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节(3/4)
儿子即是司马伦。所谓别学柏女的儿子,就是明言告诉司马冏别称帝。如果这话从一个脑子正常的人嘴里说出来,基本等同于把谋反的大帽子实实在在扣到了司马冏脑袋上。无奈,司马榦不属于正常人之列。
老东西真是口无遮拦,哪有这么说话的!
司马冏直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虽说司马肜和司马榦在宗室至亲中辈分最高(司马懿仅存的两个儿子),但这两个位高无权的老头在司马冏眼里根本不值一提。他真正的竞争对手,唯有勤王战争中的另外两路统帅——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二人。
先说说墙头草司马颙,在那场战争中,他一开始选择支持司马伦,即便到后来也是首尾两端,但朝廷顾及他关中都督的重要分量,还是决定给他加官晋爵。最终,司马颙捞到了太尉和侍中的官位,虽然谈不上有实权,但毕竟他没出一点力,也算空手套白狼。几天后,司马颙返回长安属地。
再说半傻子司马颖,他在勤王战争中战绩最好(这是相比司马冏和司马颙而言,其实打得也挺丢人),但到头来居然什么都没捞着。论兵力,他没司马冏多;论头脑,他没司马冏灵;论地位,他是司马冏最强大的潜在竞争对手。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造成了他最冤的待遇。
参与勤王战争的藩王总共有五人,除司马冏、司马颙、司马颖外,还有两位——司马乂官任左军将军,掌握一定数量的皇宫禁军;司马歆升任镇南大将军、荆州都督。
几天后,司马歆准备回荆州去了。临行前,他和司马冏、司马颖、司马乂同去拜谒皇陵。
四位藩王表面上看是一团和气,可就在谒陵的途中,四人却有意无意地分成了两拨。派系划分完全依据他们在勤王战争中南、北两线的归属——同属北线的司马颖和司马乂一拨,同属南线的司马冏和司马歆一拨。走着走着,两拨人渐行渐远。
司马乂朝身后瞟了一眼,已看不见司马冏和司马歆的人影。“哼!”他闷哼一声,抬头仰视天空,似在自言自语,“这天下基业可是先帝(司马炎)创建的。”
司马颖觉得司马乂话里有话:“是、是啊……”六哥什么意思?
“你不明白吗?先帝的天下,还轮不到司马攸的儿子(司马冏)来管!十六弟,你才是辅政的不二人选。”
司马颖耷拉着脑袋,想起连月来的遭遇,心里觉得无比憋屈。自己在勤王战争中功劳最大,又第一个进京,如今却屈居司马冏之下。“唉……”他叹了口气,不想再多说什么。
再看另一拨,这时候,司马歆也若有所思地对司马冏言道:“还是司马颖跟皇室的血缘更近哪……”
所谓跟皇室的血缘更近,显然是拿司马冏(皇帝的堂弟)与司马颖(皇帝的亲弟)相比。司马冏会意:“说得是啊……那堂叔您的意思呢?”
“司马颖声望高,不能把他晾在一边不管,你最好让他跟你一起辅政,如果他跟你不对付,那就先下手为强,趁早夺了他的兵权!”
“嗯……多谢堂叔提醒。”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但凡听到他们这番各怀鬼胎的对话的人,心里都在发怵:看这架势,想让社稷安定怕是没指望了。
远离是非(齐王vs成都王)
新野公司马歆离开洛阳去了荆州。齐王司马冏和成都王司马颖各自拥兵数十万,齐聚洛阳城中。
司马冏思来想去,自忖没把握夺去司马颖兵权,迫于舆论压力,只好邀请司马颖辅政。司马冏的心计远在司马颖之上,他确信司马颖肯定玩不过自己。
司马颖虽说脑子不好,但到底还有些自知之明,倘若真跟司马冏搅在一块,早晚有一天会被对方搞死。于是,他向卢志求教保全之策。
卢志劝道:“两雄并立朝廷,日后必起争执。臣建议您以照顾母亲病体为由返回邺城,远离京都这个是非之地。您表现得越谦逊,就越能赢得天下士民之心,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司马颖连连点头。
翌日,司马颖连招呼都没打就动身返回邺城。等出了洛阳城,他才给司马冏写了封信,陈明自己避嫌退让的意愿,尽量让对方安心。
司马冏可并不踏实。他内心其实挺纠结,司马颖留在洛阳是个隐患,去了邺城同样是个隐患,但好歹眼不见心不烦。不管怎么说,人已经走了,能做的唯有好生安抚。于是,他授予司马颖大将军官位,同时任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假黄钺,又赐九锡之礼。乍一看,这几个权位都挺唬人,但却是虚名,因为司马颖身在邺城,根本没法染指京畿中央军和尚书台,由此,都督中外诸军事和录尚书自是形同虚设。
接下来,我们要着重讲一下假黄钺这项权力。
前文提到过,魏国名臣辛毗持节帮司马懿遏制求战心切的雍州诸将。魏朝时,假节、持节、使持节、假节钺、假黄钺都是一个意思,但到了晋朝,这些称号开始细分出了三六九等,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是:假节——平时没权力处置人,只有战时可处死犯军令者;持节——平时可处死平民,战时可处死二千石以下官员;使持节——无论平时、战时,皆可处死二千石以下官员。
权力最高的
老东西真是口无遮拦,哪有这么说话的!
司马冏直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虽说司马肜和司马榦在宗室至亲中辈分最高(司马懿仅存的两个儿子),但这两个位高无权的老头在司马冏眼里根本不值一提。他真正的竞争对手,唯有勤王战争中的另外两路统帅——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二人。
先说说墙头草司马颙,在那场战争中,他一开始选择支持司马伦,即便到后来也是首尾两端,但朝廷顾及他关中都督的重要分量,还是决定给他加官晋爵。最终,司马颙捞到了太尉和侍中的官位,虽然谈不上有实权,但毕竟他没出一点力,也算空手套白狼。几天后,司马颙返回长安属地。
再说半傻子司马颖,他在勤王战争中战绩最好(这是相比司马冏和司马颙而言,其实打得也挺丢人),但到头来居然什么都没捞着。论兵力,他没司马冏多;论头脑,他没司马冏灵;论地位,他是司马冏最强大的潜在竞争对手。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造成了他最冤的待遇。
参与勤王战争的藩王总共有五人,除司马冏、司马颙、司马颖外,还有两位——司马乂官任左军将军,掌握一定数量的皇宫禁军;司马歆升任镇南大将军、荆州都督。
几天后,司马歆准备回荆州去了。临行前,他和司马冏、司马颖、司马乂同去拜谒皇陵。
四位藩王表面上看是一团和气,可就在谒陵的途中,四人却有意无意地分成了两拨。派系划分完全依据他们在勤王战争中南、北两线的归属——同属北线的司马颖和司马乂一拨,同属南线的司马冏和司马歆一拨。走着走着,两拨人渐行渐远。
司马乂朝身后瞟了一眼,已看不见司马冏和司马歆的人影。“哼!”他闷哼一声,抬头仰视天空,似在自言自语,“这天下基业可是先帝(司马炎)创建的。”
司马颖觉得司马乂话里有话:“是、是啊……”六哥什么意思?
“你不明白吗?先帝的天下,还轮不到司马攸的儿子(司马冏)来管!十六弟,你才是辅政的不二人选。”
司马颖耷拉着脑袋,想起连月来的遭遇,心里觉得无比憋屈。自己在勤王战争中功劳最大,又第一个进京,如今却屈居司马冏之下。“唉……”他叹了口气,不想再多说什么。
再看另一拨,这时候,司马歆也若有所思地对司马冏言道:“还是司马颖跟皇室的血缘更近哪……”
所谓跟皇室的血缘更近,显然是拿司马冏(皇帝的堂弟)与司马颖(皇帝的亲弟)相比。司马冏会意:“说得是啊……那堂叔您的意思呢?”
“司马颖声望高,不能把他晾在一边不管,你最好让他跟你一起辅政,如果他跟你不对付,那就先下手为强,趁早夺了他的兵权!”
“嗯……多谢堂叔提醒。”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但凡听到他们这番各怀鬼胎的对话的人,心里都在发怵:看这架势,想让社稷安定怕是没指望了。
远离是非(齐王vs成都王)
新野公司马歆离开洛阳去了荆州。齐王司马冏和成都王司马颖各自拥兵数十万,齐聚洛阳城中。
司马冏思来想去,自忖没把握夺去司马颖兵权,迫于舆论压力,只好邀请司马颖辅政。司马冏的心计远在司马颖之上,他确信司马颖肯定玩不过自己。
司马颖虽说脑子不好,但到底还有些自知之明,倘若真跟司马冏搅在一块,早晚有一天会被对方搞死。于是,他向卢志求教保全之策。
卢志劝道:“两雄并立朝廷,日后必起争执。臣建议您以照顾母亲病体为由返回邺城,远离京都这个是非之地。您表现得越谦逊,就越能赢得天下士民之心,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司马颖连连点头。
翌日,司马颖连招呼都没打就动身返回邺城。等出了洛阳城,他才给司马冏写了封信,陈明自己避嫌退让的意愿,尽量让对方安心。
司马冏可并不踏实。他内心其实挺纠结,司马颖留在洛阳是个隐患,去了邺城同样是个隐患,但好歹眼不见心不烦。不管怎么说,人已经走了,能做的唯有好生安抚。于是,他授予司马颖大将军官位,同时任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假黄钺,又赐九锡之礼。乍一看,这几个权位都挺唬人,但却是虚名,因为司马颖身在邺城,根本没法染指京畿中央军和尚书台,由此,都督中外诸军事和录尚书自是形同虚设。
接下来,我们要着重讲一下假黄钺这项权力。
前文提到过,魏国名臣辛毗持节帮司马懿遏制求战心切的雍州诸将。魏朝时,假节、持节、使持节、假节钺、假黄钺都是一个意思,但到了晋朝,这些称号开始细分出了三六九等,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是:假节——平时没权力处置人,只有战时可处死犯军令者;持节——平时可处死平民,战时可处死二千石以下官员;使持节——无论平时、战时,皆可处死二千石以下官员。
权力最高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