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2/4)
荆州,这才赶跑了吴军。“陈公举荐何人?”
“臣要举荐的人,正是骠骑将军司马懿!他与前任统帅夏侯尚是儿女亲家,又在半年前亲临荆州大获全胜,实在是镇守荆州的不二人选。”
曹叡嘴角微翘,竟没忍住笑意。你为何不毛遂自荐?他很想这么问,但他知道,如果这样问肯定弄得陈群下不来台,估计会把陈群逼到说“老臣实在不是打仗这块料”的尴尬境地。同时,曹叡更清楚陈群举荐司马懿的真正意图——把司马懿赶出尚书台,他自己好独揽尚书台政权。
陈群和司马懿的斗争,除了二人共为录尚书事这个原因外,还掺杂着地缘派系因素。
陈群祖籍豫州颍川郡,位于黄河以南,以他的地位,绝对称得上是(黄河)南派士族的精神领袖,另外,自九品中正制施行后,越来越多的士族吃到这个政策的甜头,使得陈群的影响力快速辐射到黄河以北。司马懿祖籍司隶州河内郡,位于黄河以北,由于他的官位拔到和陈群比肩的程度,他也顺理成章变成北派士族的精神领袖。但论及政治影响力,司马懿跟陈群相去甚远。
曹叡虽然对此心知肚明,但陈群所说的南战区统帅空缺问题的确存在,而他举荐司马懿的理由同样无懈可击。
此时曹真在旁。曹叡转头问曹真道:“大将军也说说,陈公所言是否妥当?”曹真是皇室重臣,在他看来,陈群和司马懿无非是南北两派士族争权夺利,而无论是士族内斗,还是尚书台政务都跟他没半点关系,自己正乐得作壁上观看个热闹。
“臣也觉得陈公所言在理,不过这事还须在朝廷上共议,看看群臣的态度。”
翌日,朝臣正式上疏举荐司马懿任荆豫都督。陈群自然不会直接出面。
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司马懿则保持沉默,谨慎观察着局势。朝堂上就这么吵吵嚷嚷了好一会儿,陈群终于决定从幕后走向幕前。
“臣也觉得司马公才堪大任,若说司马公做不了荆豫都督,恐怕这重任就没第二个人能担当得了了。”话音落地,局面开始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同僚向陈群靠拢。
眼下,魏国的士族(包括司马家族在内)十有八九都是九品中正制的受益者,陈群是当之无愧的士大夫领袖。司马懿就算再不爽也不敢跟陈群公开翻脸。他知道自己是无论如何都拗不过了。
司马懿缓缓起身,平静地说了句:“臣责无旁贷。”
公元227年7月,司马懿卸去录尚书事职权,转任荆豫都督。
司马懿离京令陈群一家独大,成为朝廷里执掌政权的最高重臣。
而此刻,司马懿虽然一万个舍不得尚书台,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担任荆豫都督不仅是他仕途的一个新起点,更成为魏国历史上至为关键的一笔,自魏国初建以来,一直由曹氏、夏侯氏担任三大主战区统帅的传统到现在终于打破了。
兵贵神速
公元228年春天,荆州西北部,新城郡上庸城内一片骚乱。
魏国新城太守孟达正加紧部署着城防。准确地说,他已经不属于魏国,而是归顺了蜀国。
八年前,孟达从蜀国叛逃到魏国,后官拜魏国新城太守,现在又暗通蜀国发起叛乱,全因他在魏国实在混不下去。近两年,一直罩着他的前荆州牧夏侯尚病故,赏识他的魏文帝曹丕又驾崩,他仅有的两大靠山全没了。如今,早就看他一百个不顺眼的司马懿却成了他新的顶头上司。
而孟达最终下定决心反叛,则是因为他与蜀国丞相诸葛亮联络的信使刚刚被魏国人截获。
事情败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但孟达并不太担心。他算准了日期,胸有成竹。
他在给诸葛亮的信中写道:“司马懿的驻地宛城离洛阳有八百里,离上庸城一千二百里,若获悉我反叛,自当上奏朝廷,奏表往返要三十天时间,等率军真开到上庸的时候城防早已修建完成。何况上庸地势险峻,司马懿必不敢亲自来,若派遣偏将到此,我也没什么好怕的。”
给诸葛亮的信刚发出,孟达就接到了司马懿寄来的信:“将军对国家的忠心天地可鉴。近日,有传闻说将军串通蜀国,料想这肯定是诸葛亮拙劣的离间计,我若信了,岂非让天下人笑掉大牙不成?”
孟达笑了。
司马懿仍被蒙在鼓里。自己至少有三十天时间筹备。
仅仅过了八天,孟达就笑不出来了。他站在上庸城头,望见了远处铺天盖地而来的魏军。不多时,魏军开到近前,鲜明的旗帜已清晰可见。旗帜上写着大大的“司马”两个字。
司马懿亲自来了,而且来得这么快。显然,他在上奏朝廷后并没有愚蠢地等待朝廷下达诏书即开始千里疾行。
上庸城防离完成还早得很,城外只搭建了一圈单薄的木栅栏。
“冲过木栅,全军攻城!”司马懿火速下令。
孟达只能据城死守,他唯一的希望就是拖延时日,等待蜀国援军的到来。
来不及了。
他发去向蜀国求援的信已经晚了时日。他更不知道的是,蜀国丞相诸葛亮出于地理因素等诸多考虑,早将战略方向定在北部雍州而非荆州,即便派出援
“臣要举荐的人,正是骠骑将军司马懿!他与前任统帅夏侯尚是儿女亲家,又在半年前亲临荆州大获全胜,实在是镇守荆州的不二人选。”
曹叡嘴角微翘,竟没忍住笑意。你为何不毛遂自荐?他很想这么问,但他知道,如果这样问肯定弄得陈群下不来台,估计会把陈群逼到说“老臣实在不是打仗这块料”的尴尬境地。同时,曹叡更清楚陈群举荐司马懿的真正意图——把司马懿赶出尚书台,他自己好独揽尚书台政权。
陈群和司马懿的斗争,除了二人共为录尚书事这个原因外,还掺杂着地缘派系因素。
陈群祖籍豫州颍川郡,位于黄河以南,以他的地位,绝对称得上是(黄河)南派士族的精神领袖,另外,自九品中正制施行后,越来越多的士族吃到这个政策的甜头,使得陈群的影响力快速辐射到黄河以北。司马懿祖籍司隶州河内郡,位于黄河以北,由于他的官位拔到和陈群比肩的程度,他也顺理成章变成北派士族的精神领袖。但论及政治影响力,司马懿跟陈群相去甚远。
曹叡虽然对此心知肚明,但陈群所说的南战区统帅空缺问题的确存在,而他举荐司马懿的理由同样无懈可击。
此时曹真在旁。曹叡转头问曹真道:“大将军也说说,陈公所言是否妥当?”曹真是皇室重臣,在他看来,陈群和司马懿无非是南北两派士族争权夺利,而无论是士族内斗,还是尚书台政务都跟他没半点关系,自己正乐得作壁上观看个热闹。
“臣也觉得陈公所言在理,不过这事还须在朝廷上共议,看看群臣的态度。”
翌日,朝臣正式上疏举荐司马懿任荆豫都督。陈群自然不会直接出面。
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司马懿则保持沉默,谨慎观察着局势。朝堂上就这么吵吵嚷嚷了好一会儿,陈群终于决定从幕后走向幕前。
“臣也觉得司马公才堪大任,若说司马公做不了荆豫都督,恐怕这重任就没第二个人能担当得了了。”话音落地,局面开始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同僚向陈群靠拢。
眼下,魏国的士族(包括司马家族在内)十有八九都是九品中正制的受益者,陈群是当之无愧的士大夫领袖。司马懿就算再不爽也不敢跟陈群公开翻脸。他知道自己是无论如何都拗不过了。
司马懿缓缓起身,平静地说了句:“臣责无旁贷。”
公元227年7月,司马懿卸去录尚书事职权,转任荆豫都督。
司马懿离京令陈群一家独大,成为朝廷里执掌政权的最高重臣。
而此刻,司马懿虽然一万个舍不得尚书台,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担任荆豫都督不仅是他仕途的一个新起点,更成为魏国历史上至为关键的一笔,自魏国初建以来,一直由曹氏、夏侯氏担任三大主战区统帅的传统到现在终于打破了。
兵贵神速
公元228年春天,荆州西北部,新城郡上庸城内一片骚乱。
魏国新城太守孟达正加紧部署着城防。准确地说,他已经不属于魏国,而是归顺了蜀国。
八年前,孟达从蜀国叛逃到魏国,后官拜魏国新城太守,现在又暗通蜀国发起叛乱,全因他在魏国实在混不下去。近两年,一直罩着他的前荆州牧夏侯尚病故,赏识他的魏文帝曹丕又驾崩,他仅有的两大靠山全没了。如今,早就看他一百个不顺眼的司马懿却成了他新的顶头上司。
而孟达最终下定决心反叛,则是因为他与蜀国丞相诸葛亮联络的信使刚刚被魏国人截获。
事情败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但孟达并不太担心。他算准了日期,胸有成竹。
他在给诸葛亮的信中写道:“司马懿的驻地宛城离洛阳有八百里,离上庸城一千二百里,若获悉我反叛,自当上奏朝廷,奏表往返要三十天时间,等率军真开到上庸的时候城防早已修建完成。何况上庸地势险峻,司马懿必不敢亲自来,若派遣偏将到此,我也没什么好怕的。”
给诸葛亮的信刚发出,孟达就接到了司马懿寄来的信:“将军对国家的忠心天地可鉴。近日,有传闻说将军串通蜀国,料想这肯定是诸葛亮拙劣的离间计,我若信了,岂非让天下人笑掉大牙不成?”
孟达笑了。
司马懿仍被蒙在鼓里。自己至少有三十天时间筹备。
仅仅过了八天,孟达就笑不出来了。他站在上庸城头,望见了远处铺天盖地而来的魏军。不多时,魏军开到近前,鲜明的旗帜已清晰可见。旗帜上写着大大的“司马”两个字。
司马懿亲自来了,而且来得这么快。显然,他在上奏朝廷后并没有愚蠢地等待朝廷下达诏书即开始千里疾行。
上庸城防离完成还早得很,城外只搭建了一圈单薄的木栅栏。
“冲过木栅,全军攻城!”司马懿火速下令。
孟达只能据城死守,他唯一的希望就是拖延时日,等待蜀国援军的到来。
来不及了。
他发去向蜀国求援的信已经晚了时日。他更不知道的是,蜀国丞相诸葛亮出于地理因素等诸多考虑,早将战略方向定在北部雍州而非荆州,即便派出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