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节(4/4)
,只是想了想,立刻便做了决定,在他看来,叶尘就算不是抄别人的诗,但以其来到金陵一个月才写了一首诗,那首秦淮夜泊也多半是之前精雕细琢了好多天才成型。可见叶尘是那种细工出慢活的性子。现场怀疑挑拨,出题让他作一首诗词,他便根本推不过去,再加上周围这么多的文人。俗话说文人相轻,你一个新来的,柳舫诗会上一首诗就盖过所有人风头,此后就什么动静都没有,谁会真的服你?
然而,这第一句词句的出现,傅若金已然明白,在他布局到最得意的时候,被反将一军了。
太干脆了。
纵然着眼点或许不同,但他已经感受到了这一点,叶尘这样从容的态度,只能证明他在这方面不会有问题。第一句词的出现,旁人都还来不及真正揣摩它,当然,单句顶多能说无可挑剔,也不能说好或不好,然而当片刻之后柳宗阳念出“小楼昨夜又东风”时,这词句的最初轮廓,就已然出现在众人眼前,大气而瑰丽的气象,随着这词句的成型,铺展开去。
刷刷刷。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傅若金微微张着嘴,表情讶然,脸色僵硬的说不出话来。整个大厅都是一片静寂的,有人在复读这首词,外面的喧闹声传了进来。
如果说前几日那首秦淮夜泊的是循序渐进,从平淡起手,以毫不令人感到突兀的高超手法拓开整个秦淮夜景的清逸隽永的大气象,那么眼前这首刺,便从起手就是毫不含糊的大开大阖,如同泼墨山水,狂草疾书,从一开始就用最瑰丽的笔调展开气象。抒发了作者亡国家破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展示在众人眼前。
这大厅里的气氛变得有些肃然,叶尘最后落笔之后,安静中有人叹息出来:“好啊……”,厅堂那边的香月楼花魁碧巧儿早已听得眼中异彩涟涟,只是想起自己的身份,轻轻咬了咬下唇。
第416章 韩可儿生娃(上)
叶尘搁下了笔,柳宗阳将那宣纸小心地拿起来晃了晃,轻轻的吹了吹,再仔细看了一遍方才递给旁边的一名才子。然后,他看着叶尘,神色欣喜,但目光难言地叹了口气,随后退了一步,向叶尘做了个揖。
这首词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愁思,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然而,这第一句词句的出现,傅若金已然明白,在他布局到最得意的时候,被反将一军了。
太干脆了。
纵然着眼点或许不同,但他已经感受到了这一点,叶尘这样从容的态度,只能证明他在这方面不会有问题。第一句词的出现,旁人都还来不及真正揣摩它,当然,单句顶多能说无可挑剔,也不能说好或不好,然而当片刻之后柳宗阳念出“小楼昨夜又东风”时,这词句的最初轮廓,就已然出现在众人眼前,大气而瑰丽的气象,随着这词句的成型,铺展开去。
刷刷刷。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傅若金微微张着嘴,表情讶然,脸色僵硬的说不出话来。整个大厅都是一片静寂的,有人在复读这首词,外面的喧闹声传了进来。
如果说前几日那首秦淮夜泊的是循序渐进,从平淡起手,以毫不令人感到突兀的高超手法拓开整个秦淮夜景的清逸隽永的大气象,那么眼前这首刺,便从起手就是毫不含糊的大开大阖,如同泼墨山水,狂草疾书,从一开始就用最瑰丽的笔调展开气象。抒发了作者亡国家破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展示在众人眼前。
这大厅里的气氛变得有些肃然,叶尘最后落笔之后,安静中有人叹息出来:“好啊……”,厅堂那边的香月楼花魁碧巧儿早已听得眼中异彩涟涟,只是想起自己的身份,轻轻咬了咬下唇。
第416章 韩可儿生娃(上)
叶尘搁下了笔,柳宗阳将那宣纸小心地拿起来晃了晃,轻轻的吹了吹,再仔细看了一遍方才递给旁边的一名才子。然后,他看着叶尘,神色欣喜,但目光难言地叹了口气,随后退了一步,向叶尘做了个揖。
这首词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愁思,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