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节(1/4)
叶尘抓着韩可儿的手,郑重点头道:“可儿放心,为夫向你保证,一定完好无损的回来。”
第200章 正旦大朝会
韩可儿脸上的担忧之色这才消散不少。
水儿心中叹了口气,低头只顾着吃早餐。
和水儿、韩可儿吃过了精心烹制的早餐,叶尘就要启程去参加正旦大朝会。临行时,叶尘不忘提醒韩可儿回去再睡个回笼觉。
“妾身知道了,阿郎就放心上朝去好了。”韩可儿屈膝福了一福,将叶尘和水儿送了出去。
还没到大门口,水儿便失踪了,叶府外一角,钱宁带着二十多人默默的等着她。
叶府的大门中开,一队骑手从院中鱼贯而出,向着宫城的方向过去。
大宋的官员一直都是很悠闲的,就算是建国之初也是一样,就算是在州县中做着亲民官,也能找到与亲友出外饮宴的余暇。而相比起他们用在一些喜闻乐见的消遣上的时间,他们放在公务上的精力就未免太少了一点。
不过到了朝官一级,又是身在京城,那么很多官员三更天就要起床赶去上朝。尤其是冬天,一边怀念着被窝中的温暖,一边还要冒着刺骨的寒风敢去宫廷,这份痛苦让许多官员都怨声载道。
幸好礼仪性质的每日常朝,连天子都懒得出现,只让宰相押班。有时候甚至连宰相都不出面,过去曾有几次惹来了御史的弹劾。至于普通朝官,如果手上有实职,就可以不参加,没有实职的,也能隔三岔五的请个假。
不过到了每隔五日的常参,以及朔望之日,或是正旦等大朝会的日子,那就怎么也躲不了了。比如叶尘这样子的。
正旦大朝,在京朝官皆得与会,文官武官加起来也有上千人。还有带着少部分有显赫官职或者爵位的开国功臣及皇亲国戚,都是有资格且必须参加朝会。
半夜三更的京城道路上,全都是向着宣德门而去的队伍。
叶尘从家中出来,一路上不知见到了多少要参加正旦大朝会的官员,上了大路之后,汇聚起来的人流浩浩荡荡,让人不禁惊讶,京城之中哪里来的这么多官?
巡城的队伍也为数不少,避让叶尘一行的几支队伍,都没有什么精神,缩着脖子的为多。方才出了家门所在街巷,巷口的潜火铺望台上,还响着咚咚的跺脚声。
叶尘呼出一口白气,随即在空气中消散,今天的确是挺冷的。比起后世开封过年的时候,感觉还要冷不少,这样的气温再持续几天,估计黄河都要冻透底了。
转到了内西门大街,上朝的官员越发的多了起来,其中有不少相熟的,互相之间贺着新年。
叶尘一行继续往前,到宣德门已经不远了。这时从另一条道上转过来一支人数颇众的队伍。有七八十人之多,提在手上的马灯都是长长的一溜,叶尘看了一眼,就随队避让到路边。路上的其他官员,也全都退避路旁。
这是宰相、枢密使、亲王才能够拥有的上朝随从人数。
不同品级地位,能带在身边的元随数目是有定数的,叶尘作为开国侯爵,朝廷给发衣粮的元随只有四十五名,而参知政事和枢密副使是五十到七十,宰相、枢密使、亲王则是七十到一百。看着眼前的人数规模,地位不高的官员当然得避让到路旁,让对方先走一步。这放在这个时代,是礼仪,也是制度。
所以,七八十人的元随,在开封只有四人,赵普、魏王赵德昭、晋王赵光义、枢密使。这其中倒有三人姓赵,所以看着一众元随挑着的灯笼上,端端正正的“赵”字,还是难以分辨是那一位。
大小几十名官员都目送着那一支人马前行,不意却看见他们突然停了脚步。一名元随骑着马向叶尘这边奔过来,“敢问可是祥符侯?小人奉我家相公之命,特来相询。”
竟然是赵普。
不过他是怎么猜出自己的身份的?叶尘疑惑着。这条路上放眼一望,前前后后倒是有几十队之多。多的近百人,少的就是孤家寡人一个,最多带个伴当。叶尘一行人数不多不少,却也并不算起眼。真不知自己的身份,怎么给看破的。他的护卫打起的灯笼,可没有标上姓氏。
“正是我家侯爷”叶尘带着的可没有什么元随,实际上全是身精百战的护卫,此时一名护卫答了一声。
“正是叶尘。”叶尘亲口发出的回答也没有耽搁。
“叶侯,可否与老夫同行一程?”赵普的声音并不大,但在安静下来的街道上,清晰地传进叶尘的耳朵里。
赵普在大庭广众之下招呼他,叶尘虽然不想掺合进两赵之争,但并没有犹豫,随即打马上前,与赵普打了个照面,行礼问好。
这些天两赵之争,越演越烈,叶尘自然有所耳闻。不过他记得原本历史上,赵普因贪污受贿,被赵光义找到一系列证据,使得赵匡胤将赵普罢去宰相之职,赶出开封。不过,那好像是在大宋收回南唐之后的事情了。至少还有两年时间。
对于赵普和赵光义都想拉拢自己,叶尘一直是本着敬而远之的处事方法,此时也准备这样做,随意寒暄几句,便找借口离开。但赵普接下来,压着声音的一句话,却是让叶尘心中一跳。
“叶侯!你已经大难临头,
第200章 正旦大朝会
韩可儿脸上的担忧之色这才消散不少。
水儿心中叹了口气,低头只顾着吃早餐。
和水儿、韩可儿吃过了精心烹制的早餐,叶尘就要启程去参加正旦大朝会。临行时,叶尘不忘提醒韩可儿回去再睡个回笼觉。
“妾身知道了,阿郎就放心上朝去好了。”韩可儿屈膝福了一福,将叶尘和水儿送了出去。
还没到大门口,水儿便失踪了,叶府外一角,钱宁带着二十多人默默的等着她。
叶府的大门中开,一队骑手从院中鱼贯而出,向着宫城的方向过去。
大宋的官员一直都是很悠闲的,就算是建国之初也是一样,就算是在州县中做着亲民官,也能找到与亲友出外饮宴的余暇。而相比起他们用在一些喜闻乐见的消遣上的时间,他们放在公务上的精力就未免太少了一点。
不过到了朝官一级,又是身在京城,那么很多官员三更天就要起床赶去上朝。尤其是冬天,一边怀念着被窝中的温暖,一边还要冒着刺骨的寒风敢去宫廷,这份痛苦让许多官员都怨声载道。
幸好礼仪性质的每日常朝,连天子都懒得出现,只让宰相押班。有时候甚至连宰相都不出面,过去曾有几次惹来了御史的弹劾。至于普通朝官,如果手上有实职,就可以不参加,没有实职的,也能隔三岔五的请个假。
不过到了每隔五日的常参,以及朔望之日,或是正旦等大朝会的日子,那就怎么也躲不了了。比如叶尘这样子的。
正旦大朝,在京朝官皆得与会,文官武官加起来也有上千人。还有带着少部分有显赫官职或者爵位的开国功臣及皇亲国戚,都是有资格且必须参加朝会。
半夜三更的京城道路上,全都是向着宣德门而去的队伍。
叶尘从家中出来,一路上不知见到了多少要参加正旦大朝会的官员,上了大路之后,汇聚起来的人流浩浩荡荡,让人不禁惊讶,京城之中哪里来的这么多官?
巡城的队伍也为数不少,避让叶尘一行的几支队伍,都没有什么精神,缩着脖子的为多。方才出了家门所在街巷,巷口的潜火铺望台上,还响着咚咚的跺脚声。
叶尘呼出一口白气,随即在空气中消散,今天的确是挺冷的。比起后世开封过年的时候,感觉还要冷不少,这样的气温再持续几天,估计黄河都要冻透底了。
转到了内西门大街,上朝的官员越发的多了起来,其中有不少相熟的,互相之间贺着新年。
叶尘一行继续往前,到宣德门已经不远了。这时从另一条道上转过来一支人数颇众的队伍。有七八十人之多,提在手上的马灯都是长长的一溜,叶尘看了一眼,就随队避让到路边。路上的其他官员,也全都退避路旁。
这是宰相、枢密使、亲王才能够拥有的上朝随从人数。
不同品级地位,能带在身边的元随数目是有定数的,叶尘作为开国侯爵,朝廷给发衣粮的元随只有四十五名,而参知政事和枢密副使是五十到七十,宰相、枢密使、亲王则是七十到一百。看着眼前的人数规模,地位不高的官员当然得避让到路旁,让对方先走一步。这放在这个时代,是礼仪,也是制度。
所以,七八十人的元随,在开封只有四人,赵普、魏王赵德昭、晋王赵光义、枢密使。这其中倒有三人姓赵,所以看着一众元随挑着的灯笼上,端端正正的“赵”字,还是难以分辨是那一位。
大小几十名官员都目送着那一支人马前行,不意却看见他们突然停了脚步。一名元随骑着马向叶尘这边奔过来,“敢问可是祥符侯?小人奉我家相公之命,特来相询。”
竟然是赵普。
不过他是怎么猜出自己的身份的?叶尘疑惑着。这条路上放眼一望,前前后后倒是有几十队之多。多的近百人,少的就是孤家寡人一个,最多带个伴当。叶尘一行人数不多不少,却也并不算起眼。真不知自己的身份,怎么给看破的。他的护卫打起的灯笼,可没有标上姓氏。
“正是我家侯爷”叶尘带着的可没有什么元随,实际上全是身精百战的护卫,此时一名护卫答了一声。
“正是叶尘。”叶尘亲口发出的回答也没有耽搁。
“叶侯,可否与老夫同行一程?”赵普的声音并不大,但在安静下来的街道上,清晰地传进叶尘的耳朵里。
赵普在大庭广众之下招呼他,叶尘虽然不想掺合进两赵之争,但并没有犹豫,随即打马上前,与赵普打了个照面,行礼问好。
这些天两赵之争,越演越烈,叶尘自然有所耳闻。不过他记得原本历史上,赵普因贪污受贿,被赵光义找到一系列证据,使得赵匡胤将赵普罢去宰相之职,赶出开封。不过,那好像是在大宋收回南唐之后的事情了。至少还有两年时间。
对于赵普和赵光义都想拉拢自己,叶尘一直是本着敬而远之的处事方法,此时也准备这样做,随意寒暄几句,便找借口离开。但赵普接下来,压着声音的一句话,却是让叶尘心中一跳。
“叶侯!你已经大难临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