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节(2/4)
同李峯喊话,道:“赵王无罪,尔等宵小怎敢以兵围府?”
李峯将短刀半收入鞘,又抽出,继而再收入鞘,回道:“还请转告赵王,如今认证物证俱全,他构陷忠良以及欺君罔上的罪名业已坐实。纸包不住火,请赵王快快束手就擒,如此拖延再三,难不成是想要谋反?”
里面的人又喊道:“先不说赵王无罪,纵使王爷有错,他仍是大周朝的王爷,不是你们说拿就拿的。你们这帮人来历不明,要我们如何敢信?若真奉了皇命,便请将圣旨拿来!”
圣旨?是了,楚王没有圣旨!
交谈间,李峯忽然明白过来,萧后派自己前来,为的根本不是捉拿赵王,而是借机陷害楚王。
只是一个疑问,李峯怎忽然明白了,萧后要害死楚王?
原来,方才李峯请楚王出示圣旨,楚王给他看的只是一封手诏。那手诏卷成青纸小筒,楚王并未将它展开示人,想必连看都不曾看过,只奉了皇帝口谕便来拿人。
当时,楚王举着手诏,告诉各路禁军统领,道:“赵王梁伦构陷忠良、勾结外族屠戮并州军、私刻玉玺行悖逆之事,陛下命本王前往捉拿逆贼,并赐我便宜行事。诸将听命:一,集结禁军,分别屯驻各大宫门;二,李峯领五百禁军围堵赵王府邸,免其官职,令其出府受缚。”
手诏,是皇帝亲手书写的密诏,但毕竟不是真正的圣旨,没有调兵遣将的权力。当时,在场众将听了楚王的号令,皆相率惊顾,心中犹疑不定。但毕竟楚王有密诏在手,且是惠帝的亲弟,更领着禁军北军中侯一职,凡有所命,诸军莫敢不从。
至于楚王,他并非不晓得手诏不能调兵,亦非不明白自己如此调兵等同假传圣旨。但他身为惠帝的亲兄弟,完全信任自己的皇兄,且确实不情势紧急,只能权宜行事。他多半想着:赵王的私兵众多,自己若不先发制人,只怕双方短兵相接,将致血流成河,故不得三思而行,只能持此密诏行事。
此种情势下,楚王矫诏调兵,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关键在于惠帝会否追究;不追究就罢了,若真的追究起来,治楚王一个假传圣旨的罪,那是再简单不过。
此计阴毒,无声无息地陷楚王于两难和不义,除了萧后没人想得出来。
李峯未接到密令,却自行悟出了萧后的意图,可见萧后看人的眼光奇准无比。李峯沾沾自喜,只在犹豫一件事:自己如何才能让萧后再高看一眼?
“赵王堂堂当朝王爷,是天子的长辈,非圣旨御令,无人可动他分毫!烦请将军回去,请楚王将圣旨拿来。”对面的人喊完此话,便迅速回到议事厅中,不再给任何回应。
李峯心中已有决断,旋即吩咐手下,爬上赵王府的墙头,密切注视其中动静,不断朝赵王喊话,让他束手就擒。
他又派了自己的亲信,打马奔向半里外的宫门,即楚王驻兵等候处,向楚王回报,说赵王不愿出门就擒,且传来满王府的幕僚,聚在议事厅中筹谋叛逆,若是发兵强攻,只怕牵连太广;若是按兵不动,唯恐他们欲行不轨,如何行事,须请楚王发话。
楚王是个有魄力的人,简单思量过后,当机立断,道:“传令下去,若府中幕僚不助纣为虐,当即离去,则官职可留,绝不会受连坐;若不奉诏,皆军法处置。”
李峯得了命令,暗自发笑。
他命人在墙边搭了梯子,亲自爬上墙头,朝里其中众人宣旨,张口就编造出一道不存在的圣旨,并谎称是楚王所传,道:“赵王拒不出府受缚,等同谋逆。陛下已传旨楚王,圣旨言:赵王拒不认罪,私自聚兵于府中,欲行伊、霍故事,王宜调兵分屯宫门,免赵王官爵。”
在场禁军,尽皆沉默肃立。
其实,并非无人怀疑此诏真伪,但王室中的争斗,又岂是他们这些小人物敢管、能管的?眼下赵王大势已去,若自己敢怀疑楚王,只怕亦会惨死在这场风波中,故而,没有一人发出异议。
有些幕僚胆小,当即作鸟兽散。
唯有几个赵王的心腹老臣,曾参与了他的许多罪事,知道自己逃不了干系,不得不勉强撑着,劝赵王:“楚王连面都不敢露,其中定然有诈,王爷绝不可出府受缚!”不过是怕赵王倒了,自己免不了要受牵连。
赵王摇头,知道大势已去,但因为仍对惠帝的仁慈抱有一丝侥幸幻想,方行至院内,与李峯面对面,道:“本王何错之有?既从未有错,为何要认罪?认甚么罪!楚王、萧后、赵灵,他们才是国之大贼,狼狈为奸,势要将本王置于死地。本王无罪,更无二心,谋逆一说从何谈起?”他说到最后,直是声泪俱下,泣不成声。
李峯不为所动,淡淡道:“下官只是奉诏行事,其余不得而知。”
赵王面色灰白,愣愣地说:“要本王认罪亦可,请将军把圣旨拿来。”
李峯:“还请王爷束手就擒,莫要为难咱们这些听令办事的。自前次谢瑛谋反,至今不过短短半年,洛阳城不该见两次血。”
赵王听了此话,沉默良久,最终大手一挥,让府中侍卫撤离,自己跪伏院中,束手就擒了。
赵王被禁军以麻绳紧紧缚住,准备带离王府,行至府门前,不由站定回望,不
李峯将短刀半收入鞘,又抽出,继而再收入鞘,回道:“还请转告赵王,如今认证物证俱全,他构陷忠良以及欺君罔上的罪名业已坐实。纸包不住火,请赵王快快束手就擒,如此拖延再三,难不成是想要谋反?”
里面的人又喊道:“先不说赵王无罪,纵使王爷有错,他仍是大周朝的王爷,不是你们说拿就拿的。你们这帮人来历不明,要我们如何敢信?若真奉了皇命,便请将圣旨拿来!”
圣旨?是了,楚王没有圣旨!
交谈间,李峯忽然明白过来,萧后派自己前来,为的根本不是捉拿赵王,而是借机陷害楚王。
只是一个疑问,李峯怎忽然明白了,萧后要害死楚王?
原来,方才李峯请楚王出示圣旨,楚王给他看的只是一封手诏。那手诏卷成青纸小筒,楚王并未将它展开示人,想必连看都不曾看过,只奉了皇帝口谕便来拿人。
当时,楚王举着手诏,告诉各路禁军统领,道:“赵王梁伦构陷忠良、勾结外族屠戮并州军、私刻玉玺行悖逆之事,陛下命本王前往捉拿逆贼,并赐我便宜行事。诸将听命:一,集结禁军,分别屯驻各大宫门;二,李峯领五百禁军围堵赵王府邸,免其官职,令其出府受缚。”
手诏,是皇帝亲手书写的密诏,但毕竟不是真正的圣旨,没有调兵遣将的权力。当时,在场众将听了楚王的号令,皆相率惊顾,心中犹疑不定。但毕竟楚王有密诏在手,且是惠帝的亲弟,更领着禁军北军中侯一职,凡有所命,诸军莫敢不从。
至于楚王,他并非不晓得手诏不能调兵,亦非不明白自己如此调兵等同假传圣旨。但他身为惠帝的亲兄弟,完全信任自己的皇兄,且确实不情势紧急,只能权宜行事。他多半想着:赵王的私兵众多,自己若不先发制人,只怕双方短兵相接,将致血流成河,故不得三思而行,只能持此密诏行事。
此种情势下,楚王矫诏调兵,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关键在于惠帝会否追究;不追究就罢了,若真的追究起来,治楚王一个假传圣旨的罪,那是再简单不过。
此计阴毒,无声无息地陷楚王于两难和不义,除了萧后没人想得出来。
李峯未接到密令,却自行悟出了萧后的意图,可见萧后看人的眼光奇准无比。李峯沾沾自喜,只在犹豫一件事:自己如何才能让萧后再高看一眼?
“赵王堂堂当朝王爷,是天子的长辈,非圣旨御令,无人可动他分毫!烦请将军回去,请楚王将圣旨拿来。”对面的人喊完此话,便迅速回到议事厅中,不再给任何回应。
李峯心中已有决断,旋即吩咐手下,爬上赵王府的墙头,密切注视其中动静,不断朝赵王喊话,让他束手就擒。
他又派了自己的亲信,打马奔向半里外的宫门,即楚王驻兵等候处,向楚王回报,说赵王不愿出门就擒,且传来满王府的幕僚,聚在议事厅中筹谋叛逆,若是发兵强攻,只怕牵连太广;若是按兵不动,唯恐他们欲行不轨,如何行事,须请楚王发话。
楚王是个有魄力的人,简单思量过后,当机立断,道:“传令下去,若府中幕僚不助纣为虐,当即离去,则官职可留,绝不会受连坐;若不奉诏,皆军法处置。”
李峯得了命令,暗自发笑。
他命人在墙边搭了梯子,亲自爬上墙头,朝里其中众人宣旨,张口就编造出一道不存在的圣旨,并谎称是楚王所传,道:“赵王拒不出府受缚,等同谋逆。陛下已传旨楚王,圣旨言:赵王拒不认罪,私自聚兵于府中,欲行伊、霍故事,王宜调兵分屯宫门,免赵王官爵。”
在场禁军,尽皆沉默肃立。
其实,并非无人怀疑此诏真伪,但王室中的争斗,又岂是他们这些小人物敢管、能管的?眼下赵王大势已去,若自己敢怀疑楚王,只怕亦会惨死在这场风波中,故而,没有一人发出异议。
有些幕僚胆小,当即作鸟兽散。
唯有几个赵王的心腹老臣,曾参与了他的许多罪事,知道自己逃不了干系,不得不勉强撑着,劝赵王:“楚王连面都不敢露,其中定然有诈,王爷绝不可出府受缚!”不过是怕赵王倒了,自己免不了要受牵连。
赵王摇头,知道大势已去,但因为仍对惠帝的仁慈抱有一丝侥幸幻想,方行至院内,与李峯面对面,道:“本王何错之有?既从未有错,为何要认罪?认甚么罪!楚王、萧后、赵灵,他们才是国之大贼,狼狈为奸,势要将本王置于死地。本王无罪,更无二心,谋逆一说从何谈起?”他说到最后,直是声泪俱下,泣不成声。
李峯不为所动,淡淡道:“下官只是奉诏行事,其余不得而知。”
赵王面色灰白,愣愣地说:“要本王认罪亦可,请将军把圣旨拿来。”
李峯:“还请王爷束手就擒,莫要为难咱们这些听令办事的。自前次谢瑛谋反,至今不过短短半年,洛阳城不该见两次血。”
赵王听了此话,沉默良久,最终大手一挥,让府中侍卫撤离,自己跪伏院中,束手就擒了。
赵王被禁军以麻绳紧紧缚住,准备带离王府,行至府门前,不由站定回望,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