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节(2/6)
。若能上行下效,让官员大户们行动起来,事情便好办的多了。
“哦对了,李宓将军将会拨出三千兵马归于你所属,赈济之事难免会遭遇到意外情形。但有意外情况,这些兵马可以任你调度。还有,你刚才也听到了,今后所有粮食都将归于一处,政事堂不再插手,你要赈济粮食便去跟李宓要,我会命他全权负责粮食的调运出入之事。还有什么困难的话便直接来找我,具体事务我其实不如你,只能帮你些小忙了。你的事情很多,我也不占用你太多时间,韦左相,烦请你陪着颜平章立刻着手挑选人员办事吧。”
王源笑着拱手告辞。颜真卿和韦见素以及七八名官员肃然而立,拱手相送。
……
出了政事堂来,阳光普照,天气明媚,王源也心情大好。想想刚才玄宗听到自己赞成李光弼和郭子仪募兵以及愿意给他们提供粮草的话时的惊讶表情,王源便忍不住的想笑。玄宗怕是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举双手赞成这件事。玄宗像是个绷紧了身上的刺的大刺猬,本来可能准备好跟自己在这件事上角力,然而自己却教他扑了个空。
看起来似乎自己认怂了,让玄宗如意以偿的达到了目的,但其实在王源看来,这只是一种策略上的应对而已。王源明白,想让玄宗放弃建立一只和自己抗衡的兵马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如果玄宗决意要去做,自己也没什么好的理由去阻止。如果自己竭力阻止他那样做,反而对玄宗有利,那会让大唐上下都对自己颇有微词。
自己可以用挪用粮草的借口宰了房琯,有着如此合理的理由,最终都落得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名声,若是没有合适的理由去阻止,那自己还不被骂成是狼子野心之人?
如果王源当真有那种心思倒也罢了,但事实上不到万不得已,王源是绝不会走上那条路的。这年头,最重的便是忠孝节义。别看自己现在好像在大唐名声不错,深受爱戴。一旦自己扯旗造反,那便和安禄山一样为世人所唾骂,被所有人所抛弃。民心是最重要的东西,没有民心,就算一时得势,也注定要死无葬身之地。安禄山便是个例子。所以王源只想能够竭力维持和玄宗之间的关系不破裂,寄希望于玄宗之后继位之人能明白自己并无野心,能和自己和平相处。
但王源当然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当矛盾不可调和之时,王源绝不会害怕去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惊天动地之事来。但那只是最后的选择,王源并不想事情走到那样的极端。
所以王源不会去毫无理由授人以柄的去反对玄宗要做的事情,他选择的是更聪明的做法,支持玄宗去做,在舆论上占据上风,让那些随时准备因为此事而对自己放冷箭的人失去目标。同时这么做也能达到一种暂时的妥协。
显而易见的效果便是,在王源让步之后,玄宗便同意了王源今冬不攻长安的解释,也同意了王源所有的人事推荐。玄宗其实也清楚的很,一味的对抗会逼得王源铤而走险。作为一个坐在宝座上几十年的皇帝,当初的圣明之名可不是浪得虚名,他知道该何时进退,何时取舍。他知道该如何维持着关系的平衡,不至于太松或者太紧而失衡。
但玄宗不知道的是,他面对的这个王源绝不是他以前所面对的任何一个臣子。无论是李林甫还是杨国忠,还是他们之前的张九龄等人,虽然都是当世绝顶人才,个个心有七窍。但这些人毕竟拘泥于他们所受的教育以及成长的空间,他们都被忠孝节义熏陶着,即便当中有些人干了些不可告人之事,但底线都是尽忠于玄宗尽忠于朝廷的。但王源可不同,王源可不是什么忠臣孝子。
王源是从后世穿越而来,忠臣孝子那一套对他完全不起作用。王源只凭着良知做事,或者说在良知之外他只凭着利弊做事。某些时候,自身的利弊都会置于良知之上。这样的人是后世无信仰的社会塑造出的标准人格,正因如此,在大唐这个年代,王源的一些作为会让人觉得突兀和不合情理。但在王源自己看来,那却是完全的合乎情理。
所以,玄宗若是知道王源今日所谓的让步之后所隐藏的目的得话,怕是会吐血三升。
大街上,和王源并辔而行的李宓忍不住问起了王源不但不反对李光弼和郭子仪的募兵,反而愿意供应粮草的事情。在李宓等人看来,王源的举动是让人难以理解的。这就好像自己被卖了,却还笑嘻嘻的帮着数钱是一个道理。供应李光弼和郭子仪粮草物资,让他们壮大兵马之后,那兵马可是要牵制神策军,牵制王源的啊。
面对李宓的询问,王源本不想告诉他们自己的心里的想法,但他忽然觉得自己需要信任身边的这些人。特别是李宓赵青谭平宋建功这些人,都是跟随自己多年的部下,自己没有必要对他们太过防备。有时候要赢得他们真正的忠心,便是对他们推心置腹。
得得得清脆的马蹄声里,王源缓缓的道出了自己之所以愿意让步的缘由。“李老将军,赵青谭平,你们该不会以为我是发了疯了吧。居然主动提供李光弼和郭子仪粮草,让他们壮大起来。”王源笑道。
“是啊,大帅怎么想的,我们都觉得很是诧异。刚才下朝之后,我和赵青谭平两位兄弟想了半天也没想明白。”李宓道。
王源道
“哦对了,李宓将军将会拨出三千兵马归于你所属,赈济之事难免会遭遇到意外情形。但有意外情况,这些兵马可以任你调度。还有,你刚才也听到了,今后所有粮食都将归于一处,政事堂不再插手,你要赈济粮食便去跟李宓要,我会命他全权负责粮食的调运出入之事。还有什么困难的话便直接来找我,具体事务我其实不如你,只能帮你些小忙了。你的事情很多,我也不占用你太多时间,韦左相,烦请你陪着颜平章立刻着手挑选人员办事吧。”
王源笑着拱手告辞。颜真卿和韦见素以及七八名官员肃然而立,拱手相送。
……
出了政事堂来,阳光普照,天气明媚,王源也心情大好。想想刚才玄宗听到自己赞成李光弼和郭子仪募兵以及愿意给他们提供粮草的话时的惊讶表情,王源便忍不住的想笑。玄宗怕是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举双手赞成这件事。玄宗像是个绷紧了身上的刺的大刺猬,本来可能准备好跟自己在这件事上角力,然而自己却教他扑了个空。
看起来似乎自己认怂了,让玄宗如意以偿的达到了目的,但其实在王源看来,这只是一种策略上的应对而已。王源明白,想让玄宗放弃建立一只和自己抗衡的兵马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如果玄宗决意要去做,自己也没什么好的理由去阻止。如果自己竭力阻止他那样做,反而对玄宗有利,那会让大唐上下都对自己颇有微词。
自己可以用挪用粮草的借口宰了房琯,有着如此合理的理由,最终都落得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名声,若是没有合适的理由去阻止,那自己还不被骂成是狼子野心之人?
如果王源当真有那种心思倒也罢了,但事实上不到万不得已,王源是绝不会走上那条路的。这年头,最重的便是忠孝节义。别看自己现在好像在大唐名声不错,深受爱戴。一旦自己扯旗造反,那便和安禄山一样为世人所唾骂,被所有人所抛弃。民心是最重要的东西,没有民心,就算一时得势,也注定要死无葬身之地。安禄山便是个例子。所以王源只想能够竭力维持和玄宗之间的关系不破裂,寄希望于玄宗之后继位之人能明白自己并无野心,能和自己和平相处。
但王源当然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当矛盾不可调和之时,王源绝不会害怕去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惊天动地之事来。但那只是最后的选择,王源并不想事情走到那样的极端。
所以王源不会去毫无理由授人以柄的去反对玄宗要做的事情,他选择的是更聪明的做法,支持玄宗去做,在舆论上占据上风,让那些随时准备因为此事而对自己放冷箭的人失去目标。同时这么做也能达到一种暂时的妥协。
显而易见的效果便是,在王源让步之后,玄宗便同意了王源今冬不攻长安的解释,也同意了王源所有的人事推荐。玄宗其实也清楚的很,一味的对抗会逼得王源铤而走险。作为一个坐在宝座上几十年的皇帝,当初的圣明之名可不是浪得虚名,他知道该何时进退,何时取舍。他知道该如何维持着关系的平衡,不至于太松或者太紧而失衡。
但玄宗不知道的是,他面对的这个王源绝不是他以前所面对的任何一个臣子。无论是李林甫还是杨国忠,还是他们之前的张九龄等人,虽然都是当世绝顶人才,个个心有七窍。但这些人毕竟拘泥于他们所受的教育以及成长的空间,他们都被忠孝节义熏陶着,即便当中有些人干了些不可告人之事,但底线都是尽忠于玄宗尽忠于朝廷的。但王源可不同,王源可不是什么忠臣孝子。
王源是从后世穿越而来,忠臣孝子那一套对他完全不起作用。王源只凭着良知做事,或者说在良知之外他只凭着利弊做事。某些时候,自身的利弊都会置于良知之上。这样的人是后世无信仰的社会塑造出的标准人格,正因如此,在大唐这个年代,王源的一些作为会让人觉得突兀和不合情理。但在王源自己看来,那却是完全的合乎情理。
所以,玄宗若是知道王源今日所谓的让步之后所隐藏的目的得话,怕是会吐血三升。
大街上,和王源并辔而行的李宓忍不住问起了王源不但不反对李光弼和郭子仪的募兵,反而愿意供应粮草的事情。在李宓等人看来,王源的举动是让人难以理解的。这就好像自己被卖了,却还笑嘻嘻的帮着数钱是一个道理。供应李光弼和郭子仪粮草物资,让他们壮大兵马之后,那兵马可是要牵制神策军,牵制王源的啊。
面对李宓的询问,王源本不想告诉他们自己的心里的想法,但他忽然觉得自己需要信任身边的这些人。特别是李宓赵青谭平宋建功这些人,都是跟随自己多年的部下,自己没有必要对他们太过防备。有时候要赢得他们真正的忠心,便是对他们推心置腹。
得得得清脆的马蹄声里,王源缓缓的道出了自己之所以愿意让步的缘由。“李老将军,赵青谭平,你们该不会以为我是发了疯了吧。居然主动提供李光弼和郭子仪粮草,让他们壮大起来。”王源笑道。
“是啊,大帅怎么想的,我们都觉得很是诧异。刚才下朝之后,我和赵青谭平两位兄弟想了半天也没想明白。”李宓道。
王源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