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节(3/5)
器物和士兵身上的衣服甚至还会燃烧起来。
辽军漫山遍野的冲锋中,士兵与士兵之间,始终隔了相当大的一片距离,这是为了减少火药包的杀伤。他们举着盾牌奔行墙外,只在特定的几个点上猝然发起猛攻。梯子架上去,人群蜂拥而上,河口县内部,防守守军士兵们端着滚烫的燃油哗的泼出来,然后一支火箭,便能够瞬间燃气一片大火,烧死少则十数人,多则上百人。从城墙里刺出的枪阵如林,将试图爬进来的辽人精锐刺死在墙头,远处城外有点点光斑奔出,试图朝这边墙头齐射时,城墙内部的冲过来的弓手们也将火矢射向了对方的弓箭手群落。
有时候辽人射得快些,有时候则是河口县的守军。当墙头上落下点点火光,躲避不及的守军士兵抱着伤处惨叫着在地上打滚时,外侧便又是一阵进攻压上来。
伤者还在地上打滚,增援的也仍在远处,城墙后方的士兵们便从掩体后冲出来,与试图强攻进来的辽人精锐展开了厮杀。
这个时候,城墙附近还不至于出现大的缺口,但压力已经逐渐显现。尤其是辽军不惜箭矢的消耗大肆使用之后,城内守军便被压制,这让叶尘明白,即使在冷兵器时代,打仗在很多情况下打的依然是看谁有钱。不过,叶尘、胡三光等人很清楚,辽人这般肆意作用弓箭抛射根本坚持不了多久,便会因箭矢匮乏而不得不停止这种消耗性的攻法。
……
……
雪海蔓延,昼夜来去,清晨来到了。
河口县城的这个早晨,格外安静,除了雪花的飘落,大半夜的厮杀,不论城外还是城内,人们总是需要休息和吃饭的。
然而,宁静总是短暂时,城内负责搬运守城器械,同样忙活了一晚上,也被城外抛射进来的箭矢死伤了一些的百姓隔着远处的那堵并不高大的城墙,有号角的声音隐约而突兀地传来了。巨大的物体正从天空中经过。砰的闷响,微亮的天色与飘雪中,像是有风忽然经过,不少百姓的身体缩了一缩,他们感到大地都在动,有人在远处“啊”的大喊……
轰……轰轰轰轰轰轰轰……
攻城的声音在一瞬间拔至最高,恐怖的声响淹没了城池,摇撼着它所接触的一切……
辽人即使是吃饭的时候,都要用抛石机抛射石头,给守军制造紧张气氛,为的是拖垮守军,让他们没有时间休息。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萧达格算得上是一代名将,将河口县兵力不足的弊端看得很准。
然而,这本来很绝妙的一个策略,却是因为河口县附近层出不穷的特种大队、黄东秋成立的临时游击队,以及义军的小股偷袭和骚扰,使得这个策略几乎失效——若是没有这些“游击队”的偷袭和骚扰,辽军完全可以将大军分成几波,轮着休息,轮着攻城,而守军却兵力不足,没有时间休息,最终必然因为体力不支,精神不支,从而战力下降,城池被攻破。
但是,如今的情况是,因为要分出一些兵力对付各式“游击队”的偷袭和骚扰,而这些“游击队”随时随地都会对辽军大营进行骚扰,甚至偷袭,导致即使不攻城的辽军也难以休息。结果便是辽军和河口县守军一样,都是休息不好,疲惫打仗。
此外,因为他们大冬天的在城外吃住远没有河口县城中守军好,且他们攻城所耗费体力还要超过守军很多。最终导致辽军比守军还要疲惫得多。
……
……
对于攻守双方寻常士兵来说都是度日如年的日子一转眼便过去了三天。三天时间之内,不论是守军,还是辽军,睡觉时间加起来都不到五个时辰。三天的时间,辽军损失了近万人,但守军也损失了一千人左右。正如叶尘等人所推测的那样,双方战损差距不断在缩小,已经由最开始的二十比一,到了如今的十比一。
数百丈长的城墙外,辽军攻势如海潮,而在城墙的内部,士兵与守城的志愿群众犹如蚁群疯狂上下。即便已经动员了最大的力量,城墙上的防御,依然不够厚。辽人对整个南面城墙发起了剧烈的进攻。其疯狂程度,足以让每一段城墙的守军都感到心惊胆寒。然而辽军萧达格也正是以这怒涛般的攻势试探着城墙上的薄弱点,更准确的说,是主动制造薄弱点,试图以他们战士惊人的战斗意识崩断整个城墙的防御。
在剧烈的进攻中,辽军的骑兵也在城下飞速奔驰,以高密度的箭矢奔射对城墙上做出压制。一旦某一段城墙上的防御稍显疲惫,攻城的力量会疯狂地朝这边涌来,一旦辽军士兵冲上城头。撕开的口子立刻就会带来相对较大的伤亡,在早上这短短半天攻城里,这样的战绩,辽人已经做到四次了。但城头上火药包和巨型枪弩给辽军的伤亡更加巨大,巨大到让自萧达格和室肪往下,每一个辽军将士感到心寒。他们死伤比例实在是太大了。若非是祥符国的皇帝叶尘在河口县,如今他们也已经是骑虎难下。萧达格绝对会在第一天攻城之后便果断退兵。
……
……
在快接近中午的时候,超过三百多名的辽军士兵终于成功登上墙头,但他们没有坚持多长时间,便被死在城头。要知道守军主力是黑骑,他们即使下了战马,战力也远比寻常军队要强,最主要的是即使死的只剩
辽军漫山遍野的冲锋中,士兵与士兵之间,始终隔了相当大的一片距离,这是为了减少火药包的杀伤。他们举着盾牌奔行墙外,只在特定的几个点上猝然发起猛攻。梯子架上去,人群蜂拥而上,河口县内部,防守守军士兵们端着滚烫的燃油哗的泼出来,然后一支火箭,便能够瞬间燃气一片大火,烧死少则十数人,多则上百人。从城墙里刺出的枪阵如林,将试图爬进来的辽人精锐刺死在墙头,远处城外有点点光斑奔出,试图朝这边墙头齐射时,城墙内部的冲过来的弓手们也将火矢射向了对方的弓箭手群落。
有时候辽人射得快些,有时候则是河口县的守军。当墙头上落下点点火光,躲避不及的守军士兵抱着伤处惨叫着在地上打滚时,外侧便又是一阵进攻压上来。
伤者还在地上打滚,增援的也仍在远处,城墙后方的士兵们便从掩体后冲出来,与试图强攻进来的辽人精锐展开了厮杀。
这个时候,城墙附近还不至于出现大的缺口,但压力已经逐渐显现。尤其是辽军不惜箭矢的消耗大肆使用之后,城内守军便被压制,这让叶尘明白,即使在冷兵器时代,打仗在很多情况下打的依然是看谁有钱。不过,叶尘、胡三光等人很清楚,辽人这般肆意作用弓箭抛射根本坚持不了多久,便会因箭矢匮乏而不得不停止这种消耗性的攻法。
……
……
雪海蔓延,昼夜来去,清晨来到了。
河口县城的这个早晨,格外安静,除了雪花的飘落,大半夜的厮杀,不论城外还是城内,人们总是需要休息和吃饭的。
然而,宁静总是短暂时,城内负责搬运守城器械,同样忙活了一晚上,也被城外抛射进来的箭矢死伤了一些的百姓隔着远处的那堵并不高大的城墙,有号角的声音隐约而突兀地传来了。巨大的物体正从天空中经过。砰的闷响,微亮的天色与飘雪中,像是有风忽然经过,不少百姓的身体缩了一缩,他们感到大地都在动,有人在远处“啊”的大喊……
轰……轰轰轰轰轰轰轰……
攻城的声音在一瞬间拔至最高,恐怖的声响淹没了城池,摇撼着它所接触的一切……
辽人即使是吃饭的时候,都要用抛石机抛射石头,给守军制造紧张气氛,为的是拖垮守军,让他们没有时间休息。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萧达格算得上是一代名将,将河口县兵力不足的弊端看得很准。
然而,这本来很绝妙的一个策略,却是因为河口县附近层出不穷的特种大队、黄东秋成立的临时游击队,以及义军的小股偷袭和骚扰,使得这个策略几乎失效——若是没有这些“游击队”的偷袭和骚扰,辽军完全可以将大军分成几波,轮着休息,轮着攻城,而守军却兵力不足,没有时间休息,最终必然因为体力不支,精神不支,从而战力下降,城池被攻破。
但是,如今的情况是,因为要分出一些兵力对付各式“游击队”的偷袭和骚扰,而这些“游击队”随时随地都会对辽军大营进行骚扰,甚至偷袭,导致即使不攻城的辽军也难以休息。结果便是辽军和河口县守军一样,都是休息不好,疲惫打仗。
此外,因为他们大冬天的在城外吃住远没有河口县城中守军好,且他们攻城所耗费体力还要超过守军很多。最终导致辽军比守军还要疲惫得多。
……
……
对于攻守双方寻常士兵来说都是度日如年的日子一转眼便过去了三天。三天时间之内,不论是守军,还是辽军,睡觉时间加起来都不到五个时辰。三天的时间,辽军损失了近万人,但守军也损失了一千人左右。正如叶尘等人所推测的那样,双方战损差距不断在缩小,已经由最开始的二十比一,到了如今的十比一。
数百丈长的城墙外,辽军攻势如海潮,而在城墙的内部,士兵与守城的志愿群众犹如蚁群疯狂上下。即便已经动员了最大的力量,城墙上的防御,依然不够厚。辽人对整个南面城墙发起了剧烈的进攻。其疯狂程度,足以让每一段城墙的守军都感到心惊胆寒。然而辽军萧达格也正是以这怒涛般的攻势试探着城墙上的薄弱点,更准确的说,是主动制造薄弱点,试图以他们战士惊人的战斗意识崩断整个城墙的防御。
在剧烈的进攻中,辽军的骑兵也在城下飞速奔驰,以高密度的箭矢奔射对城墙上做出压制。一旦某一段城墙上的防御稍显疲惫,攻城的力量会疯狂地朝这边涌来,一旦辽军士兵冲上城头。撕开的口子立刻就会带来相对较大的伤亡,在早上这短短半天攻城里,这样的战绩,辽人已经做到四次了。但城头上火药包和巨型枪弩给辽军的伤亡更加巨大,巨大到让自萧达格和室肪往下,每一个辽军将士感到心寒。他们死伤比例实在是太大了。若非是祥符国的皇帝叶尘在河口县,如今他们也已经是骑虎难下。萧达格绝对会在第一天攻城之后便果断退兵。
……
……
在快接近中午的时候,超过三百多名的辽军士兵终于成功登上墙头,但他们没有坚持多长时间,便被死在城头。要知道守军主力是黑骑,他们即使下了战马,战力也远比寻常军队要强,最主要的是即使死的只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