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节(3/6)
为序。
太宰:司马孚。兼都督中外诸军事,绝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七年后,司马孚裹着魏朝忠臣的外衣去世。
太傅:郑冲。前文曾三次讲到过他;第一次,他联合司马昭、司马孚、高柔奏请郭太后,以王侯之礼安葬曹髦;第二次,他率群臣恳请司马昭晋爵;第三次,他逼迫阮籍撰写《劝进表》,助司马昭登上晋公之位。这位儒学巨匠在史书中留下不干涉政事的名声,实则为司马家族侵蚀魏室贡献出巨大力量,也是一个演技派高手。郑冲于九年后去世。
太保:王祥。这位琅邪王氏成员,以孝道成就了坦荡的仕途,同样又以孝道化身为司马氏政权的道德楷模和精神领袖。当时,王祥已经年逾八十,很少出席朝会,且屡次上表请求逊位。有公卿认为王祥经常不参加朝会理应免去官位,司马炎回道:“王公德行高筑,是朝廷兴隆教化的楷模,免王公官位这事以后谁都不准再提。”不过王祥还是坚持辞职。司马炎无奈,只好答应。王祥毕生清廉,连个宅邸都没有,他的政治谋略旨在经营自己崇高的名声以及为琅邪王氏家族构筑坚实的根基。三年后,王祥以八十九岁高龄逝世,被世人评价为“清澈达观”。
太宰、太傅、太保这三个官位最早出现在西周,从西汉、东汉再到魏朝只有寥寥数人担任,位次比三公还要高,称为“上公”。司马炎为了显示对功臣的尊重,所以把这三个古代“上公”尊位全搬了出来。继续往下看,在三位“上公”之后,是两个我们很熟悉的最高武官。
大司马:石苞。兼任扬州都督。他奔丧时说的那句话——“基业都到了这个地步,怎能再以人臣的身份下葬”,绝对是一字千金。
大将军:陈骞。兼任荆州都督。这位以智谋著称于世的名臣,并没有辜负父亲陈矫临终前的期许,终于将家族发扬壮大。
以上两位凭借实力,成为晋吴边境两个重要战区的军事统帅,而且以劝曹奂禅位的功绩官拜最高武官。在大司马和大将军之下,是前面多次讲到的三公。
太尉:何曾。在司马炎继王位到曹奂禅位这短短三个月里,他曾官拜晋国丞相,司马炎称帝后取消丞相制,这和当年钟繇、华歆的境遇如出一辙(钟繇、华歆这两位魏国初代名臣,也都短暂地担任魏国丞相,曹丕称帝后取消丞相制,二人转任三公)。
司徒:司马望。他是司马孚次子,早先过继给司马朗当养子,蜀国灭亡前,他担任雍凉都督八年,在宗室中声望极高。补充一句,自西晋开始,各地中正官(品评士人的地方官)的选拔最终均要过司徒这一道手,无须多言,司马望肯定没少捞。当司马望死后,人们发现他家里的金银堆得比山还高。
司空:荀(yi)。这位东汉名臣荀彧的儿子,而今已成为颍川荀氏中辈分和资历最高的宗族大佬,可他的道德操守,和其亡父根本是天壤之别。
上公(太宰、太傅、太保),最高武官(大司马、大将军),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这八个至高官位被称为西晋“八公”,全部位居一品。历朝历代几乎从未有过如此多的显赫官位齐聚一堂。这是因为功臣实在太多,司马炎尊崇不过来。不过,纵然“八公”显贵,但仅算官位荣耀,除了手握兵权的司马孚、石苞、陈骞和负责中正官的司马望之外,其他人没太大实权。那么,西晋开国时的实权派又是谁呢?
在司马氏和曹氏历经数十年的权力之争中,京都禁军的兵权始终是争夺的焦点,鉴于此,先说说西晋开国初期执掌京都兵权的重臣,他们无疑也是最受司马炎信任的人。
骠骑将军:王沈。这位太原王氏族人,统领着京都骠骑营兵,成为洛阳城外围的防御屏障,同时,他也兼录尚书事(监管尚书台政务)。很多年前,曹髦曾亲切地称呼他为“文籍先生”,可如今,这个称呼早如过眼云烟被人遗忘了。
车骑将军:贾充。统领京都车骑营兵,成为洛阳城第二道防御屏障。关于这位司马家族的亲信宠臣,后面还有很多故事。
中领军(晋朝时,中领军一度更名为中军将军、北军中候,后又改回中领军,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扰,我们就一直沿用中领军这一称呼):羊祜。身为司马师的未亡人——羊徽瑜的同母弟,且是名门羊氏的新锐代表,统领皇宫内七营禁军。不过,羊祜的人生还远未达到巅峰,不久后,他将迈向中国历史较为重量级的名臣之列。
中护军:王业。统领皇宫外围禁军。这位东汉群雄之一刘表的外孙,在曹髦发动兵变时,义无反顾地和王沈一起向司马昭告密。两年后王业病死,司马炎不忘儿时戏言,又提拔挚友羊琇做了中护军。
以上这五个人(算上后来继任的中护军羊琇),组成了护卫京都、朝廷以及皇宫的重要力量。
再来说政权方面,沿袭汉魏时期的尚书台和中书省依然是两个最主要的行政机构。
尚书台最高统领尚书令:裴秀。他推行五等爵,又帮司马炎争取到世子之位,因而由尚书台二把手升任一把手。当时盛传一句民谚:“贾、裴、王,乱纪纲;贾、裴、王,济天下。”贾指贾充,王指王沈,裴指裴秀。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人祸乱了魏室,却成就了晋室
太宰:司马孚。兼都督中外诸军事,绝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七年后,司马孚裹着魏朝忠臣的外衣去世。
太傅:郑冲。前文曾三次讲到过他;第一次,他联合司马昭、司马孚、高柔奏请郭太后,以王侯之礼安葬曹髦;第二次,他率群臣恳请司马昭晋爵;第三次,他逼迫阮籍撰写《劝进表》,助司马昭登上晋公之位。这位儒学巨匠在史书中留下不干涉政事的名声,实则为司马家族侵蚀魏室贡献出巨大力量,也是一个演技派高手。郑冲于九年后去世。
太保:王祥。这位琅邪王氏成员,以孝道成就了坦荡的仕途,同样又以孝道化身为司马氏政权的道德楷模和精神领袖。当时,王祥已经年逾八十,很少出席朝会,且屡次上表请求逊位。有公卿认为王祥经常不参加朝会理应免去官位,司马炎回道:“王公德行高筑,是朝廷兴隆教化的楷模,免王公官位这事以后谁都不准再提。”不过王祥还是坚持辞职。司马炎无奈,只好答应。王祥毕生清廉,连个宅邸都没有,他的政治谋略旨在经营自己崇高的名声以及为琅邪王氏家族构筑坚实的根基。三年后,王祥以八十九岁高龄逝世,被世人评价为“清澈达观”。
太宰、太傅、太保这三个官位最早出现在西周,从西汉、东汉再到魏朝只有寥寥数人担任,位次比三公还要高,称为“上公”。司马炎为了显示对功臣的尊重,所以把这三个古代“上公”尊位全搬了出来。继续往下看,在三位“上公”之后,是两个我们很熟悉的最高武官。
大司马:石苞。兼任扬州都督。他奔丧时说的那句话——“基业都到了这个地步,怎能再以人臣的身份下葬”,绝对是一字千金。
大将军:陈骞。兼任荆州都督。这位以智谋著称于世的名臣,并没有辜负父亲陈矫临终前的期许,终于将家族发扬壮大。
以上两位凭借实力,成为晋吴边境两个重要战区的军事统帅,而且以劝曹奂禅位的功绩官拜最高武官。在大司马和大将军之下,是前面多次讲到的三公。
太尉:何曾。在司马炎继王位到曹奂禅位这短短三个月里,他曾官拜晋国丞相,司马炎称帝后取消丞相制,这和当年钟繇、华歆的境遇如出一辙(钟繇、华歆这两位魏国初代名臣,也都短暂地担任魏国丞相,曹丕称帝后取消丞相制,二人转任三公)。
司徒:司马望。他是司马孚次子,早先过继给司马朗当养子,蜀国灭亡前,他担任雍凉都督八年,在宗室中声望极高。补充一句,自西晋开始,各地中正官(品评士人的地方官)的选拔最终均要过司徒这一道手,无须多言,司马望肯定没少捞。当司马望死后,人们发现他家里的金银堆得比山还高。
司空:荀(yi)。这位东汉名臣荀彧的儿子,而今已成为颍川荀氏中辈分和资历最高的宗族大佬,可他的道德操守,和其亡父根本是天壤之别。
上公(太宰、太傅、太保),最高武官(大司马、大将军),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这八个至高官位被称为西晋“八公”,全部位居一品。历朝历代几乎从未有过如此多的显赫官位齐聚一堂。这是因为功臣实在太多,司马炎尊崇不过来。不过,纵然“八公”显贵,但仅算官位荣耀,除了手握兵权的司马孚、石苞、陈骞和负责中正官的司马望之外,其他人没太大实权。那么,西晋开国时的实权派又是谁呢?
在司马氏和曹氏历经数十年的权力之争中,京都禁军的兵权始终是争夺的焦点,鉴于此,先说说西晋开国初期执掌京都兵权的重臣,他们无疑也是最受司马炎信任的人。
骠骑将军:王沈。这位太原王氏族人,统领着京都骠骑营兵,成为洛阳城外围的防御屏障,同时,他也兼录尚书事(监管尚书台政务)。很多年前,曹髦曾亲切地称呼他为“文籍先生”,可如今,这个称呼早如过眼云烟被人遗忘了。
车骑将军:贾充。统领京都车骑营兵,成为洛阳城第二道防御屏障。关于这位司马家族的亲信宠臣,后面还有很多故事。
中领军(晋朝时,中领军一度更名为中军将军、北军中候,后又改回中领军,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扰,我们就一直沿用中领军这一称呼):羊祜。身为司马师的未亡人——羊徽瑜的同母弟,且是名门羊氏的新锐代表,统领皇宫内七营禁军。不过,羊祜的人生还远未达到巅峰,不久后,他将迈向中国历史较为重量级的名臣之列。
中护军:王业。统领皇宫外围禁军。这位东汉群雄之一刘表的外孙,在曹髦发动兵变时,义无反顾地和王沈一起向司马昭告密。两年后王业病死,司马炎不忘儿时戏言,又提拔挚友羊琇做了中护军。
以上这五个人(算上后来继任的中护军羊琇),组成了护卫京都、朝廷以及皇宫的重要力量。
再来说政权方面,沿袭汉魏时期的尚书台和中书省依然是两个最主要的行政机构。
尚书台最高统领尚书令:裴秀。他推行五等爵,又帮司马炎争取到世子之位,因而由尚书台二把手升任一把手。当时盛传一句民谚:“贾、裴、王,乱纪纲;贾、裴、王,济天下。”贾指贾充,王指王沈,裴指裴秀。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人祸乱了魏室,却成就了晋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