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节(2/6)
源当时便有些发愣。于是王源问了当地的一些人,这才得知,所谓的木棉花的别称便叫做攀枝花,于是王源彻底的放心了。
后世,四川境内的一座大型铁矿就叫做攀枝花铁矿,种种迹象表明,这座铁矿便是后世攀枝花铁矿的前身。木棉就是攀枝花,木棉山岭就是攀枝花山岭,名字对上,也都是蜀地,那已经确定无疑了。
铁矿的开采和产出不可能一蹴而就,王源估摸着起码需要到明年春天才有可能正式的产出铁锭来,距离批量铸造铁铸炮便更为遥远了。王源期待着能在明年夏天之前铸造出百余门铁炮,只要这玩意成了规模,配合着能研制成功投入实用的手雷,那么平叛的日程便可大大的缩短。在这种划时代的热兵器登场之后,叛军将毫无抵抗能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关键的因素便是要在这一切都成型之前,抵挡住叛军有可能的反扑,让形势一直稳定在目前的情况下不至于恶化。另一个关键的因素便是,玄宗要能容忍这大半年的时间,而不会急于要自己采取行动,或者是私下里采取什么行动。
对王源而言,当一切准备就绪时,平叛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当然,要在一切没有横生枝节的情形下。
……
就在成都的第一场大雪纷扬而下,王源以及大唐朝廷上下都在为难民的御寒过冬的安置和赈济忙的不可开交之时。大唐北疆灵州,李光弼和郭子仪二人也在大雪弥漫的南城门外迎来了寿王李瑁的到来。
两个月以前,李光弼和郭子仪被玄宗寄予厚望,两人分任朔方河东两道节度使之职,被授命来朔方和河东收拾残部,募集兵马,重新建立一只除神策军之外的平叛大军。
郭子仪和李光弼心里都清楚的很,陛下对自己两人寄予的厚望可不仅仅是另建一只兵马加快平叛进程那么简单。在觐见陛下的私下里的交谈之中,两人都深深的感受到了陛下对目前处境的担忧。即便陛下没有挑明了来说,郭子仪和李光弼也明白,陛下对于王源大权独揽一人独大的局面是很担心的。
对于王源,郭子仪和李光弼都见识过他和他的部下的强势。特别是李光弼,当年和王源一起攻打吐蕃时便见识到了王源的强势和霸道,心中便已经积累了太多的不满。只不过,当初有哥舒翰这个直性子在前面作为挡箭牌,自己倒也没受过多的波及。但从那时起,李光弼便对王源已经失去了好感。
李光弼曾经自己问自己,到底自己为何对王源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厌恶感,到底为什么自己总是觉得无法同这个人交心共处。其实扪心自问,当初自己和哥舒翰在吐蕃兵败之后,王源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帮了自己和哥舒翰不少。甚至在陛下论罪时王源还帮他们说了好话,据说还引起了陛下的不满。按理说自己该对他抱有感激之情才是。然而李光弼心中却无半分的感激之情。
李光弼是个勇于面对内心的人,在很多个剖析自己的夜里,李光弼都在问自己这个问题。最后,他得到的结论是,自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王源实在太成功了,实在运气太好手段太多,得到的太多也太快了。自己对这个人怀有着深深的嫉妒之心。
这个人就像天上的一团火,光芒耀眼夺目。而自己这些人在他的照耀下都黯淡无光。他王源越是成功,便越是衬托出其他人的无能。曾几何时,自己跟随王忠嗣在北疆纵横驰骋声名鹊起之时,这个王源还只是个默默无名的小小坊丁。而后来,此人一发不可收拾的蹿升起来,自己的光芒完全被他掩盖。甚至沦为此人升官的垫脚石。
正因为感受到了此人的压力,自己才暗暗起了争胜之心。也正因为有了争胜之心,吐蕃之战时,自己才默认了哥舒翰率军极进攻击逻些城的行为。当时的想法虽然带着些侥幸,但若能够率先拿下逻些城,自己和哥舒翰便可以凌驾于王源之上,遏制此人蹿升之势。可惜的是,运气差了些,被吐蕃人围歼于纳木错湖,导致了后来的窘境。自己和哥舒翰被陛下斥责受罚,而王源却捡了个大便宜。战胜吐蕃,订立城下之盟的功劳大多为其所攫取,相较于他所得到的名声和嘉奖,他的那些廉价的示好和表面上的维护简直不值一提。在王源不经意间的眼神里,李光弼能感受到那种骨子里的轻蔑和不屑。
这种轻蔑和不屑的眼神在时隔两年的蒲州城中,李光弼再一次的感受到了。同样是自己兵败落魄之时,同样是被王源搭救到了他的大军之中。两件事相隔数年,但带给李光弼的是一样的无地自容和咬牙切齿。虽然王源从没有说过一句让自己难堪的话,但李光弼却觉得,那比说了难听的话还让人难堪。可是王源不说,依旧是那种笑容和眼光,让李光弼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
之后的那次会议上,李光弼对王源舍弃大军要去救颜真卿的举动表示异议。然而不仅自己的话被王源无视,还引来了王源的部下的嘲笑和奚落。当年吐蕃兵败的事情、潼关兵败的事情一一被翻了出来。王源虽没说半句,但他部下的那些话显然是王源授意的,李光弼坚信如此。李光弼知道,自己和王源之间不可能有本分的交集了,自己不可能听命于王源,而王源也不可能信任自己。故而在王源离开之后,李光弼和郭子仪进行了一次长叹,将自己所
后世,四川境内的一座大型铁矿就叫做攀枝花铁矿,种种迹象表明,这座铁矿便是后世攀枝花铁矿的前身。木棉就是攀枝花,木棉山岭就是攀枝花山岭,名字对上,也都是蜀地,那已经确定无疑了。
铁矿的开采和产出不可能一蹴而就,王源估摸着起码需要到明年春天才有可能正式的产出铁锭来,距离批量铸造铁铸炮便更为遥远了。王源期待着能在明年夏天之前铸造出百余门铁炮,只要这玩意成了规模,配合着能研制成功投入实用的手雷,那么平叛的日程便可大大的缩短。在这种划时代的热兵器登场之后,叛军将毫无抵抗能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关键的因素便是要在这一切都成型之前,抵挡住叛军有可能的反扑,让形势一直稳定在目前的情况下不至于恶化。另一个关键的因素便是,玄宗要能容忍这大半年的时间,而不会急于要自己采取行动,或者是私下里采取什么行动。
对王源而言,当一切准备就绪时,平叛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当然,要在一切没有横生枝节的情形下。
……
就在成都的第一场大雪纷扬而下,王源以及大唐朝廷上下都在为难民的御寒过冬的安置和赈济忙的不可开交之时。大唐北疆灵州,李光弼和郭子仪二人也在大雪弥漫的南城门外迎来了寿王李瑁的到来。
两个月以前,李光弼和郭子仪被玄宗寄予厚望,两人分任朔方河东两道节度使之职,被授命来朔方和河东收拾残部,募集兵马,重新建立一只除神策军之外的平叛大军。
郭子仪和李光弼心里都清楚的很,陛下对自己两人寄予的厚望可不仅仅是另建一只兵马加快平叛进程那么简单。在觐见陛下的私下里的交谈之中,两人都深深的感受到了陛下对目前处境的担忧。即便陛下没有挑明了来说,郭子仪和李光弼也明白,陛下对于王源大权独揽一人独大的局面是很担心的。
对于王源,郭子仪和李光弼都见识过他和他的部下的强势。特别是李光弼,当年和王源一起攻打吐蕃时便见识到了王源的强势和霸道,心中便已经积累了太多的不满。只不过,当初有哥舒翰这个直性子在前面作为挡箭牌,自己倒也没受过多的波及。但从那时起,李光弼便对王源已经失去了好感。
李光弼曾经自己问自己,到底自己为何对王源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厌恶感,到底为什么自己总是觉得无法同这个人交心共处。其实扪心自问,当初自己和哥舒翰在吐蕃兵败之后,王源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帮了自己和哥舒翰不少。甚至在陛下论罪时王源还帮他们说了好话,据说还引起了陛下的不满。按理说自己该对他抱有感激之情才是。然而李光弼心中却无半分的感激之情。
李光弼是个勇于面对内心的人,在很多个剖析自己的夜里,李光弼都在问自己这个问题。最后,他得到的结论是,自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王源实在太成功了,实在运气太好手段太多,得到的太多也太快了。自己对这个人怀有着深深的嫉妒之心。
这个人就像天上的一团火,光芒耀眼夺目。而自己这些人在他的照耀下都黯淡无光。他王源越是成功,便越是衬托出其他人的无能。曾几何时,自己跟随王忠嗣在北疆纵横驰骋声名鹊起之时,这个王源还只是个默默无名的小小坊丁。而后来,此人一发不可收拾的蹿升起来,自己的光芒完全被他掩盖。甚至沦为此人升官的垫脚石。
正因为感受到了此人的压力,自己才暗暗起了争胜之心。也正因为有了争胜之心,吐蕃之战时,自己才默认了哥舒翰率军极进攻击逻些城的行为。当时的想法虽然带着些侥幸,但若能够率先拿下逻些城,自己和哥舒翰便可以凌驾于王源之上,遏制此人蹿升之势。可惜的是,运气差了些,被吐蕃人围歼于纳木错湖,导致了后来的窘境。自己和哥舒翰被陛下斥责受罚,而王源却捡了个大便宜。战胜吐蕃,订立城下之盟的功劳大多为其所攫取,相较于他所得到的名声和嘉奖,他的那些廉价的示好和表面上的维护简直不值一提。在王源不经意间的眼神里,李光弼能感受到那种骨子里的轻蔑和不屑。
这种轻蔑和不屑的眼神在时隔两年的蒲州城中,李光弼再一次的感受到了。同样是自己兵败落魄之时,同样是被王源搭救到了他的大军之中。两件事相隔数年,但带给李光弼的是一样的无地自容和咬牙切齿。虽然王源从没有说过一句让自己难堪的话,但李光弼却觉得,那比说了难听的话还让人难堪。可是王源不说,依旧是那种笑容和眼光,让李光弼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
之后的那次会议上,李光弼对王源舍弃大军要去救颜真卿的举动表示异议。然而不仅自己的话被王源无视,还引来了王源的部下的嘲笑和奚落。当年吐蕃兵败的事情、潼关兵败的事情一一被翻了出来。王源虽没说半句,但他部下的那些话显然是王源授意的,李光弼坚信如此。李光弼知道,自己和王源之间不可能有本分的交集了,自己不可能听命于王源,而王源也不可能信任自己。故而在王源离开之后,李光弼和郭子仪进行了一次长叹,将自己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