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2/3)
会。
这个时期的妈妈还年轻貌美,除了受点婆家的气外,活得意气风发。
离爸爸转业还有两年,自己到下半年才上幼儿园,未来还没有开始,一切都还有可能。
好了,现在的问题是,她现在能做些什么?
想要过上高品质的生活,对三观端正的前学霸来说也就三点:
经济基础、社会地位、精神财富。
说白了无非就是钱、权、成就感(精神满足)。
权这东西,对于现在的她来说还太早,精神满足等自己制定的目标一一达成,那也就不远了,那么就剩下钱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钱,生活有了保障不说,将来无论想做什么,路都会顺畅很多。
钱怎么赚?
顾毓铮发现上辈子的自己过得太糊涂。学生时代把自己埋在了实验室与课本堆里,一毕业就进了国企当小职员,做了与所学专业完全无关的工作。
没有了经济压力连带着也丢了挣钱的动力。后来确实是因为兴趣了解过各行各业的信息,却一直没有实践过。
实力创业路线有点难,也不是现在的她能做的,那就剩点投机产业了。
彩票、炒股、炒房。
想到这,无语凝噎。
顾勇军和耿霜泠都没有赌性,前世连退休后的牌局都玩的是无关金钱的,更别说关注彩票了。
靠炒股炒房致富也是抓瞎。
股票现在还是没影的事,国内是到90年代初才开始有了证券交易。
而且就算到了那时候也没有什么用。她只隐约记得后世股票是有过大跌也有过大涨,很多初期持有股票的人,捏了十几年都翻了好几番。
可是别忘了,买股票是要本钱的,那些钱换成股票捏在手里十多年就成了死的,到最后能挣多少可说不好。更别提股票还有退市一说,如果企业出了问题导致退市,那真是哭都没地方哭去。
好在总算是还记得几个出名的股票,重生回来前股价拉得高高的,将来有余钱的话倒是可以买一点囤着。
再说房市。
别说对加入炒房大军没什么好感了,本钱也同样是个问题。
等爸爸转业回来,按两夫妻的工龄,拿个单位的福利房是板上钉钉的事,又怎么会另外买房?
房价在日后那是韭菜似的涨得飞快,但在2000年以前的涨幅还没那么离谱,悲剧的她又根本不记得城区规划的具体地块与时间,那时候银行利息还是比较高的,还不如好好理财,比瞎买一气房产靠谱的多。
再说了,就算炒股炒房能赚钱,谁又能听她的?
对大人来说,一个年龄还在个位数的幼童说的话,那纯粹就是大风吹过,还是等以后有了更多话语权的时候再说吧……
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作者有话要说: 不得不说的废话:
避雷:本文的极品只有顾奶奶这一拨,而且很快会被解决掉,不喜欢看极品的碰到她可以直接跳过。
关于顾爸,他生活的年代经历过饥荒困难时期,那时候为了最大限度养活每个孩子,一般家庭都是集中所有资源由家长分配,所以心软的顾爸养成了奶奶一说困难就把收入给她的习惯。也所以顾奶奶才会理直气壮认为儿媳妇应该上交自己的收入,如果由她自己拿着说不定就补贴娘家了。这些按现在来看当然都是错误的观念,八十年代初期是一个很特殊的时间点,印象中这几年变化超级大,我大华夏的观念进步神速,等顾爸回来就会发生转变了。
最后,作者这篇文尽量按着当时社会背景来,如果有什么设定与小天使的想法有出入,不妨先推测下为什么会这样。
为了便于理解,文中一些细节都是有含义的,侧面体现一些当时社会的思考方式,所以希望大家尽量不要跳着看哦。希望小天使们看完后,能对我们现实中的长辈多一分理解吧,么么哒。
☆、第3章 外婆教女与小目标
1983年,高考已经恢复好几年,新时代的大学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改革开放政策也实施了3年多,已经初见成效,整个国家迈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正是等着有识之士一展拳脚的时候,可她却被困在这小小的身躯里。
干啥啥不行,心酸得都想哭了。还没哭出来,开饭了。
因为被顾奶奶一闹,耿霜泠也没了做饭心情,前一天剩下的米饭加上剁得碎碎的菜叶子与虾皮兑水烧开,就端上了桌。
顾毓铮蹲在小桌前自己一勺一勺地吃着咸稀饭,动作标准,脸上干干净净没有沾上一点饭粒,认真的小模样就像在做一件大事。
耿霜泠看到女儿如此乖巧,满足感就止不住地从心底往上冒,所有的不顺心都不去在意了。
就这么看着女儿吃完,她麻利地收拾好碗筷,抱起脸盆打算去门口水龙头下洗衣服,一抬头就看见耿外婆往这边走来。
耿外婆的到来当然不是凑巧。
城关镇就那么点大,生活在城市高度发达的现代的年轻人可能不了解,在二十多年前,满大街的人里根本避不开别人的视线。谁家来了人,哪家媳妇去哪儿,都能传到相关人士的耳朵里。
这个时期的妈妈还年轻貌美,除了受点婆家的气外,活得意气风发。
离爸爸转业还有两年,自己到下半年才上幼儿园,未来还没有开始,一切都还有可能。
好了,现在的问题是,她现在能做些什么?
想要过上高品质的生活,对三观端正的前学霸来说也就三点:
经济基础、社会地位、精神财富。
说白了无非就是钱、权、成就感(精神满足)。
权这东西,对于现在的她来说还太早,精神满足等自己制定的目标一一达成,那也就不远了,那么就剩下钱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钱,生活有了保障不说,将来无论想做什么,路都会顺畅很多。
钱怎么赚?
顾毓铮发现上辈子的自己过得太糊涂。学生时代把自己埋在了实验室与课本堆里,一毕业就进了国企当小职员,做了与所学专业完全无关的工作。
没有了经济压力连带着也丢了挣钱的动力。后来确实是因为兴趣了解过各行各业的信息,却一直没有实践过。
实力创业路线有点难,也不是现在的她能做的,那就剩点投机产业了。
彩票、炒股、炒房。
想到这,无语凝噎。
顾勇军和耿霜泠都没有赌性,前世连退休后的牌局都玩的是无关金钱的,更别说关注彩票了。
靠炒股炒房致富也是抓瞎。
股票现在还是没影的事,国内是到90年代初才开始有了证券交易。
而且就算到了那时候也没有什么用。她只隐约记得后世股票是有过大跌也有过大涨,很多初期持有股票的人,捏了十几年都翻了好几番。
可是别忘了,买股票是要本钱的,那些钱换成股票捏在手里十多年就成了死的,到最后能挣多少可说不好。更别提股票还有退市一说,如果企业出了问题导致退市,那真是哭都没地方哭去。
好在总算是还记得几个出名的股票,重生回来前股价拉得高高的,将来有余钱的话倒是可以买一点囤着。
再说房市。
别说对加入炒房大军没什么好感了,本钱也同样是个问题。
等爸爸转业回来,按两夫妻的工龄,拿个单位的福利房是板上钉钉的事,又怎么会另外买房?
房价在日后那是韭菜似的涨得飞快,但在2000年以前的涨幅还没那么离谱,悲剧的她又根本不记得城区规划的具体地块与时间,那时候银行利息还是比较高的,还不如好好理财,比瞎买一气房产靠谱的多。
再说了,就算炒股炒房能赚钱,谁又能听她的?
对大人来说,一个年龄还在个位数的幼童说的话,那纯粹就是大风吹过,还是等以后有了更多话语权的时候再说吧……
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作者有话要说: 不得不说的废话:
避雷:本文的极品只有顾奶奶这一拨,而且很快会被解决掉,不喜欢看极品的碰到她可以直接跳过。
关于顾爸,他生活的年代经历过饥荒困难时期,那时候为了最大限度养活每个孩子,一般家庭都是集中所有资源由家长分配,所以心软的顾爸养成了奶奶一说困难就把收入给她的习惯。也所以顾奶奶才会理直气壮认为儿媳妇应该上交自己的收入,如果由她自己拿着说不定就补贴娘家了。这些按现在来看当然都是错误的观念,八十年代初期是一个很特殊的时间点,印象中这几年变化超级大,我大华夏的观念进步神速,等顾爸回来就会发生转变了。
最后,作者这篇文尽量按着当时社会背景来,如果有什么设定与小天使的想法有出入,不妨先推测下为什么会这样。
为了便于理解,文中一些细节都是有含义的,侧面体现一些当时社会的思考方式,所以希望大家尽量不要跳着看哦。希望小天使们看完后,能对我们现实中的长辈多一分理解吧,么么哒。
☆、第3章 外婆教女与小目标
1983年,高考已经恢复好几年,新时代的大学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改革开放政策也实施了3年多,已经初见成效,整个国家迈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正是等着有识之士一展拳脚的时候,可她却被困在这小小的身躯里。
干啥啥不行,心酸得都想哭了。还没哭出来,开饭了。
因为被顾奶奶一闹,耿霜泠也没了做饭心情,前一天剩下的米饭加上剁得碎碎的菜叶子与虾皮兑水烧开,就端上了桌。
顾毓铮蹲在小桌前自己一勺一勺地吃着咸稀饭,动作标准,脸上干干净净没有沾上一点饭粒,认真的小模样就像在做一件大事。
耿霜泠看到女儿如此乖巧,满足感就止不住地从心底往上冒,所有的不顺心都不去在意了。
就这么看着女儿吃完,她麻利地收拾好碗筷,抱起脸盆打算去门口水龙头下洗衣服,一抬头就看见耿外婆往这边走来。
耿外婆的到来当然不是凑巧。
城关镇就那么点大,生活在城市高度发达的现代的年轻人可能不了解,在二十多年前,满大街的人里根本避不开别人的视线。谁家来了人,哪家媳妇去哪儿,都能传到相关人士的耳朵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