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节(4/4)
“为何时机未到?”安禄山已经忍无可忍了:“你已经不是第一次阻拦我的决定了,希望你这一次能让我觉得你说的话是有道理的,否则,我绝不饶你。”
第750章 时机
“安帅莫要发怒,我只是说时机未到而已,并非阻挠安帅登基为帝,不过早几天迟几天的事儿,但当中却有着巨大的差别。安帅不为帝何人为帝?”严庄沉声道。
安禄山面色稍霁,沉声道:“你说来听听。”
严庄道:“眼下我大军高歌猛进连下洛阳长安,北地大片地域尽入安帅之手,此时若要登基为帝,倒也并非不可以。”
“那你又来说什么时机未到?”安禄山怒道。
严庄道:“安帅听属下说来。此时登基为帝固然可以,但只能算是勉强为之,弊端不少,总结起来弊端有三。其一,长安虽下,但玄宗逃往巴蜀之地,依旧好端端的活着。只要玄宗活着,天下百姓便不会完全归顺安帅,因为他们还有盼头,还希望李隆基能够打回长安,恢复大唐江山。历来前朝覆灭,新朝遗老遗少不愿屈从者多不胜数,更何况李隆基还好端端的活着。要想天下归心,就必须斩草除根,断了他们的念想,他们便只能一心一意侍奉安帅了。”
安禄山皱眉道:“不归顺于我便砍了他们的脑袋,哪来那么多的事?”
严庄叹道:“安帅,这不是砍头杀人的问题,这是是否名正言顺的问题。李隆基活着,安帅登基的话,在天下人口中便是谋反篡位,安帅这个皇帝便是伪帝。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安帅难道希望天下人说安帅这个皇帝是假的,真正的皇帝还活在巴蜀么?”
“这……”安禄山皱眉无语。
“此为其一,其二便是,虽然安帅据有长安洛阳等大片中原之地,但要知道,大唐之土辽阔无垠,且不说西域之地,南方州府尚未征服,他们可还是效忠李隆基的。而且南方诸道州之地乃是鱼米之地,大唐的一大半米粮财物都是南方之地供给的,安帅若不能夺取南方,怕是一大隐忧。南方人口众多,不久便会募集出大量的兵马,他们米粮充足,反倒是我们却因为没有南方州府的滋养而日渐拮据,到时候便是大麻烦了。”
“这和我登基有什么干系?你无非是想说要攻下南方之地,我登基之后也一样可以进兵南方,这并不冲突啊。”安禄山皱眉道。
“安帅,登基前和登基后那是大不同的,登基前安帅进军的旗号是清君侧肃奸佞。南方诸州府或许内心赞同安帅的作法,所以观望迟疑。此时安帅进军南方,或许会得到很多人的响应,不会遭遇激烈的反抗。而安帅一旦登基,那便是谋逆夺位。而李隆基未死,死忠之士便会于安帅为敌,到那时便是死战之局。当然,若安帅认为此时我们手中的兵力能够无视他们夺取南方之地,那属下便无话可说了。”
安禄山陷入深思之中,严庄说的情形其实也是他想过的问题。夺取长安和洛阳其实只是第一步,还有大片的大唐国土需要征服。而南方诸州府富得流油,若非必须先取长安洛阳的话,他定会挥军南下夺取这些膏腴之地。然而他手中的兵力实在是不够,南方诸州虽然没有太多的兵马驻守,但要拿下那些大片的地区还是需要大量的兵力,而他并没有多少兵马。最好是让南方的州府迫于压力主动投降,那么便省的劳心劳力去兵发南方。而严庄所说的便是李隆基活着,南方州府不可能投降,自己一旦登基,他们便会开始组织兵马对自己进行反攻,到那时确实棘手的很。问题的症结其实还在第一条,李隆基没死,这是最大的烦心事。
“还有呢?你不是说还有第三条不妥之处么?”安禄山的语气缓和了不少。
“第三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也是属下要着重提醒安帅的一条。现在的局势虽然于我有利,但安帅和诸位将军可莫以为高枕无忧了。北方之地尚有朔方大部分地方在李光弼郭子仪手中,他们虽然只有数万兵马,但却死守汾州,让我军难以寸进。而且就在长安西边的巴蜀之地,王源手中还有十几万大军,兵力几乎于我大军相当,这便是最大的隐忧了。卧榻之旁睡着一只猛虎,不杀了这只猛虎,如何能安心的坐天下?”
安禄山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这正是他最担心的问题。王源手中的兵马是心腹大患,只是他有时候不愿意去想这个问题,提出来便是一桩烦心事。
“安帅,此事登基既不能名正言顺,而且会激起南方的反弹,跟有巴蜀之地的十几万朝廷兵马虎视眈眈,这时机岂非糟糕的很。最好的解决之道便是安帅继续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用兵,既让南方州府保持观望,又能剿灭心腹之患,到时候水到渠成,再登基为帝,是为上策。”严庄侃侃道。
安禄山沉吟良久,看着面前的众将领道:“诸位认为严先生的话是否有理?老史,你说真心话,我不要你说假话,此事干系重大。”
史思明道:“安帅,严先生之言确实有些道理,若能剿灭王源,杀了李隆基在登基,那便完美了。朝廷兵马现在只剩下王源的那十几万,灭了王源的兵马天下便再无能抗我大军之敌。到时候轻松收拢南方之地。当然,若安帅想现在登基也成,只是如严先生所言时机略有些瑕疵。”
第750章 时机
“安帅莫要发怒,我只是说时机未到而已,并非阻挠安帅登基为帝,不过早几天迟几天的事儿,但当中却有着巨大的差别。安帅不为帝何人为帝?”严庄沉声道。
安禄山面色稍霁,沉声道:“你说来听听。”
严庄道:“眼下我大军高歌猛进连下洛阳长安,北地大片地域尽入安帅之手,此时若要登基为帝,倒也并非不可以。”
“那你又来说什么时机未到?”安禄山怒道。
严庄道:“安帅听属下说来。此时登基为帝固然可以,但只能算是勉强为之,弊端不少,总结起来弊端有三。其一,长安虽下,但玄宗逃往巴蜀之地,依旧好端端的活着。只要玄宗活着,天下百姓便不会完全归顺安帅,因为他们还有盼头,还希望李隆基能够打回长安,恢复大唐江山。历来前朝覆灭,新朝遗老遗少不愿屈从者多不胜数,更何况李隆基还好端端的活着。要想天下归心,就必须斩草除根,断了他们的念想,他们便只能一心一意侍奉安帅了。”
安禄山皱眉道:“不归顺于我便砍了他们的脑袋,哪来那么多的事?”
严庄叹道:“安帅,这不是砍头杀人的问题,这是是否名正言顺的问题。李隆基活着,安帅登基的话,在天下人口中便是谋反篡位,安帅这个皇帝便是伪帝。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安帅难道希望天下人说安帅这个皇帝是假的,真正的皇帝还活在巴蜀么?”
“这……”安禄山皱眉无语。
“此为其一,其二便是,虽然安帅据有长安洛阳等大片中原之地,但要知道,大唐之土辽阔无垠,且不说西域之地,南方州府尚未征服,他们可还是效忠李隆基的。而且南方诸道州之地乃是鱼米之地,大唐的一大半米粮财物都是南方之地供给的,安帅若不能夺取南方,怕是一大隐忧。南方人口众多,不久便会募集出大量的兵马,他们米粮充足,反倒是我们却因为没有南方州府的滋养而日渐拮据,到时候便是大麻烦了。”
“这和我登基有什么干系?你无非是想说要攻下南方之地,我登基之后也一样可以进兵南方,这并不冲突啊。”安禄山皱眉道。
“安帅,登基前和登基后那是大不同的,登基前安帅进军的旗号是清君侧肃奸佞。南方诸州府或许内心赞同安帅的作法,所以观望迟疑。此时安帅进军南方,或许会得到很多人的响应,不会遭遇激烈的反抗。而安帅一旦登基,那便是谋逆夺位。而李隆基未死,死忠之士便会于安帅为敌,到那时便是死战之局。当然,若安帅认为此时我们手中的兵力能够无视他们夺取南方之地,那属下便无话可说了。”
安禄山陷入深思之中,严庄说的情形其实也是他想过的问题。夺取长安和洛阳其实只是第一步,还有大片的大唐国土需要征服。而南方诸州府富得流油,若非必须先取长安洛阳的话,他定会挥军南下夺取这些膏腴之地。然而他手中的兵力实在是不够,南方诸州虽然没有太多的兵马驻守,但要拿下那些大片的地区还是需要大量的兵力,而他并没有多少兵马。最好是让南方的州府迫于压力主动投降,那么便省的劳心劳力去兵发南方。而严庄所说的便是李隆基活着,南方州府不可能投降,自己一旦登基,他们便会开始组织兵马对自己进行反攻,到那时确实棘手的很。问题的症结其实还在第一条,李隆基没死,这是最大的烦心事。
“还有呢?你不是说还有第三条不妥之处么?”安禄山的语气缓和了不少。
“第三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也是属下要着重提醒安帅的一条。现在的局势虽然于我有利,但安帅和诸位将军可莫以为高枕无忧了。北方之地尚有朔方大部分地方在李光弼郭子仪手中,他们虽然只有数万兵马,但却死守汾州,让我军难以寸进。而且就在长安西边的巴蜀之地,王源手中还有十几万大军,兵力几乎于我大军相当,这便是最大的隐忧了。卧榻之旁睡着一只猛虎,不杀了这只猛虎,如何能安心的坐天下?”
安禄山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这正是他最担心的问题。王源手中的兵马是心腹大患,只是他有时候不愿意去想这个问题,提出来便是一桩烦心事。
“安帅,此事登基既不能名正言顺,而且会激起南方的反弹,跟有巴蜀之地的十几万朝廷兵马虎视眈眈,这时机岂非糟糕的很。最好的解决之道便是安帅继续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用兵,既让南方州府保持观望,又能剿灭心腹之患,到时候水到渠成,再登基为帝,是为上策。”严庄侃侃道。
安禄山沉吟良久,看着面前的众将领道:“诸位认为严先生的话是否有理?老史,你说真心话,我不要你说假话,此事干系重大。”
史思明道:“安帅,严先生之言确实有些道理,若能剿灭王源,杀了李隆基在登基,那便完美了。朝廷兵马现在只剩下王源的那十几万,灭了王源的兵马天下便再无能抗我大军之敌。到时候轻松收拢南方之地。当然,若安帅想现在登基也成,只是如严先生所言时机略有些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