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节(1/4)
不可或缺的权臣
就在高堂隆和陈矫去世的同年秋天,辽东太守公孙渊举起反旗,自称为燕王。
公孙家族的崛起可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董卓秉政,任命公孙度为辽东太守。后来整个天下乱成了一锅粥,但公孙度两耳不闻窗外事,踏踏实实窝在辽东当起了土皇帝。三国时期,魏国对辽东公孙家族采取怀柔政策,只要别造反,爱怎么折腾都行。可到公孙度的孙子公孙渊一上位便接连搞出越轨举动,时不时还跟吴国皇帝孙权勾勾搭搭。公孙渊也明白魏国对自己的容忍是有限的,这才自立为王。
这么一来,魏国被东、南、西、北四条战线包围起来,而有实力的军事统帅,当时就只剩扬州都督满宠和雍凉都督司马懿二人了。
在魏国初期,几大主战区的统帅都由曹氏和夏侯氏担任,后来逐渐替换成外姓重臣,到了今天,甚至连外姓重臣都补不上缺漏。
该派谁去讨伐公孙渊?曹叡只能从满宠和司马懿二人中择其一。现实情况是,和吴国接壤的东部边境远比西部边境吃紧,满宠是无论如何不能调离扬州的,而自诸葛亮死后,西部边境平静了很多,因此,所谓人选其实只有司马懿一人而已。
司马懿沉寂三年多,重新崛起的机会终于等到了。
几天后,他被曹叡宣召入朝。君臣二人虚情假意地寒暄过后,曹叡转入正题。
“朕希望能尽快结束辽东战事,您估计公孙渊会采取什么策略?”
司马懿脱口而答:“对公孙渊而言,他放弃辽东逃往北方是上计;凭借辽河(今辽宁省浑河)地利阻挡我军是中计;龟缩在辽东襄平城(今辽宁省辽阳市)死守是下计。想来公孙渊这人贪婪至极,以他的秉性,断不会采取上计。臣料定他会先据守辽河天险,兵败后退守襄平城,最后必被臣擒获。”
“好!那么战事会持续多久?”曹叡问话间突然咳喘不止。
司马懿注意到了曹叡的病态,他有些惊讶,不过还是迅速将思绪转移到曹叡的问题上。“去一百天,战事持续一百天,回程再一百天,中间预留六十天休养,这么算来,一年足矣。”
公元238年2月,曹叡下诏,命司马懿带着胡遵、牛金等雍州宿将,率总计四万大军征讨辽东。关于牛金这个人,他和司马家族之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传说,其源头均指向当时一本流传甚广的谶书《玄石图》中的一句神奇预言——牛继马后。牛即牛氏,马即司马氏,暗示牛氏会取代司马氏。据传说,司马懿看到“牛继马后”这句话后,为免除后患,用毒酒谋杀了牛金,但这基本没什么可信度。
就在曹叡下诏后,散骑常侍何曾上奏道:“自古率军出征者必须要设置监军,一方面作为主帅的辅佐,另一方面也为防备主帅出现变故(意指主帅举兵谋反)。如今太尉统率数万劲旅却没有监军,他麾下将领皆是他多年的僚属。人心非金石,这实在太危险了。”
这里,我们要着重讲一下监军这个官职。顾名思义,监军的职责是专门监视出征在外的最高统帅,防止其率全军叛变,这不同于监某某州军事(监某某州军事是级别低于都督某某州军事的地方军事统帅),如果放到今天,监军就相当于军队里的政治委员。政委和军队长官(例如连长、团长、师长)平级,且彼此制约,这种制度称作双长官制,举个例子,师长要叛变,政委不答应,当场就能开设军事法庭处决师长。
何曾的奏疏让我们发现一个重要细节,司马懿的军队中居然没有监军,可谓极不正常。曹叡当然不是因为信任司马懿才这么做,他对司马懿的忌惮无以复加。然而,他放眼朝廷,却找不出一个能有效防范、制衡司马懿的亲信重臣。处在这样的窘境下,如果还在司马懿的军队中设立监军,不仅于事无补,更会让司马懿心存芥蒂,而眼下,能最快速度解决公孙渊才是当务之急。
“朕与司马公之间的信任天地可鉴!监军一事,何卿就不要再多言了。”曹叡沉思片刻,又下令道,“命何曾即刻出任河内郡太守!”
曹叡为讨好司马懿居然把何曾赶出了朝廷。这事很耐人寻味。要知道,司马懿的老家正在河内温县,曹叡虽然没法给司马懿设监军,但他知道何曾是一心一意对自己尽忠,所以才让何曾去管理河内郡,也算拐弯抹角起到了制约司马懿的作用。
可对于何曾来说,他本是皇帝近臣,却因为这一句话被赶到地方,绝对是热脸贴了冷屁股。更重要的,通过这事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谁都惹不起司马懿。在很多年后,何曾还会重返朝廷,不过,他再也不会干出类似的傻事了。
曹叡为安抚司马懿花尽了心思,他重新起用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为散骑常侍。此时司马师年已三十岁,他因牵涉“太和浮华案”遭禁锢,至今已度过八年无所事事的光阴。
就在司马懿出征那天,曹叡亲率群臣送别。眼看快走到西明门了,曹叡刻意放缓脚步,慢慢落到了司马懿的身后,突然,他放声喊了一句。
“司马公!”
这突如其来的叫声令司马懿身体微微一颤,他本能地想转头,可在这一瞬间,他觉得舌头被牙咬得生疼。旋即,他自然地转过身子,面向曹
就在高堂隆和陈矫去世的同年秋天,辽东太守公孙渊举起反旗,自称为燕王。
公孙家族的崛起可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董卓秉政,任命公孙度为辽东太守。后来整个天下乱成了一锅粥,但公孙度两耳不闻窗外事,踏踏实实窝在辽东当起了土皇帝。三国时期,魏国对辽东公孙家族采取怀柔政策,只要别造反,爱怎么折腾都行。可到公孙度的孙子公孙渊一上位便接连搞出越轨举动,时不时还跟吴国皇帝孙权勾勾搭搭。公孙渊也明白魏国对自己的容忍是有限的,这才自立为王。
这么一来,魏国被东、南、西、北四条战线包围起来,而有实力的军事统帅,当时就只剩扬州都督满宠和雍凉都督司马懿二人了。
在魏国初期,几大主战区的统帅都由曹氏和夏侯氏担任,后来逐渐替换成外姓重臣,到了今天,甚至连外姓重臣都补不上缺漏。
该派谁去讨伐公孙渊?曹叡只能从满宠和司马懿二人中择其一。现实情况是,和吴国接壤的东部边境远比西部边境吃紧,满宠是无论如何不能调离扬州的,而自诸葛亮死后,西部边境平静了很多,因此,所谓人选其实只有司马懿一人而已。
司马懿沉寂三年多,重新崛起的机会终于等到了。
几天后,他被曹叡宣召入朝。君臣二人虚情假意地寒暄过后,曹叡转入正题。
“朕希望能尽快结束辽东战事,您估计公孙渊会采取什么策略?”
司马懿脱口而答:“对公孙渊而言,他放弃辽东逃往北方是上计;凭借辽河(今辽宁省浑河)地利阻挡我军是中计;龟缩在辽东襄平城(今辽宁省辽阳市)死守是下计。想来公孙渊这人贪婪至极,以他的秉性,断不会采取上计。臣料定他会先据守辽河天险,兵败后退守襄平城,最后必被臣擒获。”
“好!那么战事会持续多久?”曹叡问话间突然咳喘不止。
司马懿注意到了曹叡的病态,他有些惊讶,不过还是迅速将思绪转移到曹叡的问题上。“去一百天,战事持续一百天,回程再一百天,中间预留六十天休养,这么算来,一年足矣。”
公元238年2月,曹叡下诏,命司马懿带着胡遵、牛金等雍州宿将,率总计四万大军征讨辽东。关于牛金这个人,他和司马家族之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传说,其源头均指向当时一本流传甚广的谶书《玄石图》中的一句神奇预言——牛继马后。牛即牛氏,马即司马氏,暗示牛氏会取代司马氏。据传说,司马懿看到“牛继马后”这句话后,为免除后患,用毒酒谋杀了牛金,但这基本没什么可信度。
就在曹叡下诏后,散骑常侍何曾上奏道:“自古率军出征者必须要设置监军,一方面作为主帅的辅佐,另一方面也为防备主帅出现变故(意指主帅举兵谋反)。如今太尉统率数万劲旅却没有监军,他麾下将领皆是他多年的僚属。人心非金石,这实在太危险了。”
这里,我们要着重讲一下监军这个官职。顾名思义,监军的职责是专门监视出征在外的最高统帅,防止其率全军叛变,这不同于监某某州军事(监某某州军事是级别低于都督某某州军事的地方军事统帅),如果放到今天,监军就相当于军队里的政治委员。政委和军队长官(例如连长、团长、师长)平级,且彼此制约,这种制度称作双长官制,举个例子,师长要叛变,政委不答应,当场就能开设军事法庭处决师长。
何曾的奏疏让我们发现一个重要细节,司马懿的军队中居然没有监军,可谓极不正常。曹叡当然不是因为信任司马懿才这么做,他对司马懿的忌惮无以复加。然而,他放眼朝廷,却找不出一个能有效防范、制衡司马懿的亲信重臣。处在这样的窘境下,如果还在司马懿的军队中设立监军,不仅于事无补,更会让司马懿心存芥蒂,而眼下,能最快速度解决公孙渊才是当务之急。
“朕与司马公之间的信任天地可鉴!监军一事,何卿就不要再多言了。”曹叡沉思片刻,又下令道,“命何曾即刻出任河内郡太守!”
曹叡为讨好司马懿居然把何曾赶出了朝廷。这事很耐人寻味。要知道,司马懿的老家正在河内温县,曹叡虽然没法给司马懿设监军,但他知道何曾是一心一意对自己尽忠,所以才让何曾去管理河内郡,也算拐弯抹角起到了制约司马懿的作用。
可对于何曾来说,他本是皇帝近臣,却因为这一句话被赶到地方,绝对是热脸贴了冷屁股。更重要的,通过这事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谁都惹不起司马懿。在很多年后,何曾还会重返朝廷,不过,他再也不会干出类似的傻事了。
曹叡为安抚司马懿花尽了心思,他重新起用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为散骑常侍。此时司马师年已三十岁,他因牵涉“太和浮华案”遭禁锢,至今已度过八年无所事事的光阴。
就在司马懿出征那天,曹叡亲率群臣送别。眼看快走到西明门了,曹叡刻意放缓脚步,慢慢落到了司马懿的身后,突然,他放声喊了一句。
“司马公!”
这突如其来的叫声令司马懿身体微微一颤,他本能地想转头,可在这一瞬间,他觉得舌头被牙咬得生疼。旋即,他自然地转过身子,面向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