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节(5/10)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实不然。原因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前面讲吕蒙的时候说到,当时孙权与刘备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其性质是双方核心利益的严重冲突。后来虽然暂时以湘水为界,重新调整地盘,但是核心利益的严重冲突,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关羽个人努力与孙吴搞好关系,作用也不大,该偷袭时孙吴照样要偷袭。倒是刘备应当深刻检讨。首先,他本人进攻曹操的汉中,专门安排首席大臣诸葛亮坐镇后方大本营成都,可见他对镇守后方的重要性,是有充分认识的。那么关羽出兵时,他为何不调派重量级人物,去为关羽镇守后方大本营呢?最合适的人选,就是赵云,不仅忠诚英勇,稳重周密,而且当时并没有特别任务在身,正好有档期,可是刘备却没有这样做。更为严重的是,他把麋芳这样无德无能的角色,委任为南郡太守,去担当为关羽镇守大本营江陵的重任。结果吕蒙的军队刚刚杀到,麋芳就乖乖举手投降,造成整个战局全面逆转。麋芳是谁?刘备小妾麋夫人的兄弟,也就是他的小舅子。其次,刘备不仅用人有点唯亲,而且对战局还盲目乐观。当对方的两位首脑,孙权和曹操,全都亲自赶往前线督战,亲自指挥和调动本国的所有资源,战争机器全速开动的时候,刘备自己却安坐在成都的王府不说,连赵云也不派去帮忙,让关羽在荆州一个人唱独角戏。因此,结论很清楚:是刘备的用人不当和盲目乐观,造成了丢失荆州;而首席辅佐诸葛亮,没有能及时提出建议和提醒,也有一定的责任。
    综合关羽战将型的能耐和主帅型的品质,以及围攻樊城对曹魏产生的巨大影响,他完全应当评为蜀汉战将型名将的第一名,或者仅次于诸葛亮的主帅型名将第二名。这就是历史上关羽的真实形象。
    关羽和张飞死时的年龄,史书都没有明确记载。两人最初追随刘备,是在中平元年(184)镇压黄巾军之时,年龄都应该在二十岁上下。这时刘备的年龄很明确,虚岁二十四。史书记载,关羽比刘备小,却比张飞大几岁。可见这时关羽的年龄应当在二十三岁左右,张飞应当在十九岁左右。根据这样的推断,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死时,应当在虚岁五十八左右。
    刘备开创的蜀汉基业,最为兴盛的顶点,就在建安二十四年(219)的秋天。这时在西边的益州,刘备打下汉中,攻占了益州的全境;在东边的荆州,关羽围攻襄樊,声威震动了曹魏的中原地区:总之,两边都是形势喜人。但是,越是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人就越难保持头脑的清醒。因为喜讯会令人兴奋,兴奋就会失去心境的宁静;而心境失去宁静,思考就不能深远。用诸葛亮自己《诫子书》中的话来说,就是“非宁静无以致远”。因此,如果从自身去总结丢失荆州三郡的教训,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被重大胜利扰乱了心境的宁静,所以没有能够考虑到荆州的隐患。怎样才能保持心境的宁静?古代的哲人提供了“养心”的秘诀,孟子就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要想心境宁静,必须先减少欲念。但是,胜利本来就是一种强烈的欲念,又如何能够减少呢?看来只有对胜利持有通达的态度,既能受得起,又能放得下,才能恢复心境宁静,从而思考深远,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这正是:
    面临胜利须通达,欲上层楼且养心。
    要想知道关羽在文化上演变塑造的形象,请看下节。
    二 文化关公
    三国的众多名将中,只有关羽的情况最特殊,因为他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即历史关公和文化关公。大体说来,从历史关公到文化关公的大变脸,经过了三个方面的演变和塑造,可以归结为三个“化”字:一是在外表和内涵上的完美化;二是在身份和头衔上的帝王化;三是在定位和本领上的神灵化。那么这三方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是什么原因推动了这三方面进程的发生?最后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这一结果又有哪些特点呢?
    先说外表和内涵上的完美化过程。在这方面,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虽然时间不是最早的,然而美化却是最全面的,所以作用也是最大的。书中树立起来的正面人物,君主群体的第一位是刘备,文臣群体的第一位是孔明。而武将群体的第一位,则非关羽莫属。证据在哪里呢?
    首先是文字的分量。《三国演义》描写关羽的文字分量,远远领先于其他三国武将。在现今通行本的全书一百二十回中,关羽的名字和头衔,出现在回目的标题上,从而可以一眼判断该回目就是以关羽为主要角色的,比如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第二十六回“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之类;以及关羽的名字虽然没有出现在回目的标题中,然而正文内容实际上是以关羽为主要角色的,如第二十八回“斩蔡阳兄弟释疑”之类,总共就有十四回之多。而其他三国武将,甚至是名将,最多只有几回。
    其次是文字的内容。《三国演义》文字的内容,对关羽进行了全面的美化,这比文字的分量更加值得注意。
    先看外表。开篇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对刘关张三人的外表都有描绘,其中关羽是:“身长九尺,髯长二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