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节(2/3)
分常见,论起来没有什么出格。
但问题是……这个小女孩儿还不到十岁!而且,在当时的情形之下,入宫做皇后是不可能有什么将来的幸福可言的。
但,吕后何等强势,她做的决定,其他人哪里来得抗争的余地?
就这样,短短三年之后,年仅二十三岁的汉惠帝刘盈青年早逝。
而鲁元公主要面对的同时是自己唯一的胞弟早青年逝,而十三岁的女儿成了寡妇……那个时候,她心里是怎么的哀恸绝望呢?
在这种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之下,仅仅八个月之后,鲁元病死……这一双姐弟,终于都先于母亲离开了人世。
按年龄推算,鲁元公主过世时,只有三十出头。
她的一生,因为父母的缘故,其实是波折凶险且带着悲凉色彩的。
但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公主秉性却十分善良。
譬如,张敖被除国,封了宣平侯拘在长安之后,就是龙困浅水,再无依恃,可以说他和两个儿子的身家性命都是捏在鲁元公主手里的。
但在这种情形下,她却依能善待丈夫前妻所出的两个孩子,甚至在自己死后,不仅她的丈夫张敖得以善终,连张寿、张侈都封了侯爵。
可以想见,在她生前,一直都在努力地庇护着他们。
综上,这是一个底层出身,毕生坎坷,命途多舛,却始终善良的女子。
【张敖】
关于张敖,《史记》里的记载非常简单,名士张耳之子,父亲逝后承位为赵王,尚鲁元公主,后谋反,贬爵宣平侯,死后追谥为鲁元王,夫从妻谥,亘古绝今。
这里,只单提张敖谋反的前因后果罢。
我们简单地来看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秦末乱世,天下逐鹿,刘邦从当初一个社会底层摸爬滚打出来的草根,到坐拥天下的开国皇帝,主要得归功于他身边收拢的大批杰出人物,像张良、萧何、韩信、陈平这些。
而早年,他们追随刘邦时,高祖陛下自然没少封官许愿过——待日后我得了天下,诸位如何如何之类。
所以,待到他的地盘一天天大起来,当然得兑现当初的承诺了。大汉立国之前,刘邦共封了八位异姓王。
“王”和其他公、侯、伯、子、男之类的封爵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了。
1、他们拥有自己的封地,位尊一方,诸侯国内官员任免都是自己说了算——有权。
2、整个诸侯国的赋税都是私家收入——有钱。
3、诸侯国内的军队由诸侯王统领,不受朝廷调遣——有军队。
这就意味着,实力强大的诸侯王是随时可以拥兵自立,割据一方的——春秋战国时期,混战不休的那些大国小国,起初哪一个不是被君王分封的诸侯?(所以,秦始皇兼并天下后,李斯才建议废除分封,采用郡县制。)
因此,握着这么大权力、这么多钱、这么多兵的诸侯王,简直是皇帝的眼中钉心头刺儿,必欲拔之而后快。
刘邦也是一样,之前打江山的时候,封王都已经封出去了,做为皇帝当然不能出尔反尔,但——我不能食言自肥,却能寻衅除掉你,换成我自己的儿子!
所以,汉高祖刘邦自即位起,就利落地动手了。
燕王臧荼、楚王韩信、韩王信,第四个……就轮到了子承父业的张敖。
汉七年,高祖刘邦过赵。
论理,这个时候,无论皇帝怎样找茬儿,唯一的应对策略就是——一忍再忍继续忍,打落牙齿和落吞。
史记里对于这一段的记叙,其实有些误导读者的(应该是为尊者讳,有意误导。)
毕竟汉高祖刘邦在设计逼反张敖时的这些行径,即便在当时相对开放的社会风气下来看,也实在太龌龊不堪了点儿,所以记叙时就十分隐晦。
在涵括了张敖生平主要事迹的《史记·张耳陈馀列传》里,记载的事件大意是这样:汉七年,高祖刘邦过赵,赵王张敖礼之甚恭,但高祖却在宴间箕踞詈(十分放涎地坐着骂),令张敖受了屈辱。
所以,赵相贯高等人十分忿愤,谋划在第二年刘邦再次经过赵地时,派刺客行刺。张敖反对,但最终,贯高几人坚持行刺,而他没有阻止。
这一段记叙,给人的错觉是——只因皇帝刘邦在宴席间对张敖态度倨傲无礼,存心羞辱,贯高等人就怒不可遏——“今怨高祖辱我主,故欲杀之”,决定行刺。
而当贯高、赵午对张敖说“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时,张敖当时的反应是“啮其指出血”——隐忍地死咬着手指,直到流血。
我自已起初读这一段时,觉得其中有两个疑点:
1、不过是被皇帝骂了几句,怎么就屈辱到了令赵王张敖“啮其指出血”,赵国两位相国愤而轼君的地步?
2、为什么过了整整一年才动手?(只是派了几个刺客藏身驿馆复壁中伏击,应该不需要做准备多久)
但,等后来读到《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这些疑惑迎刃而解。
这一篇中记载:淮南厉王刘长,是高祖最小的儿子,他的生母原本是赵王张敖的美人。汉高祖八年,皇帝刘邦经过赵地时,赵王把美人献给他,因此有孕。
但问题是……这个小女孩儿还不到十岁!而且,在当时的情形之下,入宫做皇后是不可能有什么将来的幸福可言的。
但,吕后何等强势,她做的决定,其他人哪里来得抗争的余地?
就这样,短短三年之后,年仅二十三岁的汉惠帝刘盈青年早逝。
而鲁元公主要面对的同时是自己唯一的胞弟早青年逝,而十三岁的女儿成了寡妇……那个时候,她心里是怎么的哀恸绝望呢?
在这种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之下,仅仅八个月之后,鲁元病死……这一双姐弟,终于都先于母亲离开了人世。
按年龄推算,鲁元公主过世时,只有三十出头。
她的一生,因为父母的缘故,其实是波折凶险且带着悲凉色彩的。
但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公主秉性却十分善良。
譬如,张敖被除国,封了宣平侯拘在长安之后,就是龙困浅水,再无依恃,可以说他和两个儿子的身家性命都是捏在鲁元公主手里的。
但在这种情形下,她却依能善待丈夫前妻所出的两个孩子,甚至在自己死后,不仅她的丈夫张敖得以善终,连张寿、张侈都封了侯爵。
可以想见,在她生前,一直都在努力地庇护着他们。
综上,这是一个底层出身,毕生坎坷,命途多舛,却始终善良的女子。
【张敖】
关于张敖,《史记》里的记载非常简单,名士张耳之子,父亲逝后承位为赵王,尚鲁元公主,后谋反,贬爵宣平侯,死后追谥为鲁元王,夫从妻谥,亘古绝今。
这里,只单提张敖谋反的前因后果罢。
我们简单地来看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秦末乱世,天下逐鹿,刘邦从当初一个社会底层摸爬滚打出来的草根,到坐拥天下的开国皇帝,主要得归功于他身边收拢的大批杰出人物,像张良、萧何、韩信、陈平这些。
而早年,他们追随刘邦时,高祖陛下自然没少封官许愿过——待日后我得了天下,诸位如何如何之类。
所以,待到他的地盘一天天大起来,当然得兑现当初的承诺了。大汉立国之前,刘邦共封了八位异姓王。
“王”和其他公、侯、伯、子、男之类的封爵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了。
1、他们拥有自己的封地,位尊一方,诸侯国内官员任免都是自己说了算——有权。
2、整个诸侯国的赋税都是私家收入——有钱。
3、诸侯国内的军队由诸侯王统领,不受朝廷调遣——有军队。
这就意味着,实力强大的诸侯王是随时可以拥兵自立,割据一方的——春秋战国时期,混战不休的那些大国小国,起初哪一个不是被君王分封的诸侯?(所以,秦始皇兼并天下后,李斯才建议废除分封,采用郡县制。)
因此,握着这么大权力、这么多钱、这么多兵的诸侯王,简直是皇帝的眼中钉心头刺儿,必欲拔之而后快。
刘邦也是一样,之前打江山的时候,封王都已经封出去了,做为皇帝当然不能出尔反尔,但——我不能食言自肥,却能寻衅除掉你,换成我自己的儿子!
所以,汉高祖刘邦自即位起,就利落地动手了。
燕王臧荼、楚王韩信、韩王信,第四个……就轮到了子承父业的张敖。
汉七年,高祖刘邦过赵。
论理,这个时候,无论皇帝怎样找茬儿,唯一的应对策略就是——一忍再忍继续忍,打落牙齿和落吞。
史记里对于这一段的记叙,其实有些误导读者的(应该是为尊者讳,有意误导。)
毕竟汉高祖刘邦在设计逼反张敖时的这些行径,即便在当时相对开放的社会风气下来看,也实在太龌龊不堪了点儿,所以记叙时就十分隐晦。
在涵括了张敖生平主要事迹的《史记·张耳陈馀列传》里,记载的事件大意是这样:汉七年,高祖刘邦过赵,赵王张敖礼之甚恭,但高祖却在宴间箕踞詈(十分放涎地坐着骂),令张敖受了屈辱。
所以,赵相贯高等人十分忿愤,谋划在第二年刘邦再次经过赵地时,派刺客行刺。张敖反对,但最终,贯高几人坚持行刺,而他没有阻止。
这一段记叙,给人的错觉是——只因皇帝刘邦在宴席间对张敖态度倨傲无礼,存心羞辱,贯高等人就怒不可遏——“今怨高祖辱我主,故欲杀之”,决定行刺。
而当贯高、赵午对张敖说“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时,张敖当时的反应是“啮其指出血”——隐忍地死咬着手指,直到流血。
我自已起初读这一段时,觉得其中有两个疑点:
1、不过是被皇帝骂了几句,怎么就屈辱到了令赵王张敖“啮其指出血”,赵国两位相国愤而轼君的地步?
2、为什么过了整整一年才动手?(只是派了几个刺客藏身驿馆复壁中伏击,应该不需要做准备多久)
但,等后来读到《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这些疑惑迎刃而解。
这一篇中记载:淮南厉王刘长,是高祖最小的儿子,他的生母原本是赵王张敖的美人。汉高祖八年,皇帝刘邦经过赵地时,赵王把美人献给他,因此有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