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5节(1/2)
段和誉他亲自来汴京卸位,交还了云南节度使衔,不给段家子孙也不给高泰明。然后就在汴京大相国寺剃度。
赵佶夸段和誉高风亮节,还劝说曰:“辞去帝位纳土没毛病,却也别急着交节度使,就以节度身份知云南,云南仍旧给段家世代治理如何?”
然而老段心灰意冷的样子拒绝。他分明为情所困,却说一心向佛要出家。高方平觉得么,兴许高泰明管不住屁股,给老段戴绿帽了,老段心灰意冷下连子孙都不信了。
话说金庸专门写一段周伯通段智兴和英姑的三人行,应该是有原因的。段家应该经常遇到这种事。
老段是个老好人,他不想为情杀人报仇,最终,他的剃度在汴京大相国寺举行,赵佶亲自参加老段出家礼,最后么,还是让他回大理天龙寺住持了。
宣和二年六月,赵佶下诏,撤销大理国号,设云南路,又设大都督级昆明府,张绵成这家伙成为大宋第一任昆明知府、兼云南路安抚使。
之所以是张绵成上而不是林摅,那是因为云南没什么戾气,高原上的人们懒懒散散的,小富即安,温吞吞的,老段再三请求大宋一定要善待云南子民。
其实大理的纳土归宋,在彼时的大宋是有些阻力的。以前是国土越多越好,现在大宋日子好过了,一些人便不想要那个落后地区。然而大魔王说了,自诸葛亮平云南之后那自古以来都是汉家之地,必须收回来。赔钱也要收回来,慢慢的还是会赚钱的。
与此同时,仍旧信道的赵佶、不知他是不是与段和誉座谈时受到了“天启”,有天赵佶说梦到太上老君云云,于是赵佶也想潜心研究道法了。
宣和三年元月,赵佶退位为太上皇,传皇位于太子赵桓。普天同庆。
赵桓时已二十一岁,正当青年时。
然则,年过三十而立的高方平两鬓已有了不少白发,高方平上表皇帝和赵金奴她娘称:“十五度春风秋雨,十万里路云和月,臣感觉有些累了,纵使有些才华亦已用尽,无法再为国效力。”
身体不好的太后娘伤感落泪,苦言挽留多次。高方平断然拒绝。
其后赵桓亲自多次来请,高方平都避而不见。
赵桓那小子装逼,一直请一直请,高方平被骚扰的没有办法下,跑杭州去,躲在了太上皇赵佶的行宫中避风头。因赵佶退位后也在杭州,所以赵大傻他不敢去杭州装逼,只得就此作罢。
这些年经历了太多,高方平教的徒弟只有高方平懂。那个赵大傻早年看着傻,其实乃大器晚成、大智若愚。当年任职太子太傅后,高方平对他已是倾囊相授。
所以事实上,两个大魔王理论上是不能共存的。
赵桓将来会是个好皇帝,却也会是个小魔王。高方平这辈子不想造反,也就不想在新任魔门领袖治下混迹了,那很不好。
要说呢,其他朝代忌讳这些,但大宋相对很宽松。可惜高方平宰执近十年来,变法太彻底。当年又依托战争状态,官员免死的规矩就变得淡化了。当年的军改和反贪风暴中,被大魔王砍了的士大夫可不是一百两百那么少。
气候和土壤已经变异,现在官员已经会死了。世事并不总是一成不变。
师承大魔王的赵桓登基后,对权利有了欲望,且他已经对高方平有了少许忌讳之心。
这当然瞒不过高方平,高方平斗得过他小子的,但是没有那个必要,那要花费太多的精力,还要伤害太后娘娘和赵佶的感情。然后还可能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宋窝里斗。
最重要的,如果不退休,始终捏着权利,追究有一天会和赵桓冲突的。因为他是明君。
如果真的和赵桓冲突了,就等于颠覆了高方平的一生,当年高方平的崛起,高方平的集权,依托的是皇权和忠君报国。所谓不忘初心,一以贯之,高方平不当然不会现在来否定自己的一生。
于是高方平并没有对大宋失望,现在的国家很健康,只是高方平在身体上真的累了。
太后娘她不承认儿子赵桓是高方平想象中的那个人,娘么,她有这个想法不奇怪,天下的娘,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赵桓她娘当然也不例外。
对此高方平也不想多说,不想让一向护高家的太后娘为难,递交了辞呈后,小高愣是不见他们娘两了。
赵金奴是个有良心的姑娘,但她的政治理解力又不够全面。
时已是个绝世美人的她最了解兄长了,当她发现赵桓“变了”的时候,便急急忙忙来找高方平报信:让高方平想办法和皇帝哥哥谈谈,尽量不要彼此间发生误会。
赵金奴的美样很可爱。其实她想多了,高方平和赵桓师徒之间并没有误会。他是明君,他正当年,他要上进,所以必须需要权利的。如果高方平不放手权利,终究会和赵桓冲突。此点必然会发生,不存在什么误会。
“乱讲。小官家他好好的,做的面面俱到,哪有问题。你想多了。”
当时高方平这么呵斥赵金奴,且以太师身份罚她去杭州找赵佶尽孝道,以避开京师这个泥潭。否则呢,这个丫头她聪明,但是理科党么,指望她有很多政治思维是不可能的。有良心的人最是冲动,她长成了却年轻
赵佶夸段和誉高风亮节,还劝说曰:“辞去帝位纳土没毛病,却也别急着交节度使,就以节度身份知云南,云南仍旧给段家世代治理如何?”
然而老段心灰意冷的样子拒绝。他分明为情所困,却说一心向佛要出家。高方平觉得么,兴许高泰明管不住屁股,给老段戴绿帽了,老段心灰意冷下连子孙都不信了。
话说金庸专门写一段周伯通段智兴和英姑的三人行,应该是有原因的。段家应该经常遇到这种事。
老段是个老好人,他不想为情杀人报仇,最终,他的剃度在汴京大相国寺举行,赵佶亲自参加老段出家礼,最后么,还是让他回大理天龙寺住持了。
宣和二年六月,赵佶下诏,撤销大理国号,设云南路,又设大都督级昆明府,张绵成这家伙成为大宋第一任昆明知府、兼云南路安抚使。
之所以是张绵成上而不是林摅,那是因为云南没什么戾气,高原上的人们懒懒散散的,小富即安,温吞吞的,老段再三请求大宋一定要善待云南子民。
其实大理的纳土归宋,在彼时的大宋是有些阻力的。以前是国土越多越好,现在大宋日子好过了,一些人便不想要那个落后地区。然而大魔王说了,自诸葛亮平云南之后那自古以来都是汉家之地,必须收回来。赔钱也要收回来,慢慢的还是会赚钱的。
与此同时,仍旧信道的赵佶、不知他是不是与段和誉座谈时受到了“天启”,有天赵佶说梦到太上老君云云,于是赵佶也想潜心研究道法了。
宣和三年元月,赵佶退位为太上皇,传皇位于太子赵桓。普天同庆。
赵桓时已二十一岁,正当青年时。
然则,年过三十而立的高方平两鬓已有了不少白发,高方平上表皇帝和赵金奴她娘称:“十五度春风秋雨,十万里路云和月,臣感觉有些累了,纵使有些才华亦已用尽,无法再为国效力。”
身体不好的太后娘伤感落泪,苦言挽留多次。高方平断然拒绝。
其后赵桓亲自多次来请,高方平都避而不见。
赵桓那小子装逼,一直请一直请,高方平被骚扰的没有办法下,跑杭州去,躲在了太上皇赵佶的行宫中避风头。因赵佶退位后也在杭州,所以赵大傻他不敢去杭州装逼,只得就此作罢。
这些年经历了太多,高方平教的徒弟只有高方平懂。那个赵大傻早年看着傻,其实乃大器晚成、大智若愚。当年任职太子太傅后,高方平对他已是倾囊相授。
所以事实上,两个大魔王理论上是不能共存的。
赵桓将来会是个好皇帝,却也会是个小魔王。高方平这辈子不想造反,也就不想在新任魔门领袖治下混迹了,那很不好。
要说呢,其他朝代忌讳这些,但大宋相对很宽松。可惜高方平宰执近十年来,变法太彻底。当年又依托战争状态,官员免死的规矩就变得淡化了。当年的军改和反贪风暴中,被大魔王砍了的士大夫可不是一百两百那么少。
气候和土壤已经变异,现在官员已经会死了。世事并不总是一成不变。
师承大魔王的赵桓登基后,对权利有了欲望,且他已经对高方平有了少许忌讳之心。
这当然瞒不过高方平,高方平斗得过他小子的,但是没有那个必要,那要花费太多的精力,还要伤害太后娘娘和赵佶的感情。然后还可能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宋窝里斗。
最重要的,如果不退休,始终捏着权利,追究有一天会和赵桓冲突的。因为他是明君。
如果真的和赵桓冲突了,就等于颠覆了高方平的一生,当年高方平的崛起,高方平的集权,依托的是皇权和忠君报国。所谓不忘初心,一以贯之,高方平不当然不会现在来否定自己的一生。
于是高方平并没有对大宋失望,现在的国家很健康,只是高方平在身体上真的累了。
太后娘她不承认儿子赵桓是高方平想象中的那个人,娘么,她有这个想法不奇怪,天下的娘,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赵桓她娘当然也不例外。
对此高方平也不想多说,不想让一向护高家的太后娘为难,递交了辞呈后,小高愣是不见他们娘两了。
赵金奴是个有良心的姑娘,但她的政治理解力又不够全面。
时已是个绝世美人的她最了解兄长了,当她发现赵桓“变了”的时候,便急急忙忙来找高方平报信:让高方平想办法和皇帝哥哥谈谈,尽量不要彼此间发生误会。
赵金奴的美样很可爱。其实她想多了,高方平和赵桓师徒之间并没有误会。他是明君,他正当年,他要上进,所以必须需要权利的。如果高方平不放手权利,终究会和赵桓冲突。此点必然会发生,不存在什么误会。
“乱讲。小官家他好好的,做的面面俱到,哪有问题。你想多了。”
当时高方平这么呵斥赵金奴,且以太师身份罚她去杭州找赵佶尽孝道,以避开京师这个泥潭。否则呢,这个丫头她聪明,但是理科党么,指望她有很多政治思维是不可能的。有良心的人最是冲动,她长成了却年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