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节(1/7)
张辽字文远,东汉并州雁门郡马邑县人氏。马邑县,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史书上说,他家原本姓聂,三个耳的聂,后来为了避开仇家,改姓张了。当时因为种种原因,改姓的很多,是社会风俗中值得注意的社会风俗现象。这马邑县接近北方边关,民风尚武,所以张辽年轻时就武艺超群,力量出众。他的大同乡吕布,也是同样情况。并州的刺史丁原,就是吕布最初的上司,看中了张辽,让他当了领兵将领。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张辽先是被董卓收编。董卓被吕布杀死,他又变成吕布的部下。吕布被董卓的残余势力赶出长安,张辽也跟着吕布跑到东边的徐州安身。建安三年(198),吕布被曹操消灭,张辽成了曹操手下战将,从此效力二十五个年头,直到黄初三年(222)病死在前线。
一进曹操的企业公司,张辽马上就给老板献上了一份见面礼,礼品的名称叫做“孤胆劝降昌狶”。当时的徐州,有多股武装势力盘踞。吕布在徐州当家的时候,他们拥护吕布。吕布被曹操消灭后,他们就面临两难的选择:追随曹操,害怕曹操追究过去的污点;对抗曹操,又害怕遭到吕布那样被消灭的下场。而这些武装首领中,有一个昌狶,盘踞在东海郡,他的大本营,就设在三公山的山上。三公山,在今山东省郯城县东北。曹操派遣张辽,与夏侯渊一同前去围剿。激战几个月,张辽的刀把子没有拿下昌狶,倒是他的嘴皮子把昌狶拿下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细心的张辽沿着包围圈视察,发觉对方射出来的利箭渐渐稀少了不说,那站在高处的昌狶,还一直用眼睛注视着自己。张辽就向夏侯渊说:“昌狶这种表现,说明他心里边正在为难,是继续打还是投降。我想同他搭话,或许可以诱导他投降。”于是他走上前去,高声叫道:“曹公有命令,让我张辽向你们传达!”昌狶果然走上前来,与张辽对话。张辽隔着包围圈,向昌狶说道:“曹公神明威武,正在用德泽团结四方,先来投诚的将会受到重大奖励!”昌狶终于同意投降,张辽竟然单身一人,进了三公山上对方的营寨,到昌狶的家中与其亲属见面。昌狶非常放心和高兴,就随同张辽去见曹操。曹操重赏昌狶之后,又派昌狶回去,为自己镇守东海郡。
张辽拿下昌狶,一靠胆大,二靠心细,三靠软硬兼施。曹操看出他是当优秀将领的好材料,从此重点培养。接下来,他又建立了一场更辉煌的战功,这是什么战功呢?
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为了安定北方,统领大军前往幽州,去征服强大的乌丸族武装力量。这乌丸族是当时幽州的草原民族,铁骑兵团极为骁悍,所向无敌。袁绍被曹操打败之后,他的儿子袁尚、袁熙,跑到乌丸族那里去躲避,两股势力结合,曹操很不放心,于是亲自动了手。
乌丸族武装力量活动的中心,是在柳城,在今辽宁省朝阳市。从华北平原前往柳城,最为近便的道路,是从东北方向,经过现今河北秦皇岛一带的滨海地区。但是在当时,这条道路在夏天和秋天,经常因为天降暴雨而被洪水淹没,根本无法通行。最初曹操不了解情况,就走了这条道路。等到他在碣石山上大发诗兴,吟诵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不朽名篇《观沧海》之后,七月间的洪水已经将前面的道路变成一片汪洋。好在他找到一位当地的高人,名叫田畴,来当自己的向导。这田畴极为熟悉当地情况,就带领曹操改走另外一条小路:这条路先往北,翻越卢龙塞,也就是现今河北省迁西县东北喜峰口一带的边塞;然后再转向东北,就可以直达柳城。曹操依计而行,大军来到距离柳城只有二百里路时,才被对方发觉。乌丸族首领蹋顿,立即出动几万骑兵,赶向西边应战。此时此刻,张辽作精彩表演的机会就来临了。
这年八月,双方在白狼山陡然相遇。白狼山,即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自治县的白鹿山。曹操站在山上,望见对方黑压压的骑兵飞驰而来,一望无边,心想今天必有一场恶战。正在思考对策之时,张辽走上前来,主动请战,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曹操马上下定决心,当场任命张辽为先锋,还把自己手中的指挥旗,当时叫做“麾”,亲手交给张辽。这杆指挥旗是军队指挥大权的标志,平常都是曹操自己紧握在手里,指挥千军万马,很少交给别人。今天把它交给张辽,就是把全军的胜负放在他的肩上。
张辽深感重任在肩,却很有信心。为什么有信心?“三国探客”告诉你。因为胆大而又心细的他,刚才在山上已经作了周密的观察和考虑:对方的骑兵虽然铺天盖地,但是并没有严密合理的阵势和队形,松松散散我行我素,缺乏相互配合和支持。这样的队伍,不仅形不成整体的战斗力,而且一旦局部遭受重大的打击,就会出现全盘的混乱。因此,对方人数虽多,却并不可怕。正是心中有了底,他才会去主动请战;曹操也正是有了同样的观感,也才会断然下令发起猛攻。
这一年的张辽三十九岁,体力精力正当旺盛不说,沙场上又身经百战,经验也正丰富。只见他手中挥动指挥旗,策马如飞,带领精锐铁骑兵团,向敌军最为薄弱和混乱的地方冲锋:哪里薄弱就打到哪里,哪里混乱就打到哪里。这种正规而
一进曹操的企业公司,张辽马上就给老板献上了一份见面礼,礼品的名称叫做“孤胆劝降昌狶”。当时的徐州,有多股武装势力盘踞。吕布在徐州当家的时候,他们拥护吕布。吕布被曹操消灭后,他们就面临两难的选择:追随曹操,害怕曹操追究过去的污点;对抗曹操,又害怕遭到吕布那样被消灭的下场。而这些武装首领中,有一个昌狶,盘踞在东海郡,他的大本营,就设在三公山的山上。三公山,在今山东省郯城县东北。曹操派遣张辽,与夏侯渊一同前去围剿。激战几个月,张辽的刀把子没有拿下昌狶,倒是他的嘴皮子把昌狶拿下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细心的张辽沿着包围圈视察,发觉对方射出来的利箭渐渐稀少了不说,那站在高处的昌狶,还一直用眼睛注视着自己。张辽就向夏侯渊说:“昌狶这种表现,说明他心里边正在为难,是继续打还是投降。我想同他搭话,或许可以诱导他投降。”于是他走上前去,高声叫道:“曹公有命令,让我张辽向你们传达!”昌狶果然走上前来,与张辽对话。张辽隔着包围圈,向昌狶说道:“曹公神明威武,正在用德泽团结四方,先来投诚的将会受到重大奖励!”昌狶终于同意投降,张辽竟然单身一人,进了三公山上对方的营寨,到昌狶的家中与其亲属见面。昌狶非常放心和高兴,就随同张辽去见曹操。曹操重赏昌狶之后,又派昌狶回去,为自己镇守东海郡。
张辽拿下昌狶,一靠胆大,二靠心细,三靠软硬兼施。曹操看出他是当优秀将领的好材料,从此重点培养。接下来,他又建立了一场更辉煌的战功,这是什么战功呢?
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为了安定北方,统领大军前往幽州,去征服强大的乌丸族武装力量。这乌丸族是当时幽州的草原民族,铁骑兵团极为骁悍,所向无敌。袁绍被曹操打败之后,他的儿子袁尚、袁熙,跑到乌丸族那里去躲避,两股势力结合,曹操很不放心,于是亲自动了手。
乌丸族武装力量活动的中心,是在柳城,在今辽宁省朝阳市。从华北平原前往柳城,最为近便的道路,是从东北方向,经过现今河北秦皇岛一带的滨海地区。但是在当时,这条道路在夏天和秋天,经常因为天降暴雨而被洪水淹没,根本无法通行。最初曹操不了解情况,就走了这条道路。等到他在碣石山上大发诗兴,吟诵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不朽名篇《观沧海》之后,七月间的洪水已经将前面的道路变成一片汪洋。好在他找到一位当地的高人,名叫田畴,来当自己的向导。这田畴极为熟悉当地情况,就带领曹操改走另外一条小路:这条路先往北,翻越卢龙塞,也就是现今河北省迁西县东北喜峰口一带的边塞;然后再转向东北,就可以直达柳城。曹操依计而行,大军来到距离柳城只有二百里路时,才被对方发觉。乌丸族首领蹋顿,立即出动几万骑兵,赶向西边应战。此时此刻,张辽作精彩表演的机会就来临了。
这年八月,双方在白狼山陡然相遇。白狼山,即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自治县的白鹿山。曹操站在山上,望见对方黑压压的骑兵飞驰而来,一望无边,心想今天必有一场恶战。正在思考对策之时,张辽走上前来,主动请战,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曹操马上下定决心,当场任命张辽为先锋,还把自己手中的指挥旗,当时叫做“麾”,亲手交给张辽。这杆指挥旗是军队指挥大权的标志,平常都是曹操自己紧握在手里,指挥千军万马,很少交给别人。今天把它交给张辽,就是把全军的胜负放在他的肩上。
张辽深感重任在肩,却很有信心。为什么有信心?“三国探客”告诉你。因为胆大而又心细的他,刚才在山上已经作了周密的观察和考虑:对方的骑兵虽然铺天盖地,但是并没有严密合理的阵势和队形,松松散散我行我素,缺乏相互配合和支持。这样的队伍,不仅形不成整体的战斗力,而且一旦局部遭受重大的打击,就会出现全盘的混乱。因此,对方人数虽多,却并不可怕。正是心中有了底,他才会去主动请战;曹操也正是有了同样的观感,也才会断然下令发起猛攻。
这一年的张辽三十九岁,体力精力正当旺盛不说,沙场上又身经百战,经验也正丰富。只见他手中挥动指挥旗,策马如飞,带领精锐铁骑兵团,向敌军最为薄弱和混乱的地方冲锋:哪里薄弱就打到哪里,哪里混乱就打到哪里。这种正规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