源。
笔者曾经不止一次心生奇想:要是诸葛亮穿越到今天,前往各个职场去求职找工作,会是什么情况呢?很可能都是这样的问答:有学位证书吗?没有;有工作经验吗?没有;有可以拼的爹和妈吗?也没有。哈哈,你是“三无”人员呀,那你请回吧。能够具有刘备那种眼光、判断和勇气的招聘老板,恐怕很难找到。
建安十二年(207),二十七岁的诸葛亮正式出山,从此为刘备奉献一生。那么他出山之后,最早在军事上又做出了哪些突出的业绩呢?他出山后的第一个官职,又怎么会是与传统印象大相径庭的总税务官呢?
诸葛亮最早在军事方面做出的突出业绩,可以从战略和战术两方面去观察。
从战略上说,是他还没有跨出隆中的家门时,就已经为刘备今后以武力开创蜀汉基业,做出了完整的军事设计,这就是《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中,他“隆中对策”的核心部分:“若跨有荆、益,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第一步是设法占领南方的荆州和益州,第二步是兵分两路,以钳形攻势进攻北方的中原。在刘备面前,这是第一次出现了如此清晰的战略设计。从此,这一战略设计,就成为后来刘备军事行动的指导方针。完全可以说,在军事战略上,诸葛亮是刘备的总设计师。
再从战术上说,诸葛亮出山之后的突出业绩,究竟是什么呢?演义小说中,说他一出山就指挥军队作战,如何用兵如神,那其实都虚构。他出山之后的第一件业绩,是出任总税务官,从而为刘备解决了军费筹措的大问题。赤壁之战刚刚结束,诸葛亮就以军师中郎将的身份,负责对零陵、桂阳、长沙三个郡征收赋税,从而充实军事后勤储备。这就是《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所说的“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这军师中郎将,是诸葛亮第一次正式担任的官职,也是刘备最早为他特别设置的职位。官名中的“军师”两个字,把他定性为军队的指导老师;而中郎将,则是当时军官的一种类别。把军队的指导老师都派出来征收赋税,说明了什么?说明开辟军队的财政来源,是当时刘备亟待解决的大问题。赤壁之战获胜之后,刘备占领了荆州南面的四个郡,不仅有了根据地,根据地还很大。根据地很大,开支也就很大。开支怎么解决?只有向当地老百姓收税。这税怎么收?收多少?出了问题怎么处理?不仅要把该收的税统统收上来,还要避免引起民众的暴力抗税,这中间就大有学问了。既然学问深沉,那只有劳烦你这位指导老师出马,才能办得妥当。再说刘备也有借此考察他实际工作能力的意思。诸葛亮也不含糊,他把自己的税务总局,设置在这三个郡的交界地临烝县(今湖南省衡阳市),来了一个现场办公,现场督促进度,现场解决问题,顺顺当当就完成了任务。
不仅当好了总设计师,而且当好了总税务官;既能务虚,又能务实。这就是刚刚出山亮相的诸葛亮。每次读到他的传记,笔者都会心生感慨。此前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诸葛亮,怎么会一出山就表现出非凡的实际工作能力来呢?答案恐怕还是在他的读书方法上。如上所说,他读书的特点是取其精华。而他认同的精华,看来并非是那些零零碎碎的知识片段,而是前人在处理各类社会事务上的有效方法和成功经验。专心把前人的方法和经验学到手,认真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和本领,这就是他的秘诀所在。同时也证明:如果只知道读死书,死读书,最后读成一个只有死知识而没有活能量的迂腐书生,
最后还有资历,孔明完全没有从政的工作经验,而刘备已经在官场打拼二十多年了。
如果两人在年龄、地位和资历上大体相当,“三顾草庐”就不会令孔明产生非同寻常的感动作用。只有当受访者的年龄、地位和资历都大大低于来访者时,登门三次才会产生心潮澎湃的动人效果。请问,一个正部级的少将,带着一个中校和一个少校,一连三次去拜访一个毫无工作经验的草根农村青年,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呢?
事实上,从诸葛亮的行文来看,最先强调的就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两句,也就是两者间悬殊的差距;在这之后,才简短提到来访的次数“三顾”。可见他本人心中最受打动的原因,首先还在于刘备没有计较年龄、地位和资历的差距,其次才是来访次数的频繁。因为两者的悬殊差距,属于内在的质量;而拜访的次数,只是外在的数量。内在的质量是主要因素,外在的数量是次要因素。后世说到诸葛亮的被打动,大都只把眼光聚焦在次要因素的数量上,很少注意到主要因素的质量。为何不注意质量?因为质量浓缩在“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两个字当中,而卑鄙这个词汇,现今的含义又发生了巨大变化,变成了品德上的负面评价,于是就把人们的眼睛遮挡住了。今天在这里,算是从人性观察的角度来颠覆一番从而正本清源。
笔者曾经不止一次心生奇想:要是诸葛亮穿越到今天,前往各个职场去求职找工作,会是什么情况呢?很可能都是这样的问答:有学位证书吗?没有;有工作经验吗?没有;有可以拼的爹和妈吗?也没有。哈哈,你是“三无”人员呀,那你请回吧。能够具有刘备那种眼光、判断和勇气的招聘老板,恐怕很难找到。
建安十二年(207),二十七岁的诸葛亮正式出山,从此为刘备奉献一生。那么他出山之后,最早在军事上又做出了哪些突出的业绩呢?他出山后的第一个官职,又怎么会是与传统印象大相径庭的总税务官呢?
诸葛亮最早在军事方面做出的突出业绩,可以从战略和战术两方面去观察。
从战略上说,是他还没有跨出隆中的家门时,就已经为刘备今后以武力开创蜀汉基业,做出了完整的军事设计,这就是《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中,他“隆中对策”的核心部分:“若跨有荆、益,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第一步是设法占领南方的荆州和益州,第二步是兵分两路,以钳形攻势进攻北方的中原。在刘备面前,这是第一次出现了如此清晰的战略设计。从此,这一战略设计,就成为后来刘备军事行动的指导方针。完全可以说,在军事战略上,诸葛亮是刘备的总设计师。
再从战术上说,诸葛亮出山之后的突出业绩,究竟是什么呢?演义小说中,说他一出山就指挥军队作战,如何用兵如神,那其实都虚构。他出山之后的第一件业绩,是出任总税务官,从而为刘备解决了军费筹措的大问题。赤壁之战刚刚结束,诸葛亮就以军师中郎将的身份,负责对零陵、桂阳、长沙三个郡征收赋税,从而充实军事后勤储备。这就是《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所说的“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这军师中郎将,是诸葛亮第一次正式担任的官职,也是刘备最早为他特别设置的职位。官名中的“军师”两个字,把他定性为军队的指导老师;而中郎将,则是当时军官的一种类别。把军队的指导老师都派出来征收赋税,说明了什么?说明开辟军队的财政来源,是当时刘备亟待解决的大问题。赤壁之战获胜之后,刘备占领了荆州南面的四个郡,不仅有了根据地,根据地还很大。根据地很大,开支也就很大。开支怎么解决?只有向当地老百姓收税。这税怎么收?收多少?出了问题怎么处理?不仅要把该收的税统统收上来,还要避免引起民众的暴力抗税,这中间就大有学问了。既然学问深沉,那只有劳烦你这位指导老师出马,才能办得妥当。再说刘备也有借此考察他实际工作能力的意思。诸葛亮也不含糊,他把自己的税务总局,设置在这三个郡的交界地临烝县(今湖南省衡阳市),来了一个现场办公,现场督促进度,现场解决问题,顺顺当当就完成了任务。
不仅当好了总设计师,而且当好了总税务官;既能务虚,又能务实。这就是刚刚出山亮相的诸葛亮。每次读到他的传记,笔者都会心生感慨。此前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诸葛亮,怎么会一出山就表现出非凡的实际工作能力来呢?答案恐怕还是在他的读书方法上。如上所说,他读书的特点是取其精华。而他认同的精华,看来并非是那些零零碎碎的知识片段,而是前人在处理各类社会事务上的有效方法和成功经验。专心把前人的方法和经验学到手,认真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和本领,这就是他的秘诀所在。同时也证明:如果只知道读死书,死读书,最后读成一个只有死知识而没有活能量的迂腐书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