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节(2/4)
下亲兵前去救援。幕僚劝道:“事发仓促,您可千万别轻举妄动,还是先派人参加审讯再做打算吧。”司马泰听从,放弃了救援计划。
对司马玮的审讯基本相当于走个过场,进行得相当迅速,没一会儿,朝廷下诏:“司马玮擅发矫诏,谋害司马亮、卫瓘及其子嗣,图谋不轨,即刻问斩!”
奉密诏行事
司马玮被斩首的这天,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这样的天气,仿佛正是为了应和司马玮暴烈的性格。
“我冤枉啊!冤枉啊!”司马玮跪在刑场上,声嘶力竭地高喊着。轰隆隆……一声响雷让他打了个激灵,他陡然想起自己尚有一件救命法宝:“给我松绑!我有东西要呈献!”
监斩官是刘颂,他见司马玮这样说,遂对侍卫点了下头。
司马玮手一松开,便掏出藏在怀里的诏书——那封由贾南风授意司马衷写的密诏。“看看!看看!这可是真的诏书啊!我是奉密诏行事!!”他手拿密诏,狂乱地向刘颂挥舞着。
侍卫犹豫地望着刘颂:“大人,您要不要看看?”
密诏?刘颂不想看,更不敢看。他叹了口气,不希望让这件事再往更深层蔓延了。就这么简单地结束吧!
“斩了!”
刽子手手起刀落。
司马炎的第五子——楚王司马玮就这样攥着真正的诏书死了。因为那三封矫诏闹出的动静实在太大,事后,贾南风这封密诏再无人问津。从这点上来说,事态的发展果真如贾南风开始预估的那样。在这件事上起了主要推动作用的公孙宏、岐盛以及擅自诛杀卫瓘一家的荣晦全被夷灭三族。而接到缉拿司马玮诏书后无动于衷的司隶校尉傅祗也在事后被罢免。后来,傅祗又被起用,但因为这件事,他的官运相当坎坷。直到很多年后,他才重新崛起,并为挽救西晋社稷贡献出巨大力量。
这场政变发生在杨骏死后第三个月,短短时间里,数位朝廷重臣相继命丧黄泉。
后世有人分析说,这其实是贾南风的连环计。贾南风巧妙地布了盘天衣无缝的局,一举将司马亮、卫瓘、司马玮剿灭。固然,贾南风希望司马亮、卫瓘、司马玮鹬蚌相争,她自己好渔翁得利,但若说这一切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就真是太抬举贾南风了。在这场政变中,存在着诸多巧合与不确定性,假如司马玮没有私自写那三封惊天动地的矫诏,假如司马亮和卫瓘奋起反抗,假如司马玮克制住自己,没有杀司马亮和卫瓘,结果如何,犹未可知。我们分析一下贾南风的预谋。她一开始大概只是想在司马玮缉拿司马亮、卫瓘后和稀泥,一方面削弱司马亮、卫瓘的权势,另一方面对密诏来个死不认账,再把矛头指向司马玮。不过即便如此,司马玮的结局依然会是最惨的,这也难怪,这个性格冲动、莽撞又凶暴的年轻人,注定是被人利用的命。自然,被卸磨杀驴也是他无法逃避的结局。
司马玮被杀后,帮他驻守皇宫东掖门,后放弃抵抗的胞弟司马乂被贬黜到了常山。在不久后,这位司马乂还会再次登场,等待他的将是一场更大的动荡。
元康年:何不食肉糜
公元290年,杨骏闹出一起乌龙改元事件的笑话。到公元291年初,杨骏为挽回面子,又改年号为永平,实在是越抹越黑。4月,杨骏被杀,朝廷又改年号为元康。6月,随着司马亮、卫瓘、司马玮被杀,就只剩下贾南风一家独大了。这个凶残恶毒又丑陋的女人,总算如愿以偿地攀上权力顶峰。幸运的是,贾南风对改元没什么兴趣,司马玮死后没再提改元这事。
从此,元康年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也是西晋王朝自司马炎死后少有的平稳时期(相对而言)。
趁这难得的机会,我们提一提司马衷,别忘了,他毕竟是西晋第二届皇帝,不能只当成一个跑龙套的对待,虽然实际上,他连跑龙套的都算不上,充其量只是个让权臣与皇后贾南风随意摆弄的道具罢了。
一次,贾南风撺掇司马衷说:“先前你当太子的时候,和峤说你不配当皇帝,待会儿你见到他,就问问这事,看他怎么答复你。”
“哦,好。”
司马衷见到和峤后,果然问起此事。
和峤平静地回答:“臣先前侍奉先帝,的确说过这样的话。可幸好臣的话没有兑现,今天您当了皇帝,是国家之福,臣不敢逃避责罚。”
司马衷也不生气,痴痴地笑道:“怎么会呢,我知道,您是忠臣,我不会责怪您的。”
这事要发生在别的皇帝身上,史书一定会大书特书,称赞其宽容仁厚……但遗憾的是,这事发生在司马衷身上,评价也就只有一个字——傻。
从元康二年即公元292年开始,全国各地就灾情不断,司马衷每天耳朵里听的都是关于饥荒的消息,他心里一直憋着个问题。虽然他有种感觉,自己不该乱问问题——这并非出于理性的分析,而是从以往的经验得出的教训——只要自己一开口,总会引起旁人的耻笑。但最后,司马衷还是没忍住,把这憋了很久的问题说了出来。
“老百姓既然没粮食吃,那他们怎么不吃肉呢(何不食肉糜)?”
这句话流传了下来,成为一个罪大恶极的标签,牢牢贴在了司
对司马玮的审讯基本相当于走个过场,进行得相当迅速,没一会儿,朝廷下诏:“司马玮擅发矫诏,谋害司马亮、卫瓘及其子嗣,图谋不轨,即刻问斩!”
奉密诏行事
司马玮被斩首的这天,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这样的天气,仿佛正是为了应和司马玮暴烈的性格。
“我冤枉啊!冤枉啊!”司马玮跪在刑场上,声嘶力竭地高喊着。轰隆隆……一声响雷让他打了个激灵,他陡然想起自己尚有一件救命法宝:“给我松绑!我有东西要呈献!”
监斩官是刘颂,他见司马玮这样说,遂对侍卫点了下头。
司马玮手一松开,便掏出藏在怀里的诏书——那封由贾南风授意司马衷写的密诏。“看看!看看!这可是真的诏书啊!我是奉密诏行事!!”他手拿密诏,狂乱地向刘颂挥舞着。
侍卫犹豫地望着刘颂:“大人,您要不要看看?”
密诏?刘颂不想看,更不敢看。他叹了口气,不希望让这件事再往更深层蔓延了。就这么简单地结束吧!
“斩了!”
刽子手手起刀落。
司马炎的第五子——楚王司马玮就这样攥着真正的诏书死了。因为那三封矫诏闹出的动静实在太大,事后,贾南风这封密诏再无人问津。从这点上来说,事态的发展果真如贾南风开始预估的那样。在这件事上起了主要推动作用的公孙宏、岐盛以及擅自诛杀卫瓘一家的荣晦全被夷灭三族。而接到缉拿司马玮诏书后无动于衷的司隶校尉傅祗也在事后被罢免。后来,傅祗又被起用,但因为这件事,他的官运相当坎坷。直到很多年后,他才重新崛起,并为挽救西晋社稷贡献出巨大力量。
这场政变发生在杨骏死后第三个月,短短时间里,数位朝廷重臣相继命丧黄泉。
后世有人分析说,这其实是贾南风的连环计。贾南风巧妙地布了盘天衣无缝的局,一举将司马亮、卫瓘、司马玮剿灭。固然,贾南风希望司马亮、卫瓘、司马玮鹬蚌相争,她自己好渔翁得利,但若说这一切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就真是太抬举贾南风了。在这场政变中,存在着诸多巧合与不确定性,假如司马玮没有私自写那三封惊天动地的矫诏,假如司马亮和卫瓘奋起反抗,假如司马玮克制住自己,没有杀司马亮和卫瓘,结果如何,犹未可知。我们分析一下贾南风的预谋。她一开始大概只是想在司马玮缉拿司马亮、卫瓘后和稀泥,一方面削弱司马亮、卫瓘的权势,另一方面对密诏来个死不认账,再把矛头指向司马玮。不过即便如此,司马玮的结局依然会是最惨的,这也难怪,这个性格冲动、莽撞又凶暴的年轻人,注定是被人利用的命。自然,被卸磨杀驴也是他无法逃避的结局。
司马玮被杀后,帮他驻守皇宫东掖门,后放弃抵抗的胞弟司马乂被贬黜到了常山。在不久后,这位司马乂还会再次登场,等待他的将是一场更大的动荡。
元康年:何不食肉糜
公元290年,杨骏闹出一起乌龙改元事件的笑话。到公元291年初,杨骏为挽回面子,又改年号为永平,实在是越抹越黑。4月,杨骏被杀,朝廷又改年号为元康。6月,随着司马亮、卫瓘、司马玮被杀,就只剩下贾南风一家独大了。这个凶残恶毒又丑陋的女人,总算如愿以偿地攀上权力顶峰。幸运的是,贾南风对改元没什么兴趣,司马玮死后没再提改元这事。
从此,元康年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也是西晋王朝自司马炎死后少有的平稳时期(相对而言)。
趁这难得的机会,我们提一提司马衷,别忘了,他毕竟是西晋第二届皇帝,不能只当成一个跑龙套的对待,虽然实际上,他连跑龙套的都算不上,充其量只是个让权臣与皇后贾南风随意摆弄的道具罢了。
一次,贾南风撺掇司马衷说:“先前你当太子的时候,和峤说你不配当皇帝,待会儿你见到他,就问问这事,看他怎么答复你。”
“哦,好。”
司马衷见到和峤后,果然问起此事。
和峤平静地回答:“臣先前侍奉先帝,的确说过这样的话。可幸好臣的话没有兑现,今天您当了皇帝,是国家之福,臣不敢逃避责罚。”
司马衷也不生气,痴痴地笑道:“怎么会呢,我知道,您是忠臣,我不会责怪您的。”
这事要发生在别的皇帝身上,史书一定会大书特书,称赞其宽容仁厚……但遗憾的是,这事发生在司马衷身上,评价也就只有一个字——傻。
从元康二年即公元292年开始,全国各地就灾情不断,司马衷每天耳朵里听的都是关于饥荒的消息,他心里一直憋着个问题。虽然他有种感觉,自己不该乱问问题——这并非出于理性的分析,而是从以往的经验得出的教训——只要自己一开口,总会引起旁人的耻笑。但最后,司马衷还是没忍住,把这憋了很久的问题说了出来。
“老百姓既然没粮食吃,那他们怎么不吃肉呢(何不食肉糜)?”
这句话流传了下来,成为一个罪大恶极的标签,牢牢贴在了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