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节(1/4)
这等于默许了王敦的处理方案。
王敦当即下令,将周和戴渊斩首于石头城南门外。
二人被处死后,王彬(王敦堂弟,王廙的弟弟)跑到石头城南门为周哭丧吊唁。他和周素来交厚,并且,他也不认同王敦的做法。
王敦得知此事很不高兴,指着王彬怒叱:“你知不知道伯仁是我杀的,你为什么给他哭丧!”
王彬回道:“伯仁并非刘隗同党,更是我至交好友,我凭什么不能给他哭丧?”说罢,他指着王敦怒骂:“你抗旨不遵,杀戮忠良,只怕要给琅邪王氏带来灭门大祸了!”
王敦听罢,气急败坏。
王导见状,赶忙把二人劝开。事后,王敦觉得王彬实在碍眼,便外派王彬做了豫章太守。
后来,王导翻阅他在辞官请罪期间的朝廷文书,无意中看到周为自己求情的奏疏,这才明白周原来救过自己的命。他内心无比悔恨,连声哀叹:“我虽未亲手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我愧对于他啊!”
骑墙者的结局
谯王司马承至死没盼来甘卓的援军。这个时候,甘卓仍在沔口晃荡着。
甘卓有个侄子名叫甘卬,任王敦麾下幕僚。王敦派甘卬劝甘卓退兵:“你就跟甘卓讲,我理解他出兵是为尽忠臣之节,我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果他退回襄阳,我保证既往不咎。”接着,王敦又从朝廷要来了驺虞幡,让甘卬带给甘卓看。驺虞幡前面曾多次提到,是朝廷敕令军队解除战备的旗帜。
甘卓一见驺虞幡,立时猜到王敦已控制了朝廷。他回想几个月前,自己在王敦和司马睿两边摇摆不定,没想到选来选去最后还是选错。可他没意识到,自己原本是个能左右战局的关键人物,却因为什么都不敢做,才让自己陷入困境。
甘卓决定撤回襄阳再说,但这么灰溜溜地走,又觉得没面子,便又找补了一句话:“皇室无恙已是不幸中的大幸。我驻守在长江上游,料想王敦不敢做出非分之举。”
乐道融先前把命都赌在了甘卓身上,他明白,甘卓一旦撤军,自己必死无疑,苦苦央求甘卓不要放弃抵抗。但甘卓铁了心要回襄阳。乐道融当日竟被气死。
现在,甘卓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怎么才能保住命。虽然他嘴上大义凛然说自己驻守长江上游是为牵制王敦,但说实话,就算打死他,他也不敢再跟王敦作对了。他前思后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对策,一个他自认为高明的对策。
甘卓一回到襄阳,就变得疯疯癫癫。更夸张的是,他居然将部下全部遣散去屯田。这样一来,原本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甘卓等于主动放弃了武装。他究竟是出于什么心理才办出这么不靠谱的事?
不消说,他企图以装疯卖傻逃过王敦的毒手。
事实上,在王敦起兵之初,王导正是通过主动弃权的低姿态才逃过死劫。而且,历史上也不乏采用类似策略躲过政治劫难的案例。然而,甘卓却没想透彻,包括王导在内,凡是用这种手段死里逃生的臣子多具有以下特点:一、就算放弃权力,仍在政坛保留强大的影响力,主君投鼠忌器不方便杀;二、平常跟主君交情深厚,出了事,主君也不会太绝情。
遗憾的是,甘卓并不具备多大政治影响力,而王敦心狠手辣更是出了名。所以,甘卓这么干结果只有一个——死得更快。
果然,王敦得知甘卓主动遣散军队的消息后喜出望外,当即指使襄阳太守周虑干掉甘卓。
周虑轻松支开了甘卓仅有的几名侍卫,只派了一名刺客就砍下了甘卓的脑袋。无论怎么说,甘卓死得一点都不冤。
郗鉴的本钱
像戴渊、周、司马承、甘卓这几个握有兵权,且在战场上直接跟王敦对着干的人,王敦杀起来是绝不手软,但是,朝廷里有个人却让王敦颇有些摸不准、猜不透。
郗鉴受任中领军后即把大批军队留在江北只身渡江,结果他前脚才刚迈进建邺城门,司马睿后脚就宣布投降了。这人到底是个不要命的官迷,还是个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勤王义士?王敦百思不得其解。
不管郗鉴是官迷还是义士,他选择这个时候来建邺,显然是步错棋。可郗鉴并不蠢,不仅不蠢,反而很聪明。我们可以通过他的性格试着分析一下他走出这步“错棋”的来龙去脉和真正意图。
郗鉴是东汉末年御史大夫郗虑的玄孙,他的家族称作高平郗氏。“永嘉之乱”发生后,大部分中原士人逃亡江东,少部分则西奔长安跟着皇帝司马邺混,郗鉴哪儿都没去,他毅然决然留在了战火纷飞的中原。郗鉴不去长安可以理解,谁都知道西晋撑不了几天,但江东是士人最安稳的避难所,司马睿更是正统皇室的潜力股,他不去江东又是图什么呢?
那时候,江东政权已经被琅邪王氏垄断,而高平郗氏属二等士族之列,完全没法跟琅邪王氏相提并论。郗鉴考虑到自己一没兵,二没功,三没名,如果就这么跑去投奔司马睿,充其量算个高级难民,难有出头之日。鉴于此,他决定先招兵买马,积蓄实力,等手里有了本钱,去哪儿都吃不了亏。显而易见,他选择了高风险高回报这条路。
中原遍布大批流民,不愁招不到兵。随后几年里,郗
王敦当即下令,将周和戴渊斩首于石头城南门外。
二人被处死后,王彬(王敦堂弟,王廙的弟弟)跑到石头城南门为周哭丧吊唁。他和周素来交厚,并且,他也不认同王敦的做法。
王敦得知此事很不高兴,指着王彬怒叱:“你知不知道伯仁是我杀的,你为什么给他哭丧!”
王彬回道:“伯仁并非刘隗同党,更是我至交好友,我凭什么不能给他哭丧?”说罢,他指着王敦怒骂:“你抗旨不遵,杀戮忠良,只怕要给琅邪王氏带来灭门大祸了!”
王敦听罢,气急败坏。
王导见状,赶忙把二人劝开。事后,王敦觉得王彬实在碍眼,便外派王彬做了豫章太守。
后来,王导翻阅他在辞官请罪期间的朝廷文书,无意中看到周为自己求情的奏疏,这才明白周原来救过自己的命。他内心无比悔恨,连声哀叹:“我虽未亲手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我愧对于他啊!”
骑墙者的结局
谯王司马承至死没盼来甘卓的援军。这个时候,甘卓仍在沔口晃荡着。
甘卓有个侄子名叫甘卬,任王敦麾下幕僚。王敦派甘卬劝甘卓退兵:“你就跟甘卓讲,我理解他出兵是为尽忠臣之节,我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果他退回襄阳,我保证既往不咎。”接着,王敦又从朝廷要来了驺虞幡,让甘卬带给甘卓看。驺虞幡前面曾多次提到,是朝廷敕令军队解除战备的旗帜。
甘卓一见驺虞幡,立时猜到王敦已控制了朝廷。他回想几个月前,自己在王敦和司马睿两边摇摆不定,没想到选来选去最后还是选错。可他没意识到,自己原本是个能左右战局的关键人物,却因为什么都不敢做,才让自己陷入困境。
甘卓决定撤回襄阳再说,但这么灰溜溜地走,又觉得没面子,便又找补了一句话:“皇室无恙已是不幸中的大幸。我驻守在长江上游,料想王敦不敢做出非分之举。”
乐道融先前把命都赌在了甘卓身上,他明白,甘卓一旦撤军,自己必死无疑,苦苦央求甘卓不要放弃抵抗。但甘卓铁了心要回襄阳。乐道融当日竟被气死。
现在,甘卓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怎么才能保住命。虽然他嘴上大义凛然说自己驻守长江上游是为牵制王敦,但说实话,就算打死他,他也不敢再跟王敦作对了。他前思后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对策,一个他自认为高明的对策。
甘卓一回到襄阳,就变得疯疯癫癫。更夸张的是,他居然将部下全部遣散去屯田。这样一来,原本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甘卓等于主动放弃了武装。他究竟是出于什么心理才办出这么不靠谱的事?
不消说,他企图以装疯卖傻逃过王敦的毒手。
事实上,在王敦起兵之初,王导正是通过主动弃权的低姿态才逃过死劫。而且,历史上也不乏采用类似策略躲过政治劫难的案例。然而,甘卓却没想透彻,包括王导在内,凡是用这种手段死里逃生的臣子多具有以下特点:一、就算放弃权力,仍在政坛保留强大的影响力,主君投鼠忌器不方便杀;二、平常跟主君交情深厚,出了事,主君也不会太绝情。
遗憾的是,甘卓并不具备多大政治影响力,而王敦心狠手辣更是出了名。所以,甘卓这么干结果只有一个——死得更快。
果然,王敦得知甘卓主动遣散军队的消息后喜出望外,当即指使襄阳太守周虑干掉甘卓。
周虑轻松支开了甘卓仅有的几名侍卫,只派了一名刺客就砍下了甘卓的脑袋。无论怎么说,甘卓死得一点都不冤。
郗鉴的本钱
像戴渊、周、司马承、甘卓这几个握有兵权,且在战场上直接跟王敦对着干的人,王敦杀起来是绝不手软,但是,朝廷里有个人却让王敦颇有些摸不准、猜不透。
郗鉴受任中领军后即把大批军队留在江北只身渡江,结果他前脚才刚迈进建邺城门,司马睿后脚就宣布投降了。这人到底是个不要命的官迷,还是个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勤王义士?王敦百思不得其解。
不管郗鉴是官迷还是义士,他选择这个时候来建邺,显然是步错棋。可郗鉴并不蠢,不仅不蠢,反而很聪明。我们可以通过他的性格试着分析一下他走出这步“错棋”的来龙去脉和真正意图。
郗鉴是东汉末年御史大夫郗虑的玄孙,他的家族称作高平郗氏。“永嘉之乱”发生后,大部分中原士人逃亡江东,少部分则西奔长安跟着皇帝司马邺混,郗鉴哪儿都没去,他毅然决然留在了战火纷飞的中原。郗鉴不去长安可以理解,谁都知道西晋撑不了几天,但江东是士人最安稳的避难所,司马睿更是正统皇室的潜力股,他不去江东又是图什么呢?
那时候,江东政权已经被琅邪王氏垄断,而高平郗氏属二等士族之列,完全没法跟琅邪王氏相提并论。郗鉴考虑到自己一没兵,二没功,三没名,如果就这么跑去投奔司马睿,充其量算个高级难民,难有出头之日。鉴于此,他决定先招兵买马,积蓄实力,等手里有了本钱,去哪儿都吃不了亏。显而易见,他选择了高风险高回报这条路。
中原遍布大批流民,不愁招不到兵。随后几年里,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