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2/5)
“唯才是举”,改由士族垄断官吏选拔权。刚开始,中正官评定士人尚依据德行、才学、家世三项考量,久而久之,士大夫为了维护自家利益,将家世这项指标的重要度定得越来越高,最终发展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此时此刻,陈群当然不会想到,他这一番作为竟给全天下士族带来长达四百年的巨大利益,而他自己更成为左右历史进程的关键性人物。
曹丕拿九品中正制取悦士族,颍川陈氏、河内司马氏等世家豪门都因此捡了大便宜,作为利益交换,士大夫频频向皇帝刘协施压。
公元220年12月,刘协终于扛不住压力宣布退位,将皇帝宝座拱手让给了曹丕。延续四百多年的汉朝就这样被取而代之了。曹丕如愿以偿从邺城搬到洛阳,从此,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朝代——魏朝。
接下来,曹丕将做出一系列大动作,所作所为只为一个目的——稳固皇权、压制臣权。
曹丕的布局
士大夫沉寂多年后,借由陈群的九品中正制越来越多地掌握政治话语权,算是重新崛起。在朝廷里,他们代表臣权势力,与之相对的,则是曹丕的皇权。曹丕是个强势皇帝,自然不会坐视臣权坐大不闻不问,他早想好了对策。
这里,很有必要介绍一下汉朝至魏朝权力架构的演变。西汉初期,经由萧何、曹参二位著名丞相的经营,相权越来越重,大有压过皇权的势头。汉武帝刘彻时开始刻意削弱相权,他将丞相职权一分为三,逐渐向三公制过渡。东汉时代,光武帝刘秀进一步削弱三公权力,为此,他创立了总揽政务的尚书台。尚书台中的大员包括最高统领尚书令、左仆射、右仆射(尚书令的两个副手)以及分管吏、民、军、后勤、外交的五位专属尚书。可后来,尚书台的权力又发展到不可控的地步,颍川名门荀氏的大佬荀彧作为东汉末年最牛的尚书令曾一度令曹操忌惮三分。
曹操为独揽大权重新恢复丞相制,曹操、曹丕父子亲自担任汉朝丞相。可汉朝既然都恢复了丞相制,作为汉朝藩国的魏国自不能搞特例,于是,资历甚高的重臣钟繇也当上了魏国丞相。
曹丕称帝后,为削弱臣权,首先宣布废除丞相制,恢复三公制。钟繇一下子被打回到三公,成了徒具虚名没有实权的荣誉重臣。
顺带讲讲钟繇。这位祖籍颍川的老牌士大夫,想当年是曹操麾下第一任关中都督(统领关中军权)。后来,曹操把关中军权交到亲信夏侯渊手上,钟繇官拜魏国丞相。可就在一年前,一个名叫魏讽的愤青阴谋发动政变,由于魏讽早先被钟繇举荐,钟繇受牵连遭罢免,这件事很可能是曹操、曹丕父子为削弱钟家势力采取的手段,以及让魏国由丞相制向三公制过渡所做的铺垫。曹丕继位后,钟繇虽被起用,但自从他登上三公高位,也就彻底和军政大权说拜拜了。再提一句钟繇在书法界的崇高地位。他堪称史上隶书最权威的巨匠,并创造出小楷。根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传授笔法人名》中的说法,钟繇书法传承自蔡邕、蔡文姬(蔡琰字文姬)父女,一个世纪后,钟繇的书法精髓被东晋书法奇才王羲之习得。钟繇与王羲之齐名,史称“钟王”。关于王羲之其人,在讲到东晋时还是个重要角色。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完全沦为供那些声名显赫的老臣养老用的官位,尚书台重新成为最重要的行政机构。曹丕让他昔日的铁杆太子党陈群担任尚书令,这也是过往绝大多数强势皇帝的做法——让自己的亲信近臣打理尚书台政务。可仅仅这样还不够。由于人对权力的执着本性,那些原本深受皇恩的近臣一旦掌了权也就变了心,他们会越来越独立,最后难以控制。
曹丕使出了撒手锏。他创建了一个足以跟尚书台分庭抗礼的新机构——中书省。中书省相当于皇帝自己的秘书部门,主要负责撰写、颁布诏书,用来分割尚书台权力。由此,尚书台再不能凡事自己说了算。
中书省有两个最高统领,分别是中书监和中书令。至于魏国初建时中书监和中书令由何人担任,这里先卖个关子,在很久以后,这两位中书省大员将成为左右魏国命运的关键人物。补充一句,无论是中书监、中书令,还是尚书令,他们的品阶都不高,比起年俸一万石(古代容量单位,代表朝廷给官员发放谷米薪资的额度)的三公和年俸二千石的九卿,尚书令仅年俸一千石,中书监和中书令更低,仅六百石。可三公九卿基本没什么权,尚书台和中书省却是权力核心,也即是说,低级官员掌权,高级官员养尊,这是古代官僚系统一个相当普遍的格局,目的同样是为平衡臣子权力。
另外,曹丕还让极少亲信重臣担任录尚书事。按照正常程序,皇帝别说插手尚书台政务,就连尚书台的门槛都不能随便迈,可担任录尚书事的重臣却能直接进入尚书台参与政务决策,他们相当于皇帝插手尚书台政务的中间人。
以上,便是曹丕为了巩固皇权、限制臣权所做出的努力。
陈群帮曹丕赢得皇位,又给全天下士族卖了个大大的人情,官运自是飞黄腾达。他不仅担任尚书令,更手握皇宫禁卫军兵权,吃香的喝辣的,可以说是曹丕称帝的最大受益者。而司马懿和司马孚这对
此时此刻,陈群当然不会想到,他这一番作为竟给全天下士族带来长达四百年的巨大利益,而他自己更成为左右历史进程的关键性人物。
曹丕拿九品中正制取悦士族,颍川陈氏、河内司马氏等世家豪门都因此捡了大便宜,作为利益交换,士大夫频频向皇帝刘协施压。
公元220年12月,刘协终于扛不住压力宣布退位,将皇帝宝座拱手让给了曹丕。延续四百多年的汉朝就这样被取而代之了。曹丕如愿以偿从邺城搬到洛阳,从此,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朝代——魏朝。
接下来,曹丕将做出一系列大动作,所作所为只为一个目的——稳固皇权、压制臣权。
曹丕的布局
士大夫沉寂多年后,借由陈群的九品中正制越来越多地掌握政治话语权,算是重新崛起。在朝廷里,他们代表臣权势力,与之相对的,则是曹丕的皇权。曹丕是个强势皇帝,自然不会坐视臣权坐大不闻不问,他早想好了对策。
这里,很有必要介绍一下汉朝至魏朝权力架构的演变。西汉初期,经由萧何、曹参二位著名丞相的经营,相权越来越重,大有压过皇权的势头。汉武帝刘彻时开始刻意削弱相权,他将丞相职权一分为三,逐渐向三公制过渡。东汉时代,光武帝刘秀进一步削弱三公权力,为此,他创立了总揽政务的尚书台。尚书台中的大员包括最高统领尚书令、左仆射、右仆射(尚书令的两个副手)以及分管吏、民、军、后勤、外交的五位专属尚书。可后来,尚书台的权力又发展到不可控的地步,颍川名门荀氏的大佬荀彧作为东汉末年最牛的尚书令曾一度令曹操忌惮三分。
曹操为独揽大权重新恢复丞相制,曹操、曹丕父子亲自担任汉朝丞相。可汉朝既然都恢复了丞相制,作为汉朝藩国的魏国自不能搞特例,于是,资历甚高的重臣钟繇也当上了魏国丞相。
曹丕称帝后,为削弱臣权,首先宣布废除丞相制,恢复三公制。钟繇一下子被打回到三公,成了徒具虚名没有实权的荣誉重臣。
顺带讲讲钟繇。这位祖籍颍川的老牌士大夫,想当年是曹操麾下第一任关中都督(统领关中军权)。后来,曹操把关中军权交到亲信夏侯渊手上,钟繇官拜魏国丞相。可就在一年前,一个名叫魏讽的愤青阴谋发动政变,由于魏讽早先被钟繇举荐,钟繇受牵连遭罢免,这件事很可能是曹操、曹丕父子为削弱钟家势力采取的手段,以及让魏国由丞相制向三公制过渡所做的铺垫。曹丕继位后,钟繇虽被起用,但自从他登上三公高位,也就彻底和军政大权说拜拜了。再提一句钟繇在书法界的崇高地位。他堪称史上隶书最权威的巨匠,并创造出小楷。根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传授笔法人名》中的说法,钟繇书法传承自蔡邕、蔡文姬(蔡琰字文姬)父女,一个世纪后,钟繇的书法精髓被东晋书法奇才王羲之习得。钟繇与王羲之齐名,史称“钟王”。关于王羲之其人,在讲到东晋时还是个重要角色。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完全沦为供那些声名显赫的老臣养老用的官位,尚书台重新成为最重要的行政机构。曹丕让他昔日的铁杆太子党陈群担任尚书令,这也是过往绝大多数强势皇帝的做法——让自己的亲信近臣打理尚书台政务。可仅仅这样还不够。由于人对权力的执着本性,那些原本深受皇恩的近臣一旦掌了权也就变了心,他们会越来越独立,最后难以控制。
曹丕使出了撒手锏。他创建了一个足以跟尚书台分庭抗礼的新机构——中书省。中书省相当于皇帝自己的秘书部门,主要负责撰写、颁布诏书,用来分割尚书台权力。由此,尚书台再不能凡事自己说了算。
中书省有两个最高统领,分别是中书监和中书令。至于魏国初建时中书监和中书令由何人担任,这里先卖个关子,在很久以后,这两位中书省大员将成为左右魏国命运的关键人物。补充一句,无论是中书监、中书令,还是尚书令,他们的品阶都不高,比起年俸一万石(古代容量单位,代表朝廷给官员发放谷米薪资的额度)的三公和年俸二千石的九卿,尚书令仅年俸一千石,中书监和中书令更低,仅六百石。可三公九卿基本没什么权,尚书台和中书省却是权力核心,也即是说,低级官员掌权,高级官员养尊,这是古代官僚系统一个相当普遍的格局,目的同样是为平衡臣子权力。
另外,曹丕还让极少亲信重臣担任录尚书事。按照正常程序,皇帝别说插手尚书台政务,就连尚书台的门槛都不能随便迈,可担任录尚书事的重臣却能直接进入尚书台参与政务决策,他们相当于皇帝插手尚书台政务的中间人。
以上,便是曹丕为了巩固皇权、限制臣权所做出的努力。
陈群帮曹丕赢得皇位,又给全天下士族卖了个大大的人情,官运自是飞黄腾达。他不仅担任尚书令,更手握皇宫禁卫军兵权,吃香的喝辣的,可以说是曹丕称帝的最大受益者。而司马懿和司马孚这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