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节(2/3)
是来葵水了,你直说就是,藏着掖着倒把朕吓得不轻。”
到底是刚经人事的小姑娘,身体上虽过了那道坎,感情上却还没把晏回划拉到家人的行列里。就算是唐夫人问起这事的时候,唐宛宛都会脸红,跟晏回才亲近半月,哪里比得上跟亲娘亲近?
以前唐宛宛连去学馆时弄脏了裙子都要等到全班学生走了,等到丫鬟把披风取来才敢起身,然后披上披风一溜烟地跑上马车,回了家还得沮丧好半天。这会儿被晏回当当正正地瞧见最糗的一幕,一时想哭的心都有了。
“陛下真讨厌。”唐宛宛耷拉着眉眼,拍开晏回按在自己头上的大掌,又红着脸抱着被子把那块污遮住了。
晏回瞧得好笑,倾身上前在她红通通的小脸上亲了一口,明知道离上朝的时辰只有一刻钟了,却还是挤出一点点空当来哄了她几句:“脏了就脏了吧,朕又不会笑话你,有什么好害臊的?朕弄脏床被的时候你不也瞧见了么?”
唐宛宛怔了好一会儿,才明白过来“陛下弄脏床被”的时候是什么时候,登时血气上涌,红着脸撵他:“陛下又不正经!你快去上朝吧!”
晏回扯唇笑了笑,起了身,一边说:“朕去给你把丫鬟叫进来。这会儿再穿衣洗漱到了学馆就要晚了,不如休息一日,明日再去罢。”
唐宛宛忙不迭点头。
晏回下朝之后还不忘给唐宛宛写一张假条,喊了个小宫女送出宫去了。何家学馆管得严,学生请假必须得有家人亲笔签字才行,此举将一些学生想要装头痛脑热的小九九彻底掐死在襁褓里,所以学堂纪律十分好。
晏回一走,唐宛宛就要自在多了,坐在床上支使丫鬟去备热水和红糖姜茶。
红素和絮晚看着床单上的一点红,两人对视一眼,各自叹了口气,给自家主子翻月事带去了。
她俩和两位老嬷嬷都是太后娘娘亲自指过来的,之前得过吩咐,自然知道自家主子如今最紧要的事是什么。这月的希望落空,还是有那么点失望的。
太后娘娘得闻此事,拿着瓜子逗鹦鹉的手没停,脸上的笑也没减一分,心里却是诸多思量。
晏氏皇族一向子嗣艰难,传至晏回已是第九代。可从晏回往上倒五代,都是这么一根独苗传下来的,血缘最近的亲戚都要从晏回高曾祖的庶兄弟那几支上寻了。
说来也怪,大盛建朝二百余年,早些时也曾有过子孙众多的时候,后来这一脉单传的情形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太后没了兴致,叫小太监将鹦鹉送回了廊下,自己坐在亭中思量。
——便是从晏回的高曾祖,武帝那一代开始的。
武帝晚年疑心过重,受了奸宦挑唆,大兴文字狱,焚书抑文,九年未行科举。太昌三十一年,天下十八省共数万名学子赶赴至京伏阙上书,劝武帝亲贤远佞。武帝因此震怒,令金吾卫大肆斩杀,午门前的石板路三年不见本色。
时人莫不侧目,文人不敢写诗作赋,连歌女都不敢再伤春悲秋了,唱起了歌功颂德的盛世折子戏。后来武帝驾崩,京城竟没几户人家挂白幡的,怕是心里都可劲乐呢。
也就是从那开始,晏氏皇族便开始一代单传了,仿佛被落了咒似的,任后宫佳丽三千,也没一人例外。
以前曾有传言说是武帝造下的杀孽太重,戕害忠良,惹得老天震怒,这便落了严惩下来。
坊间传闻本当不得真,可除了这条,确实寻不出别的理由了。太后也分不清这传言是真是假,她只知自己当年入宫时,太上皇已即位五年了,后宫照旧没一人怀上龙种。即便是她,也是在入宫一年多之后才有的喜讯,后来侥幸怀上第二个,没过三月便落了胎。
因这子嗣不盛,几代帝王在世时都曾被有心人传出过“另立新帝”的流言,虽没掀起大风浪来,可总归是祸患之根。
太后轻叹口气,望着天边的暮色喃喃自语:“急不来,急不来的。”
她和太上皇都想得明白,命里注定没那子孙绕膝的福气,只盼着别断了根就好。
身后的荷赜姑姑知她心意,敛袖上前给太后添了一杯热茶,温声笑了:“主子您且宽心,贤妃娘娘定是个有福的。”
太后娘娘笑了笑,当初唐宛宛头回进宫时,太后便叫两个会相面的老嬷嬷跟在她身后仔细瞧了瞧人,那两位老嬷嬷都说这姑娘有福相。
可这人老了,就想多听点顺耳的话,于是她笑眯眯问荷赜:“你又不会相面,何以见得?”
荷赜姑姑想了想:“贤妃娘娘吃得好睡得香,成日乐呵呵的,从来没什么愁心事。老奴在这宫里呆了多年,见过的贵主也不少,有卯足了劲去争去抢的,也有不搅事就浑身不自在的,郁郁寡欢如侯美人那样的也不少见,却还是头回见贤妃娘娘这般入了宫还能这样心宽的贵主。”
“上回贤妃娘娘来咱这儿请安,穿着一身鸭黄色的百褶如意裙,坐在那绣墩儿啃一根小麻花。这月的财神位在正东,她后头的高桌上就敬着一尊财神爷的金像。主子你当如何?”
荷赜姑姑眼中满是笑意,卖了个关子这才接着道:“老奴瞧了又瞧,竟觉娘娘比那财神爷还要喜庆,仿佛坐在那儿就能招财进宝似的。”
到底是刚经人事的小姑娘,身体上虽过了那道坎,感情上却还没把晏回划拉到家人的行列里。就算是唐夫人问起这事的时候,唐宛宛都会脸红,跟晏回才亲近半月,哪里比得上跟亲娘亲近?
以前唐宛宛连去学馆时弄脏了裙子都要等到全班学生走了,等到丫鬟把披风取来才敢起身,然后披上披风一溜烟地跑上马车,回了家还得沮丧好半天。这会儿被晏回当当正正地瞧见最糗的一幕,一时想哭的心都有了。
“陛下真讨厌。”唐宛宛耷拉着眉眼,拍开晏回按在自己头上的大掌,又红着脸抱着被子把那块污遮住了。
晏回瞧得好笑,倾身上前在她红通通的小脸上亲了一口,明知道离上朝的时辰只有一刻钟了,却还是挤出一点点空当来哄了她几句:“脏了就脏了吧,朕又不会笑话你,有什么好害臊的?朕弄脏床被的时候你不也瞧见了么?”
唐宛宛怔了好一会儿,才明白过来“陛下弄脏床被”的时候是什么时候,登时血气上涌,红着脸撵他:“陛下又不正经!你快去上朝吧!”
晏回扯唇笑了笑,起了身,一边说:“朕去给你把丫鬟叫进来。这会儿再穿衣洗漱到了学馆就要晚了,不如休息一日,明日再去罢。”
唐宛宛忙不迭点头。
晏回下朝之后还不忘给唐宛宛写一张假条,喊了个小宫女送出宫去了。何家学馆管得严,学生请假必须得有家人亲笔签字才行,此举将一些学生想要装头痛脑热的小九九彻底掐死在襁褓里,所以学堂纪律十分好。
晏回一走,唐宛宛就要自在多了,坐在床上支使丫鬟去备热水和红糖姜茶。
红素和絮晚看着床单上的一点红,两人对视一眼,各自叹了口气,给自家主子翻月事带去了。
她俩和两位老嬷嬷都是太后娘娘亲自指过来的,之前得过吩咐,自然知道自家主子如今最紧要的事是什么。这月的希望落空,还是有那么点失望的。
太后娘娘得闻此事,拿着瓜子逗鹦鹉的手没停,脸上的笑也没减一分,心里却是诸多思量。
晏氏皇族一向子嗣艰难,传至晏回已是第九代。可从晏回往上倒五代,都是这么一根独苗传下来的,血缘最近的亲戚都要从晏回高曾祖的庶兄弟那几支上寻了。
说来也怪,大盛建朝二百余年,早些时也曾有过子孙众多的时候,后来这一脉单传的情形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太后没了兴致,叫小太监将鹦鹉送回了廊下,自己坐在亭中思量。
——便是从晏回的高曾祖,武帝那一代开始的。
武帝晚年疑心过重,受了奸宦挑唆,大兴文字狱,焚书抑文,九年未行科举。太昌三十一年,天下十八省共数万名学子赶赴至京伏阙上书,劝武帝亲贤远佞。武帝因此震怒,令金吾卫大肆斩杀,午门前的石板路三年不见本色。
时人莫不侧目,文人不敢写诗作赋,连歌女都不敢再伤春悲秋了,唱起了歌功颂德的盛世折子戏。后来武帝驾崩,京城竟没几户人家挂白幡的,怕是心里都可劲乐呢。
也就是从那开始,晏氏皇族便开始一代单传了,仿佛被落了咒似的,任后宫佳丽三千,也没一人例外。
以前曾有传言说是武帝造下的杀孽太重,戕害忠良,惹得老天震怒,这便落了严惩下来。
坊间传闻本当不得真,可除了这条,确实寻不出别的理由了。太后也分不清这传言是真是假,她只知自己当年入宫时,太上皇已即位五年了,后宫照旧没一人怀上龙种。即便是她,也是在入宫一年多之后才有的喜讯,后来侥幸怀上第二个,没过三月便落了胎。
因这子嗣不盛,几代帝王在世时都曾被有心人传出过“另立新帝”的流言,虽没掀起大风浪来,可总归是祸患之根。
太后轻叹口气,望着天边的暮色喃喃自语:“急不来,急不来的。”
她和太上皇都想得明白,命里注定没那子孙绕膝的福气,只盼着别断了根就好。
身后的荷赜姑姑知她心意,敛袖上前给太后添了一杯热茶,温声笑了:“主子您且宽心,贤妃娘娘定是个有福的。”
太后娘娘笑了笑,当初唐宛宛头回进宫时,太后便叫两个会相面的老嬷嬷跟在她身后仔细瞧了瞧人,那两位老嬷嬷都说这姑娘有福相。
可这人老了,就想多听点顺耳的话,于是她笑眯眯问荷赜:“你又不会相面,何以见得?”
荷赜姑姑想了想:“贤妃娘娘吃得好睡得香,成日乐呵呵的,从来没什么愁心事。老奴在这宫里呆了多年,见过的贵主也不少,有卯足了劲去争去抢的,也有不搅事就浑身不自在的,郁郁寡欢如侯美人那样的也不少见,却还是头回见贤妃娘娘这般入了宫还能这样心宽的贵主。”
“上回贤妃娘娘来咱这儿请安,穿着一身鸭黄色的百褶如意裙,坐在那绣墩儿啃一根小麻花。这月的财神位在正东,她后头的高桌上就敬着一尊财神爷的金像。主子你当如何?”
荷赜姑姑眼中满是笑意,卖了个关子这才接着道:“老奴瞧了又瞧,竟觉娘娘比那财神爷还要喜庆,仿佛坐在那儿就能招财进宝似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