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节(2/4)
边缘。
此时,司马昭终于要亲自进驻到寿春城下了。这半年来,他一直坐镇丘头,将前线指挥权交给王基,现在,他看到胜券在握才亲临前线。他并非单纯想要沐浴胜利的曙光,也不是嫉妒下属独揽战功,而是作为司马家族新锐权臣,他必须要借这场战役稳固自己的地位。
4月,司马昭来到寿春城下,他站在距城墙不远的地方往城楼上眺望。
“大将军,危险!这里在敌军射程之内!”
然而,寿春城上的守军连一支箭都没射出来。不言而喻,诸葛诞的士气彻底崩溃了。
“可以攻城了……”司马昭小声沉吟,接着,他定了定神,猛地举起手中令旗,用最嘹亮的声音喊道:“全军攻城!”
一时间,寿春城下的魏军如潮水般汹涌起来,冲车猛烈地撞击着城门,云梯一排排搭上城墙,可寿春城中的守军都被饥饿和恐惧压迫得一动不动。
“快起来守城!守城!”诸葛诞奋力叫喊,却无人响应。
诸葛诞放弃了无谓的指挥,在数百死士的簇拥下从一个小门夺路而出。
“那逃窜者莫不是诸葛诞?快追上去!”司马昭的部将胡奋手疾眼快,指挥部队向诸葛诞发起包抄。胡奋是胡遵之子,胡烈的弟弟。
诸葛诞身为儒将并不擅长冲锋陷阵,很快,他被胡奋军团团围住。
“杀!”胡奋高喊,魏军纷纷举起兵刃刺向诸葛诞。
这些年,诸葛诞无时无刻不是生活在恐惧中,今天,他终于从被自己夸大的恐惧中解脱出来,竟感到无比轻松。他仰起头望向阴沉的天空:“好像要下雨了……”他嘴角微翘,摇晃着渐渐失去感觉的身躯,最后倒在了血泊中。从此以后,他再无须担心被人谋害了。
公元258年4月10日,诸葛诞阵亡。没过多少日子,淮南下起了倾盆大雨,这场雨曾被诸葛诞期盼已久,可他再也看不到了。
唐咨见大势已去,扑通跪倒在地。“唐咨愿降!唐咨愿降!”他大喊着。战后,唐咨被司马昭赦免,官拜安远将军。这位自曹丕时代便逃亡吴国的叛将终于在三十年后重返故国,又过了五年,他督造巨型战舰,为攻伐吴国尽心尽力。
寿春城攻破后,诸葛诞被夷灭三族。可是,琅邪诸葛氏的这一支并没有绝后,诸葛诞的幼子诸葛靓已安全逃到吴国,诸葛诞的长女因为夫家司马伷(司马懿第五子)的关系也没被株连,她正是日后著名的诸葛太妃,在很久以后,姐弟俩还会出现在故事里。
文鸯、文虎兄弟在战后不仅没被卸磨杀驴,更因功封侯。颇具戏剧化的是,三十年后,司马伷和诸葛太妃的儿子司马繇(即诸葛诞的外孙)跟文氏兄弟又扯出了一桩命案,终致文氏被夷灭三族。究其缘由,还是跟诸葛诞脱不了关系,其中原委后面会讲到。
王淩、毌丘俭、诸葛诞,这三位魏国扬州都督在淮南发起的叛乱,史称“淮南三叛”。王淩在没有兵权的窘境下束手待擒,毌丘俭率六万大军进逼洛阳,和司马师对峙一个月后战败,诸葛诞相比他的前两任准备得尤为充分,他举十六万大军,并得到吴国的支持,和司马昭僵持近一年后战败。这三起叛乱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庞大,虽则王淩、毌丘俭、诸葛诞三人各自有不同的利益牵扯和政治立场,但他们剑锋所指的方向,皆是魏国权臣司马家族,而非曹氏皇族。如此,被后世胜利者命名的“淮南三叛”,或可称之为“淮南三义”就更加准确了。
诸葛诞的死士大多战死沙场,幸存者也都成了俘虏。死士们在刑场上站成几排,挨个等着问斩。不过,行刑者应该是接到了指示——如有愿意归降的,便能免除死刑。他开始朝着第一个死士厉声喝问:“降不降?”
“为诸葛公死,无怨无悔!”
第一个死士被斩首。
“降不降?”行刑者接着问第二个人。
“为诸葛公死,无怨无悔!”
第二个死士同样这样回答,同样被斩首。
……
行刑者每杀一人,都要询问相同的问题,可得到的回答也都相同。就这样,他一直杀到了最后一个人。
“降不降?”行刑者已累得气喘吁吁。
这名死士看着面前一排排同伴的尸体,想起多年前诸葛诞让他免于死罪的情景。那一年,诸葛诞曾两次问过他同一个问题:“你怕死吗?”“不怕。”他两次均是同样的回答。既不怕死,是为死士。
“为诸葛公死,无怨无悔!”死士漠然重复着这句话。可又有谁不怕死呢?为义而死?为恩情而死?为气节而死?为荣誉而死?生命和这些比起来究竟孰轻孰重?他多年来反复询问自己这个问题却始终没有答案,此刻,他还在想,但命已经没了。
与天下人博弈
淮南战事结束后,司马昭对这场战争中的最大功臣王基赞不绝口:“当初军议,群臣都主张移营北山,我没有亲临战场,也误认为应该如此。想不到王将军深明利害,上违诏命,下拒众议,最终克敌制胜,真是古今罕有的名将啊!”
不料,王基连番上疏辞让:“这些都归功于臣的僚属。”于是,他麾下七名僚属全都因此被封侯。王基的智慧和胸襟实在令人
此时,司马昭终于要亲自进驻到寿春城下了。这半年来,他一直坐镇丘头,将前线指挥权交给王基,现在,他看到胜券在握才亲临前线。他并非单纯想要沐浴胜利的曙光,也不是嫉妒下属独揽战功,而是作为司马家族新锐权臣,他必须要借这场战役稳固自己的地位。
4月,司马昭来到寿春城下,他站在距城墙不远的地方往城楼上眺望。
“大将军,危险!这里在敌军射程之内!”
然而,寿春城上的守军连一支箭都没射出来。不言而喻,诸葛诞的士气彻底崩溃了。
“可以攻城了……”司马昭小声沉吟,接着,他定了定神,猛地举起手中令旗,用最嘹亮的声音喊道:“全军攻城!”
一时间,寿春城下的魏军如潮水般汹涌起来,冲车猛烈地撞击着城门,云梯一排排搭上城墙,可寿春城中的守军都被饥饿和恐惧压迫得一动不动。
“快起来守城!守城!”诸葛诞奋力叫喊,却无人响应。
诸葛诞放弃了无谓的指挥,在数百死士的簇拥下从一个小门夺路而出。
“那逃窜者莫不是诸葛诞?快追上去!”司马昭的部将胡奋手疾眼快,指挥部队向诸葛诞发起包抄。胡奋是胡遵之子,胡烈的弟弟。
诸葛诞身为儒将并不擅长冲锋陷阵,很快,他被胡奋军团团围住。
“杀!”胡奋高喊,魏军纷纷举起兵刃刺向诸葛诞。
这些年,诸葛诞无时无刻不是生活在恐惧中,今天,他终于从被自己夸大的恐惧中解脱出来,竟感到无比轻松。他仰起头望向阴沉的天空:“好像要下雨了……”他嘴角微翘,摇晃着渐渐失去感觉的身躯,最后倒在了血泊中。从此以后,他再无须担心被人谋害了。
公元258年4月10日,诸葛诞阵亡。没过多少日子,淮南下起了倾盆大雨,这场雨曾被诸葛诞期盼已久,可他再也看不到了。
唐咨见大势已去,扑通跪倒在地。“唐咨愿降!唐咨愿降!”他大喊着。战后,唐咨被司马昭赦免,官拜安远将军。这位自曹丕时代便逃亡吴国的叛将终于在三十年后重返故国,又过了五年,他督造巨型战舰,为攻伐吴国尽心尽力。
寿春城攻破后,诸葛诞被夷灭三族。可是,琅邪诸葛氏的这一支并没有绝后,诸葛诞的幼子诸葛靓已安全逃到吴国,诸葛诞的长女因为夫家司马伷(司马懿第五子)的关系也没被株连,她正是日后著名的诸葛太妃,在很久以后,姐弟俩还会出现在故事里。
文鸯、文虎兄弟在战后不仅没被卸磨杀驴,更因功封侯。颇具戏剧化的是,三十年后,司马伷和诸葛太妃的儿子司马繇(即诸葛诞的外孙)跟文氏兄弟又扯出了一桩命案,终致文氏被夷灭三族。究其缘由,还是跟诸葛诞脱不了关系,其中原委后面会讲到。
王淩、毌丘俭、诸葛诞,这三位魏国扬州都督在淮南发起的叛乱,史称“淮南三叛”。王淩在没有兵权的窘境下束手待擒,毌丘俭率六万大军进逼洛阳,和司马师对峙一个月后战败,诸葛诞相比他的前两任准备得尤为充分,他举十六万大军,并得到吴国的支持,和司马昭僵持近一年后战败。这三起叛乱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庞大,虽则王淩、毌丘俭、诸葛诞三人各自有不同的利益牵扯和政治立场,但他们剑锋所指的方向,皆是魏国权臣司马家族,而非曹氏皇族。如此,被后世胜利者命名的“淮南三叛”,或可称之为“淮南三义”就更加准确了。
诸葛诞的死士大多战死沙场,幸存者也都成了俘虏。死士们在刑场上站成几排,挨个等着问斩。不过,行刑者应该是接到了指示——如有愿意归降的,便能免除死刑。他开始朝着第一个死士厉声喝问:“降不降?”
“为诸葛公死,无怨无悔!”
第一个死士被斩首。
“降不降?”行刑者接着问第二个人。
“为诸葛公死,无怨无悔!”
第二个死士同样这样回答,同样被斩首。
……
行刑者每杀一人,都要询问相同的问题,可得到的回答也都相同。就这样,他一直杀到了最后一个人。
“降不降?”行刑者已累得气喘吁吁。
这名死士看着面前一排排同伴的尸体,想起多年前诸葛诞让他免于死罪的情景。那一年,诸葛诞曾两次问过他同一个问题:“你怕死吗?”“不怕。”他两次均是同样的回答。既不怕死,是为死士。
“为诸葛公死,无怨无悔!”死士漠然重复着这句话。可又有谁不怕死呢?为义而死?为恩情而死?为气节而死?为荣誉而死?生命和这些比起来究竟孰轻孰重?他多年来反复询问自己这个问题却始终没有答案,此刻,他还在想,但命已经没了。
与天下人博弈
淮南战事结束后,司马昭对这场战争中的最大功臣王基赞不绝口:“当初军议,群臣都主张移营北山,我没有亲临战场,也误认为应该如此。想不到王将军深明利害,上违诏命,下拒众议,最终克敌制胜,真是古今罕有的名将啊!”
不料,王基连番上疏辞让:“这些都归功于臣的僚属。”于是,他麾下七名僚属全都因此被封侯。王基的智慧和胸襟实在令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