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节(2/3)
唐宛宛双耳充斥着宫人四下乱跑的声音、毫无章法乱敲乱打的锣鼓声、甚至是求神拜佛的声音……她怔怔看着, 一时竟不知该作何反应。
殿外护卫的金吾卫匆匆赶来,每两人拖着一个宫人往外走, 求神拜佛的声音立时变成了一片惨叫。道己公公怒斥道:“都住口!罚去内务府静省三日, 妖言惑众者斩立决!”
不知是道己公公多年威信, 亦或是这时候只需要一个人高喝一声,众人就好像有了主心骨似的,都安安分分被金吾卫带下去了。
道己面色也是难看得很, 一转眼看见贤妃娘娘和几个丫鬟在门廊下怔怔站着,他快步上前行了一礼:“娘娘受惊了。您且回寝宫等着, 太上皇下旨另增调了二百金吾卫,今夜任何人都不得出入乾清宫。等这事安定下来,老奴再来与娘娘请罪。”
“无妨。”唐宛宛勉强喘匀一口气, 点了点头。这时却见天光骤亮,身旁的红素轻轻“啊”了一声。
唐宛宛猛地抬头去看,太阳重新出来了,仿佛刚才入夜一般的黑只是一场梦。她出了一身冷汗, 两条腿都是软的,被红素和絮晚搀回了内殿。
当晚乾清宫中所有面嫩的宫人都不见了,太后娘娘指了两位尚宫并十几个嬷嬷过来,都是在她身边跟了二十多年的,各个面色如常,仿佛天狗食日对她们来说根本不是个事。
太后这几日都在小佛堂中抄经礼佛,这会儿也没了心思,她心中同样郁郁不安,可这半辈子经的事儿多了还能撑得住。
再瞧宛宛,明显已经慌了神,到底还是个小姑娘啊。太后温声宽慰道:“我儿且放宽心,咱们只管照顾好皇儿就是了,天大的事都有别人来担着。”
唐宛宛这会儿还不明白什么叫“天大的事”,听了太后劝慰的话她还大松了一口气,以为事情过去了。
根本想不到京中的天要变了。
*
时有四大祸,地动,洪涝,大旱,蝗灾。
前两者动辄死伤数万,后两者令百姓大伤元气。
而“天狗食日”几乎成了传说,上一回发生在京城的有史料记载的天狗食日已是四百年前,好些人一辈子都没见过,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话却深埋心底:日月异动,必有灾厄。
原本太上皇下令停朝十日的,可这日一早文武百官竟都穿好朝服候在了宫门口,请求太上皇上朝。太上皇昨夜在祖宗牌位前跪了一宿,向祖宗们请罪,这会儿迫于无奈只得重开宫门,放百官进了太和殿。
眼瞅着陛下病危,皇家后继无人,太上皇又是半截身子入土的。好些朝臣都似有惊雷炸响在头顶,心说:盛朝休矣!
皇陵建在龙脉上,皇陵塌了本就是不吉之兆,随后陛下就中了毒生死不明,紧接着四百年不见一回的天狗食日也来了,还是全食。若不是神明降罪,怎么会有这么巧的事?除了盛朝气数已尽还能有什么解释?
平时忙着口诛笔伐的朝臣们这会儿竟都统一了言论,各个咄咄逼人。这个说:“皇陵受损,陛下伤重,天降异象,凡此种种都是不吉之兆!”
那个说:“京城地处中原北部,北面的突厥和靺鞨一直虎视眈眈,这会儿定会趁虚而入,我大盛危矣,还请上皇早作定夺。”
“陛下多年无子本就有违人伦,这大半年竟又独宠一宫,招至神明不满,以皇陵受损为示警;可陛下仍不知自省,半月前竟斩杀镇安十数位官宦,发配边疆者过百数,此等暴行这才惹得上天震怒啊!”
“今上命中孤寡,不该为大盛国君,臣请废帝另立。”
“帝王无子本该从宗室过继,然皇家一脉单传,宗室血缘薄得不能再薄,其心必异,不妥不妥。古有尧舜退位让贤,陛下不如也效仿先贤,定能成就一桩流芳千古的美谈。”
“臣附议!”
“臣等附议。”
“老臣举荐湘南王,湘南王如今正是而立之年,治下万民安康……”
“臣举荐左相。左相为两朝老臣,功在社稷……”
太和殿上前三排站着的老臣跟唱戏似的此起彼伏,后头的官员却都缩着脖子不敢作声。
这些谏言的老臣并不是什么大奸佞,甚至他们之中有好些都是京城百姓交口称赞的好官。然而这也成了这些老臣“反水”最快的原因,他们公正不阿,为江山,为社稷,为天下万民。
不为晏氏皇族。
更何况人心难测,谁也分不清这么些人中忠心耿耿的是谁,浑水摸鱼的是谁,包藏祸心的又是谁。
太上皇气得拂袖而去,临走前只留下一句“举荐个屁!”,又惹得群臣哗然。
然而这还不算完。这会儿是三月初,正赶上科举最后一场会试的时候,天下学子云集至京城赶考,考生逾八千人。第三场考试刚开了一天就有半数以上的举子罢考,通通来到宫门口伏阙请命。
——请今上退位让贤。
这只是晏回中毒的第五日。每过一日,京中局势就越严重两分,甚至有许多学子在民间四处走访,弄出了好几份万民请愿书,几条三十丈长的白绢就摆在午门口,上头密密麻麻全是京城百姓的名字;宫墙上贴的全是学子自发写的警世诗,一首又一首都贴在城墙上,兵
殿外护卫的金吾卫匆匆赶来,每两人拖着一个宫人往外走, 求神拜佛的声音立时变成了一片惨叫。道己公公怒斥道:“都住口!罚去内务府静省三日, 妖言惑众者斩立决!”
不知是道己公公多年威信, 亦或是这时候只需要一个人高喝一声,众人就好像有了主心骨似的,都安安分分被金吾卫带下去了。
道己面色也是难看得很, 一转眼看见贤妃娘娘和几个丫鬟在门廊下怔怔站着,他快步上前行了一礼:“娘娘受惊了。您且回寝宫等着, 太上皇下旨另增调了二百金吾卫,今夜任何人都不得出入乾清宫。等这事安定下来,老奴再来与娘娘请罪。”
“无妨。”唐宛宛勉强喘匀一口气, 点了点头。这时却见天光骤亮,身旁的红素轻轻“啊”了一声。
唐宛宛猛地抬头去看,太阳重新出来了,仿佛刚才入夜一般的黑只是一场梦。她出了一身冷汗, 两条腿都是软的,被红素和絮晚搀回了内殿。
当晚乾清宫中所有面嫩的宫人都不见了,太后娘娘指了两位尚宫并十几个嬷嬷过来,都是在她身边跟了二十多年的,各个面色如常,仿佛天狗食日对她们来说根本不是个事。
太后这几日都在小佛堂中抄经礼佛,这会儿也没了心思,她心中同样郁郁不安,可这半辈子经的事儿多了还能撑得住。
再瞧宛宛,明显已经慌了神,到底还是个小姑娘啊。太后温声宽慰道:“我儿且放宽心,咱们只管照顾好皇儿就是了,天大的事都有别人来担着。”
唐宛宛这会儿还不明白什么叫“天大的事”,听了太后劝慰的话她还大松了一口气,以为事情过去了。
根本想不到京中的天要变了。
*
时有四大祸,地动,洪涝,大旱,蝗灾。
前两者动辄死伤数万,后两者令百姓大伤元气。
而“天狗食日”几乎成了传说,上一回发生在京城的有史料记载的天狗食日已是四百年前,好些人一辈子都没见过,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话却深埋心底:日月异动,必有灾厄。
原本太上皇下令停朝十日的,可这日一早文武百官竟都穿好朝服候在了宫门口,请求太上皇上朝。太上皇昨夜在祖宗牌位前跪了一宿,向祖宗们请罪,这会儿迫于无奈只得重开宫门,放百官进了太和殿。
眼瞅着陛下病危,皇家后继无人,太上皇又是半截身子入土的。好些朝臣都似有惊雷炸响在头顶,心说:盛朝休矣!
皇陵建在龙脉上,皇陵塌了本就是不吉之兆,随后陛下就中了毒生死不明,紧接着四百年不见一回的天狗食日也来了,还是全食。若不是神明降罪,怎么会有这么巧的事?除了盛朝气数已尽还能有什么解释?
平时忙着口诛笔伐的朝臣们这会儿竟都统一了言论,各个咄咄逼人。这个说:“皇陵受损,陛下伤重,天降异象,凡此种种都是不吉之兆!”
那个说:“京城地处中原北部,北面的突厥和靺鞨一直虎视眈眈,这会儿定会趁虚而入,我大盛危矣,还请上皇早作定夺。”
“陛下多年无子本就有违人伦,这大半年竟又独宠一宫,招至神明不满,以皇陵受损为示警;可陛下仍不知自省,半月前竟斩杀镇安十数位官宦,发配边疆者过百数,此等暴行这才惹得上天震怒啊!”
“今上命中孤寡,不该为大盛国君,臣请废帝另立。”
“帝王无子本该从宗室过继,然皇家一脉单传,宗室血缘薄得不能再薄,其心必异,不妥不妥。古有尧舜退位让贤,陛下不如也效仿先贤,定能成就一桩流芳千古的美谈。”
“臣附议!”
“臣等附议。”
“老臣举荐湘南王,湘南王如今正是而立之年,治下万民安康……”
“臣举荐左相。左相为两朝老臣,功在社稷……”
太和殿上前三排站着的老臣跟唱戏似的此起彼伏,后头的官员却都缩着脖子不敢作声。
这些谏言的老臣并不是什么大奸佞,甚至他们之中有好些都是京城百姓交口称赞的好官。然而这也成了这些老臣“反水”最快的原因,他们公正不阿,为江山,为社稷,为天下万民。
不为晏氏皇族。
更何况人心难测,谁也分不清这么些人中忠心耿耿的是谁,浑水摸鱼的是谁,包藏祸心的又是谁。
太上皇气得拂袖而去,临走前只留下一句“举荐个屁!”,又惹得群臣哗然。
然而这还不算完。这会儿是三月初,正赶上科举最后一场会试的时候,天下学子云集至京城赶考,考生逾八千人。第三场考试刚开了一天就有半数以上的举子罢考,通通来到宫门口伏阙请命。
——请今上退位让贤。
这只是晏回中毒的第五日。每过一日,京中局势就越严重两分,甚至有许多学子在民间四处走访,弄出了好几份万民请愿书,几条三十丈长的白绢就摆在午门口,上头密密麻麻全是京城百姓的名字;宫墙上贴的全是学子自发写的警世诗,一首又一首都贴在城墙上,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